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章、文化

2020-07-17赵亚男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章文化

赵亚男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和智慧的积淀。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将教学重心放在文言翻译这一层面,而轻视了文言文的“文章”与“文化”层面。为此,对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从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次开展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语言的简练、情感的丰富、文化的厚重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被人们传诵至今。然而,文言文教学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王荣生在《文言文教学怎么教》一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文章‘文化的统一。文言文教学应该从文字层面走向文化层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到:“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并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的智慧。”所以,文言文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知识,还包括赏析文章的章法技巧与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这就涉及文言文教学的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

一、文言层面的阅读

由于文言文本身特殊的文体特点,解决字词句的意思尤为重要。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技巧与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如结合注释、利用具体的语境、通过构字法等。以语境翻译为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言语境有以下四种:语法语境、结构语境、事理语境、关联语境,其中的语法语境法就有着很好的翻译效果。以《报任安书》中的句子为例,文中“请略陈固陋”中“固陋”因为是在“陈”字之后,从语法看,应作为宾语,并且是形容词作名词,可以翻译为固执鄙陋的意见。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句“朝服衣冠”,其中的“朝”由于在谓语前,根据语法,应该作状语,翻译为“在早晨”。又如此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其中的“美”字结合语法,是作谓语,所以不能译成“美丽的”,应译为“以……为美”。同时,利用结构语境法也可以使文言翻译事半功倍。结构语境法就是分析语句结构特点及具体字词的意义。比如“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这一句,利用前后句式的结构特点,就可以判断相同位置“之”的意义和用法。或者利用构字法,判断字词意思。比如“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渔父》)中的“餔”因为是食字旁,可以看出应该和吃有关,可以推断出“吃”这个意义。文言阅读翻译方法众多,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地尝试运用。

二、文章层面的阅读

作家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态度。由于每一位文学家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拥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所以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和感悟也有所不同,我们能从不同的文章中读到不同的人生感悟。以苏轼为例。苏轼在遭受贬谪后,来到黄州,面对赤壁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篇佳作。文章不仅艺术技巧高超,而且对“赋”这种文体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其中用摇曳变化的句式、缥缈奇异的意境来表达身处流放之地的作者内心的波澜,如果不深读文章是难以发现的。乱世英雄曹操终究还是没于黄土,那作为无名之辈的我们呢?作者在此由曹操联想到自己,表达了三重悲哀:一是叹世事无常,二是恨无所作为,三是痛人生短暂。苏轼这样劝慰自己及世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这番话既是内心的自我安慰,又提出了对问题深刻的认识,即看问题要从多角度来看,不能把问题绝对化了,要保持豁达、超脱、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这些都需要引领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文章,探讨隐藏其中的情感内涵,而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文言层面。又以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由于当时的作者是戴罪之身,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时刻联想到作者的人生境遇,才能理解他为何要写西山,写它的怪、特。这里不与小土丘为伍的西山难道不是在说作者自己吗?作者是在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为伍的处世原则。所以,文章的细枝末节中隐藏了多少复杂而不为人知的秘密,这都需要走进文章,细细咀嚼。如果仅仅将文章简单翻译,不能深入文章内部,那么根本无法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也就失去了学习文本的意义。

三、文化层面的阅读

文章不仅仅传达了每一个作家的情感志向,更融合了时代文化。我们可以从每篇文章中感知到不同时代的文化魅力。正如肖连珠老师所言:“析言不忘悟文化、文章、文學。每一个汉字都静静地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学在‘言却又要跳出‘言,向文化致敬。”比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一段内容隐含了中国古代宴席座位的礼仪文化。在古代礼仪中,宴会座次安排有如下要求: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这一排座明显是按照我国古代座位礼俗安排的,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座位礼仪文化。从中也可以看出项羽自恃功高、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学文化而悟文章。有时了解古代文化传统,可以深悟文章之妙。”

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领学生从文言层面到文章与文化层面逐层深入,才能让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调动学生鉴赏和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董鸥.《赤壁赋》中的三重悲哀:质疑苏教版《教学参考书》的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6).

[2]肖连珠.文言教学“为”的艺术:以《庖丁解牛》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8(3).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文言文章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谁远谁近?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