APP下载

从“练”到“思”,走向思维纵深处

2020-07-17程利青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成资源练习课思维发展

程利青

摘要:练习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习题本身的解决上,学生的关注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解题方法和策略上。教师要充分挖掘隐藏在习题背后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学生思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东西,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这种资源,转瞬即逝,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纵深处。

关键词:练习课;生成资源;思维发展

【片段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练习一第9题:淘气用两根长度都是62.8㎝的铁丝分别围成正方形和圆,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本题提示可以用计算器做)

这道题,选择的数比较巧,学生即使不借助计算器,也能很快算出结果,他们通过比较得出: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较大。

【思考】按理说,练习到此处就该结束了,因为《教师教学用书》对这道题的要求是:本题是已知周长分别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再进行比较。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可以说明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但有学生随口问了一句:“如果面积相等,正方形和圆,谁的周长会大些呢?”在教师瞬间发呆后,有同学说道:“肯定是圆的周长较大,因为周长相等的圆和正方形,圆的面积就较大。”也有同学认为:正因为周长相等的圆和正方形,圆的面积较大,所以面积相等时,圆的周长较小。讨论陷入胶着状态,双方都不肯退让,但又不能说服对方。

【片段2】师:“大家都有举例验证的经验,何不试着算一算呢?”

假设圆和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2.56。

生1:12.56÷3.14=4,4=2×2,2×2×3.14=12.56。

圆的周长是12.56。

生2:求正方形周长,需要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a2=12.56,a=?(小学阶段还不会求平方根)

师适时点拨:可以试试几的平方是12.56,用计算器帮助计算。

目标明确后,同学们开始探索。整理结果如下。

生1:正方形中S=a2=12.56,3

生2:圆的面积是12.56时,周长也是12.56,12<12.56。面积是12.56时,圆的周长较大。

生3:如果a=3.1,3.1×4=12.4,12.4<12.56;面积相等的圆和正方形,圆的周长较大。

生4:仅仅两个例子,就得出这个结论,不能令人信服。另外3.1×3.1=9.61,离12.56还远着呢!要先找哪两个相同数相乘的积最接近12.56。

生5:从a取3.5开始,得出以下算式:3.5×3.5=12.25,3.51×3.51=12.3201……3.55×3.55=12.6025,比较得出:a≈3.54最合适。

生6:3.54×4=14.16,14.16>12.56,面积相等的圆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较大。

这个发现正确吗?同学们纷纷要求再试试。同学们又列举了很多例子,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面积相等的圆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较大。

为了使探索走向更深处,笔者适时追问。

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吗?

生1:还有很多,举不完。

师:既然举不完,会不会有漏网之鱼呢?

生2:不会!

师:谁还有更有说服力的办法?

学生思考、交流一会儿,有了新的想法。

生2:可以用字母表达式推理一下吧。

生3:通常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r表示半径。S=a2=πr2,a和r谁大呢?

生4:C=4a,C=2πr,因为不知道a和r的关系,也无法比较4a和2πr的大小。

推理也陷入了僵局。

生1:如果两个数都不为0,一个数的平方大于另一个数的平方,这个数就大于另一个数吧?

师:可以试一试。

生1:(4a)2=16a2,(2πr)2=4π×πr2,因为S=a2=πr2,所以只要比较16和4π的大小,16>4π,所以C正>C圆。

全班同学点头称赞。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1:字母可以代表列举的所有数字。

师:用字母表示数更具有普遍性和简洁性。

生1:我们推导运算律时是这样做的。

生2:推导面积公式、比的基本性质时也是这样做的。

师:凡事多想几个解决的办法,理解会更深刻。

【课后反思】

教材上的这道习题,以前和学生订正一下答案就过去了。今天这节课,由于学生轻轻一问,笔者迅速抓住生成资源及时追问,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课堂不断推进,使得学生的收获超过预设。

一、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爱数学的情感

很多老师不敢把课堂放给学生,主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像这样的探索活动,学生为了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不知不觉就应用自如,做多少练习题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学生既有探索的迫切,也有无计可施的无奈,更有初步发现规律时的激动,学生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获得了幸福感。这也是学习数学的魅力所在。

二、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培植科学精神

已知周长求圆或正方形的面积,对于六年级学生不成问题,但已知面积求周长,真有问题(面积是特殊数字时要好算些)。因为六年级学生不具备求平方根的能力,他们借助计算器,进行了大量烦琐的实验,从猜测到验证,然后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理性思维的活动经验,也是他们今后进行探索研究的宝贵财富。

三、引领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感受符号化的价值

如果探索活动仅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笔者觉得还不是最理想的效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吗?”“既然举不完,会不会有漏网之鱼呢?”教师适时地追问,把学生的思维逼向深处。举例验证属于不完全归纳法,仅仅通过举例,学生固然可以找到规律,但对规律的内在原理认识不清;使用符号将变化的规律揭示出来更具有普遍性,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推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之美。

总之,练习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习题本身的解决上,学生的关注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解题方法和策略上,教师要充分挖掘隐藏在习题背后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学生思考過程中随机生成的东西,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这种资源转瞬即逝,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纵深处。这样就能把简单的学习材料演变成富有思考价值的探索材料,练习的过程也就演变成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练习课的目的并不是多做几道题,而是把探索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练”是为了更好地“思”,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生成资源练习课思维发展
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四项对策探讨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捕捉利用生成,形成创新阅读感悟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探讨
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流程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