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旅游特色城镇培育

2020-07-17矫雪梅文雯

小城镇建设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青海省

矫雪梅 文雯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省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从城镇周边旅游资源品质、交通可达性、城镇旅游接待能力三方面对特色城镇进行评估,寻找青海发挥生态价值最大化和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探索青海省旅游特色城镇培育发展之路,构建适合青海实际发展情况的旅游城镇体系,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探索新模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价值转化;旅游特色城镇体系;分类指引;青海省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2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5-0005-08 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Tow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aking Tourism Town System Establishment in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IAO Xuemei, WEN Wen

[Abstract] In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mentioned at a high level of national strategy. President XI Jinping emphasized during his inspection of Qinghai that the greatest value of Qinghai lies in ecology, the greatest responsibility lies in ecology, and the greatest potential also lies in ecology. Un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building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s, Qinghai c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tourism and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 cities and towns from the qual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around the towns, accessibility of traffic, and urban tourism receptio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maximize ecological value and implement people-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 to build a tourism town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to explore a new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value transformation; tourism characteristic town system; classification guidelines;Qinghai Province

1 研究背景與意义

旅游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于结构调整创新、探索农民本地城镇化新路径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旅游城镇化是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对于旅游城镇化、旅游特色城镇体系构建的研究也不断趋热,在中国知网(CNKI) 以“旅游城镇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10—2019年文献数年均增速达到12%。目前国内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自身发展、发展动力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对旅游特色城镇体系构建与培育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国内对于旅游城镇体系构建大多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视角,结合城镇现有旅游资源分布,依托旅游中心地等理论,构建旅游特色城镇的等级体系、职能体系、空间体系等[2],现有文献较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进行旅游城镇体系构建与相关培育路径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已上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贯彻到城镇化的全过程,这是未来中国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原则,甚至在一些地区应该成为首要原则[3]。但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意味着摒弃发展,所谓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模式来进行经济建设[4]。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内陆腹地,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其产业特色突出但总体经济实力较弱,旅游资源全面丰富且小城镇众多。全省近半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红线,拥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2个国家公园;目前青海湖国家公园和昆仑山国家公园也正在申报,全面启动实施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5]。在西部地区,青海在生态保护责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如何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构建旅游特色城镇体系、培育旅游特色城镇带动区域发展,对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产业和脱贫攻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青海省培育旅游特色城镇的必要性

2.1 生态旅游是青海发展的最大价值和潜力

“大美青海”已经成为青海走向世界的品牌,“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已经成为青海最受欢迎的旅游标签。用好生态资源是青海发展的唯一出路,尤其是旅游资源。根据2018年《壮美西北:中国省域自由行大数据系列报告之西北地区》[6],同比2016年,青海旅游热度涨幅最快,高达348%,也是唯一热度涨幅超过300%的目的地(见表1)。

2.2 依托城镇发展旅游产业是必选之路

青海虽然旅游热度较高,但其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偏低。2018年旅游总收入381.53亿元,在西北五省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宁夏,是陕西省的 7.9%、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20.9%;旅游人次0.35亿人次,仅高于宁夏,是陕西省的6.7%、甘肃省的14.6%(见表2)。主要原因为青海省现有旅游产品以自然景观观光为主,产品结构仍然单一,发展层次普遍偏低。青海幅员辽阔,人口稀少,除西宁市市辖区总人口近100万以外,其余市区县城镇户籍人口均不超过50万,有近一半的城镇户籍人口不足10万。生态旅游没有依托城镇发展,旅游业对城镇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多数游客以自驾游模式为主,城镇的旅游服务水平较低,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高端旅游产品缺乏。因此,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必须将优质旅游资源和特色城镇培育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青海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城镇众多,但不是全省所有城镇都适合作为旅游城镇进行发展。本文基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背景和新要求,以生态保护要求、交通可达性和城镇旅游接待能力为重点筛选原则,制定标准筛选出具备发展条件的城镇。基于青海省《全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实施意见》(青政办〔2018〕136号)[7],以综合评分法对筛选出的城镇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在空间上构建旅游城镇系统,对全省的旅游城镇进行分类分级指导,避免各旅游城镇之间雷同化发展和恶性竞争(见图1)。

4 青海省旅游特色城镇筛选与评定

4.1 旅游特色城镇筛选标准

4.1.1 以生态保护要求筛选可利用旅游资源

青海省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功能全、文化内涵丰富,拥有许多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如塔尔寺、青海湖、昆仑山等(见表3)。但依据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划分,重点开发区仅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0.18%,限制开发区占57.71%,禁止开发区占32.11%,两者合计占比近90%。生态保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应充分依托青海省国家公园体系构建,在保护的基础上从事限制性开发活动,以小规模开发建设,实现大规模开发保护[8],而如何充分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外的旅游资源则成为推动青海省旅游城镇化的关键。经过初步筛选,从空间上看,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在青海东部地区和玉树州(见图2)。

4.1.2 以可达性和城镇基础筛选可培育城镇

以目前青海省公路为主的通勤方式来测算,能够与城镇实现频繁、密切交流的空间距离最大可延伸到50公里左右,同时根据青海省特色小(城)镇培育要求,具备一定规模且有一定服务能力的城镇人口需要达到1万人左右。因此,经过与可利用旅游资源匹配,考虑到青海省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生态保护要求升级后旅游景区内不允许建设旅游接待设施等多种因素,筛选出周边有世界级或国家级旅游资源、距离景区50公里以内、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作为培育对象(见表4)。

4.1.3 以个人旅游者行为影响因素筛选城镇旅游接待能力评定因子

根据玛蒂森和沃尔提出的旅游者决策过程模型,提取旅游者对旅行过程中最关注的因素作为城镇旅游接待能力的评估因子[9](见图3)。通过与青海实际结合,筛选旅游设备和服务、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当地居民的友善程度、旅游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作为城镇旅游接待能力评定因子。

4.2 旅游特色城镇等级评定标准

4.2.1 评定标准

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2018年9月印发的《全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实施意见》(青政办〔2018〕13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青海要注重与自然禀赋、生态保护、旅游体育等方面紧密结合,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镇。结合《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和青海现实,本文将城镇周边旅游资源品质、交通可达性、城镇旅游接待能力三大项作为评定标准,对筛选出的城镇进行评估,为后续的旅游城镇培育找准发展方向(见表5)。

4.2.2 評定结果

按评估标准对各城镇进行打分,找出各城镇发展旅游的优势和短板,为下一步旅游城镇体系构建和旅游特色城镇培育提供基础(见表6)。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旅游城镇空间发展的重点区域。从空间分布上看,青海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城镇,除玉树州结古镇外,其他都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该地区也是青海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机场、高速、铁路等区域交通条件较好,旅游接待能力相对较高。《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青海省特色小(城)镇创建的重点区域是“祁连—河南线”、沿湟水河地区、沿黄河地区和环湖地区。另一方面,为旅游特色城镇培育指明了方向。根据评定结果,有的城镇周边旅游资源好,但交通可达性和旅游接待能力弱,如沿黄地区的众多城镇,综合得分较低,此类旅游城镇的培育应重视其交通建设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有的城镇交通可达性好、接待能力强,但旅游资源不如其他地区优质,如西宁周边的城镇,此类旅游城镇应重点加强融入区域旅游圈的建设。

5 青海省“旅游城镇体系构建”与“旅游特色城镇培育”

青海省旅游城镇体系构建是旅游城镇培育的空间落实。目前需培育的旅游特色城镇在空间分区上具有一定的地域属性,类型以自然风光、红色文化、宗教民俗为主。其中自然风光分布在玉树果洛等高海拔地区、青海湖周边和黄河沿线;红色文化以原子城211基地为主;宗教民俗以塔尔寺、玉树宗教圣地和同仁唐卡等最为突出。

在空间上根据地域属性和风貌类型进行统一规划,有利于构建起完整的旅游特色城镇体系。并根据各自的特色进行分区分类指导,使得各特色城镇在培育期间,精准定位、因特定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或流于一般模式、无特色盲目发展。

5.1 旅游城镇体系构建

5.1.1 以国家公园为生态旅游本底

青海应积极把握国家公园省建设的发展机遇,以三江源、祁连山、昆仑山三大国家公园建设为载体,以玉树为服务中心,在生态保护政策下,积极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以国家公园品牌促进生态产品增值,将资源环境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单位产品的价值提升。

5.1.2 以东部黄金旅游带为发展主轴带

依托东部黄金旅游带和重点旅游特色城镇建设,提升整体旅游服务品质(见图4)。打造“卓尔山—祁连山草原—门源花海—西宁—瞿昙寺—孟达保护区—热贡艺术唐卡小镇”旅游线。与邻近甘肃省合作,共同打造“西宁—塔尔寺—门源花海—祁连山草原—张掖—酒泉—嘉峪关—瓜州—敦煌—察尔汗盐湖—德令哈—茶卡盐湖—黑马河—日月山—西宁”环青海湖旅游大环线和“西宁—达阪山—门源花海—祁连山草原—卓尔山—冰沟林海—热水乡—刚察县—鸟岛—以拉谷—茶卡盐湖—黑马河—日月山—西宁”环青海湖旅游小环线。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打破地域和交通限制,充分整合旅游资源。推动高原旅游名镇建设,依托重点城镇建立旅游服务基地,提升青海湖、茶卡盐湖、坎布拉等一批传统旅游景观的服务水平。

5.2 旅游特色城镇培育指引

5.2.1 “大美青海”类

环青海湖:加强景区和城镇的交通联系,进一步提升西宁、海东周边城镇的基本服务功能。环青海湖旅游受生态保护要求,鸟岛、沙岛等相继关闭,因此应以共和县环湖四镇为主体,加强环湖四镇的宾馆、购物、餐饮等旅游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逐渐将农牧民自发式旅游业态转化为规范性、集团化、品牌化的运营,使青海湖的高品质资源和高品质旅游服务相匹配,同时注重西宁—青海湖—茶卡盐湖—沿黄地区联动发展。

祁河线:祁连县八宝镇、门源县浩门镇、循化县积石镇应充分借助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优势,打造秘境卓尔山—门源花海—孟达天池黄金旅游线路。卓尔山和花海等景观距离城镇很近,应积极推动城景融合,通过景区发展带动城镇品质提升。

青海黄河中下游:贵德县河阴镇、尖扎县坎布拉镇、共和县龙羊峡镇等应充分发挥龙羊峡下游水质清、水位高、地貌独特等优势,借助沿黄公路的修建与青海湖旅游圈联动发展,打造“天下黄河贵德清”“天下黄河尖扎秀”“龙羊峡黄河第一库”等品牌,在品质化、专业化、特色化等方面下功夫。

5.2.2 “红色记忆”类

海晏县西海镇与三角镇:充分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将原子城221基地所在的西海镇和三角镇整体策划为“两弹一星”主题园区。可借鉴迪士尼等主题公园运营模式,结合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将主题教育、导弹军事知识、战争实景体验等有机结合,升级红色文化体验。

5.2.3 “宗教圣地”类

西宁—海东都市圈:充分发挥西宁省会和全省综合服务中心优势,借助发达的交通条件、低海拔优势,重点培育西宁湟中区和海东市乐都区,扩大塔尔寺的国际影响力,在现有观光朝拜的基础上,在民俗和当地文化展示等方面延伸,以文化产业培育带动城镇发展。

玉树结古镇:将玉树灾后重建和佛教文化有机结合发展旅游产业,借助灾后重建后各项设施大大改善的契机,举办国际交流会、国际文化节等,将灾后重建成果和结古寺、禅古寺、嘛呢石堆、文成公主庙等文化瑰宝展示给世人。

黄南州同仁:同仁唐卡是世界级的艺术瑰宝,目前已入选青海省特色小镇培育名单,以艺术价值较高的画院为激发点打造“热贡艺术之乡、唐卡艺术小镇”,形成“画院+专业户”的模式,空间上也应以画院为中心脉络进行规划,打造安多藏区风格的秘境小镇。

6 结论与讨论

从整体上说,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和旅游接待能力都相对不足,并且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分散,城镇与景点、景点与景点之间交通连接十分不便[10]。其旅游资源及产品的开发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重点分层次开发[11]。构建科学的旅游特色城镇体系是西部旅游业发展和城鎮化发展的关键[12]。从青海省旅游特色城镇的筛选、评估和指引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形成“大集中、大保护”的生态旅游格局是青海省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依托城镇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带动城镇功能完善也是青海省的必选之路。

在培育旅游特色城镇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13],综合评估其生态价值和资源潜力,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筛选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地区,并且综合评估其交通可达性和城镇旅游承载能力。对于相对贫困但具有国际旅游发展潜力的自然区域,要积极推动城镇化为旅游服务(Urbanization for Tourism),强化通讯网络建设与旅游信息服务,以小规模开发完成大规模保护。在城镇化水平较高且经济基础较好的重点城镇,则要推动旅游城镇化发展(Tourism Urbanization)[14-15],坚持景区开发与城镇建设并举,依托城镇开发一批有市场前景的高品质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刘敏,刘爱利,孙琼,等. 国内外旅游城镇化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5,30(6):13-18.

[2]刘静. 旅游城镇体系的特征与构建意义[J]. 中外企业家, 2015(9):33.

[3]陈志立.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4]杨伟民.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EB/OL].(2019-02-01)[2020-02-18].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 toutiaonew/1078502/2019-02-01/cd_37434811.html.

[5]陶炳德,沙占江,張志军,等. 青海旅游资源类型及集中性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9(2):131-136.

[6]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壮美西北:中国省域自由行大数据系列报告之西北地区[EB/OL].(2018-09-01)[2020-02-18]. http://www.mafengwo.cn/gonglve/zt-907.html.

[7]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2018-09-21)[2020-02-18].http://zwgk.qh.gov.cn/zdgk/ zwgkzfxxgkml/zfwj/201809/t20180926_32265.html.

[8]郭振.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7.

[9]斯沃布鲁克.旅游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2-33.

[10]张群,秦川.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J]. 小城镇建设,2008,26(12):100-10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8.12.020.

[11]佟玉权. 构建科学的旅游城镇体系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C]//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生态学会,2004:136-139.

[12]佟玉权.西部旅游城镇体系初探[J]. 开发研究,2007(1): 133-135.

[13]李柏文.中国旅游城镇化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30(1):14-19.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2.01.003.

[14] Luchiari M T, Serrano C.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 Brazil[R/OL].(2015-03-12)[2020-02-18].http: //www.abep.nepo. unicamp.br/docs/outraspub/Rio10/rio10p255a276.pdf.

[15] Makowska-Iskierka M. Spatial and Morphological Effect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ód Metropolitan Area[J]. Tourism, 2013,23(2):33-4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青海省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单元知识中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