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与弹性相结合的城镇色彩规划管控研究
2020-07-17俞屹东蒋希冀
俞屹东 蒋希冀
摘要:目前城市色彩规划管控在色彩挖掘、管控的系统性与弹性,以及与既有规划衔接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践现状分析,本文构建了一套色彩规划编制与实践模型,以期为城镇色彩规划管控提供科学工作方法。该模型具备与风貌规划有机结合、内在系统性及色彩选择的灵活性特征,体现出系统和弹性相结合的管控理念。最后,本文详细论述该模型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色彩规划编制实践,初步证实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未来相关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色彩系统规划;系统与弹性;规划管控;色调;基础色彩框架;江城县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5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5-0029-1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Urban Color Planning Contro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ystem and Flexibility: Taking Jiangc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YU Yidong, JIANG Xiji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aspects of color mining, systematic and flexible planning control, and connection with existing planning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actice status analysi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et of color planning and practice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working methods for urban colo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he mode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ombination with landscape planning, internal systematization and flexibility of color selection, reflecting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concepts of system and flexibility combin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color planning in Jiangcheng County, in Puer City, Yunnan Province, and preliminarily proves that the model has certain rationality and operability, which will provid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or related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olor system planning; system and flexibility; planning control; hue; basic color framework; Jiangcheng County
引言
通过物质空间要素特征所反映的风貌品质是彰显城镇“气质”的重要途径,而色彩在城镇风貌形成中作用显著。在近几十年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多数城镇更加注重规模上的扩张,缺乏对空间环境品质的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留下的色彩元素在城市空间中日趋混杂,色彩同质化、破碎化和异化特征愈发显著[1-2]。虽然我国许多中小城镇都有着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物质遗产,但这些元素并未充分得以传承利用,现状城镇风貌缺乏特质。近十年,色彩规划开始受到研究学者和规划实践者的重视,在城镇色彩规划理论和编制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色彩挖掘、系统管控、弹性引导和与既有规划衔接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城镇色彩规划应当在充分研究分析当地历史文化特征基础上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类型,通过一套完善的规划编制技术程序有机地融入传统规划(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因此,本文建立了包含系统性和弹性特征的城镇色彩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模型,探索科学开展色彩规划编制的方法;同时,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色彩规划的介绍,检验了该理论模型的实践效果。
1相关研究及规划实践综述
国内关于城镇色彩规划与实践相关研究起始于21世纪00年代后期,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经验:(1)从人视角出发,注重垂直竖向上色彩要素的构成。通过构建具有弹性的城镇竖向景观,研究学者采用色彩艳度对长沙市的不同高度建筑景观进行色彩管控[3]。(2)强调色彩规划的落实需要制度保障。虽然目前色彩规划仍属于专项规划,缺乏法定效力,但如何衔接与融入城镇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撑[4]。日本在城镇色彩规划可以较好地实施背后是其所建立的规划执行的法律保障[5],其在20世纪80年代颁布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并在2004年通过《景观法》,作为城市色彩管控的法律依据[6]。(3)地貌特征和文化特征凸显地区已加强对“文化色彩”的发掘,城镇风貌体现出一定特色,如针对少数民族物质性要素的色彩挖掘与利用[7-8]、对山水格局的自然色彩景观的利用[9]。城市色彩规划应当具备企划、调查分析、设计和管理等多个流程階段[10]。然而,城镇色彩的历史基因、自然地貌、城镇空间形态和尺度、建筑风貌风格和性质用途,以及非物质文化要素都会对开展色彩系统规划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城镇色彩系统规划缺乏强制执行效力,如何强化落实机制并提供具体实施建设的弹性选择是当下色彩规划实践面临的重要挑战。当下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1)城镇色彩系统规划缺乏系统性管控思维。首先,城市色彩规划存在历史遗留和缺乏公共意识的认知层面问题,以及认知不足和编制方法不完善等规划管理层面问题[11]。其次,相关规划实践多数并未基于科学的分析方法,从现状基础色彩数据库中提取或遴选代表性强、特色突出的色彩类型并合理应用于规划与设计[12]。再次,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色彩规划关注重点不同,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色彩规划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要素的研究分析[13]。
(2)城镇色彩系统规划缺乏弹性导致实施时弹性不足。部分相关规划的编制仅从引导角度提出建议颜色,并未提供包含多个可选色彩的遴选集;同时未能考虑应当给予特色区域在色彩营造方面的充分弹性,综合功能特点、地形地貌和区域规模等特征,采用禁用色色卡方式实施引导。
(3)与其他规划的衔接与融合不足。目前城镇色彩系统规划作为专项规划,与传统法定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以及风貌规划和城市设计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割裂,色彩规划中的理念、目标和计划并未有效延续和融入,不利于其全面落实[13-14]。
2理论模型建构
2.1模型构成
城镇色彩规划中色彩选取与规划应用是核心内容。基础数据库和规划应用技术是本文所构建理论模型的两个主要部分(见图1)。基础数据库从色彩相关理论出发,建构色彩类型划定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城镇色彩规划编制内在系统性;规划应用技术则聚焦于对基础数据库中色彩元素的具体使用方法,从多个空间尺度明确色彩的选取原则和规划编制内容,强调与既有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充分融合。色彩选取与规划应用共同保障城镇色彩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落地性。
2.2模型特征
总体而言,本文所建构的理论模型强调色彩规划中的管控特征,即系统性管控和弹性实施(见图2)。色彩规划的系统特征强调规划过程的科学性和完备性,是规划实施的重要基础依据。而由于规划和设计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建设过程的不可预见性,使得色彩规划的实施需要具有一定弹性,主要通过增加色彩选择度和采用“负面清单”等方法实现。
2.2.1规划管控的系统性
色彩系统规划管控的系统性既强调与城镇风貌规划的有机融合也突出编制内容体系的完备状态。
(1)色彩规划融入风貌专项规划
城镇风貌规划是对城镇物质空间形态有关的所有特征要素的规划与设计管控,其中城镇色彩也囊括在内。色彩规划的编制需要与风貌规划的结构和管控体系相一致,具体包括三个层级:风貌规划分区—规划地块—规划图则(或导则)。首先,城镇色彩规划应当在综合风貌规划分区和各分区发展定位基础之上,明确色彩选择建议;其次,制定不同性质地块及相邻地块之间色彩选择的原则;最后,将色彩规划内容融入风貌专项规划的图则(或导则)之中,明确建筑、场地和景观等要素的色彩选择引导。
(2)色彩规划的内在系统性
色彩规划内在系统性特征体现在色彩基础数据库建构的合理性、规划引导色彩框架和遴选原则制定的科学性,以及多空间层级规划的延续性等多个方面。上述三个部分层次递进,作为核心环节共同支持和保障色彩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
首先,城镇色彩涵盖了历史气候、建筑、文化、植被等诸多因素[2],但基础色彩大致可归纳为自然、文化和建筑色彩三种类型。自然作为城镇风貌的背景要素,城镇色彩的选取需要与之协调;自然色彩的来源要素包括山体、林地、水体、土壤和地方特色植物等。文化色彩源自能够体现地方非物质特色的要素,包含服饰、手工制品、文字、图腾标识等。建筑色彩则主要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风格的代表性建筑上提取。
其次,基于现状色彩的提取构建基础色彩框架是色彩规划的关键一环,基础色彩框架从总体—片区—地块三个空间尺度逐级建立。总体层面,城镇色彩规划策略的研究需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分析城镇色彩因素和构成关系,提出城镇总体色彩规划框架和原则[15]。片区层面,在总体色彩框架的指导下,根据各风貌片区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提出风貌片区色彩规划框架。最后根据地块性质,结合现状色彩提出具体地块的色彩遴选建议。
最后,色彩规划编制实践过程与基础色彩框架建构过程基本一致,包含城镇总体色彩规划、片区色彩规划和地块色彩规划,分别通过规划总图、分区规划图和图则的形式表达。同时,在片区和地块色彩规划时还需遵循临近性原则,即相临地块、重要道路沿线地块及风貌片区衔接地块的色彩相互协调。
2.2.2规划实施的弹性
虽然城镇色彩规划的系统性是保证其编制与实施科学性的前提,但也应当预留一定弹性。色彩种类选择多元性、特定色彩选择弹性可变,以及特定地区采用禁用色控制的方法将提高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场地和景观设计、街道更新改造及建筑设计在内的具体实践中的弹性。
色彩种类选择多元性反映在风貌区之间的差异性、特定风貌区内不同性质用地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特定类型色彩提供多个建议颜色等方面。前两个特征由色彩规划的系统性所致,而在一般情况下,本模型强调不同地块应提供至少2种色彩选择建议。
在确定建议色彩后,色彩的明度和彩度变化能为人的感知带来更加细腻的变化。因此,本模型建议色彩的明度值(±1)和彩度值(±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区间内变化。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依据色彩规划图则中的建议,色彩明度和彩度的微调需要慎重考虑周边建筑色彩及自身建筑性质。
同時,“负面清单”也被建议运用于城镇色彩系统规划,但仅限于特定功能和具有形态标志性的地区(如历史保护区、行政用地和城镇标志性建筑所在地块及周边地区)。通过编制禁用色色卡明确这些区域不能选择的色彩,除了规划图则中建议的色彩外,可以根据规划和设计目标灵活选取其他颜色。
3江城县城色彩系统规划
3.1江城县概况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处在我国与老挝、越南交界的地域,享有“一城连三国”的美誉。25个民族共同生活在江城县,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等是主要少数民族。江城县自然地貌特色丰富,人文底蕴浓郁,全县约12.64万人(2015年)。本次规划对象江城县县城的规划用地规模6.47平方公里,现状人口约2.5万(2015年)。因缺乏系统有效的规划管控与建设引导,目前县城色彩较为杂乱,并不能体现出江城丰富多样且特色鲜明的文化特质。
3.2规划编制框架
江城县城色彩系统规划以现状色彩分析为基础,通过多空间层级规划推荐色彩框架和禁用色色彩框架共同指导编制工作的开展(见图3)。具体而言,现状色彩分析以蒙赛尔(Munsell)色彩分类为基础原则,对江城县城的自然色彩、文化色彩和建筑色彩进行梳理总结,统计分析以得到现状色彩数据库。接着,构建江城县城的规划基础色彩框架,该框架是色调和色相组合形成的交叉矩阵,将作为各空间层级规划中色彩遴选的底板。其中,色调是通过色彩明度和彩度结合形成的概念,旨在统计近似色彩类型。同时,针对县城整体和特定地块,规划将明确禁用色色彩框架,提升规划编制和建设实践的弹性。
3.3县城现状色彩分析
3.3.1色彩拾取与数据转换
本次规划采用蒙赛尔(Munsell)色系,首先在Corlopix软件中提取现状照片中主要色彩数据(RGB格式),然后运用Munsell Conversion软件将RGB数据转换成HV/C数据。 蒙赛尔色彩体系包含色相(H)、明度(V)与彩度(C)三个维度的参数,色彩的变化表达为HV/C。
3.3.2基础现状数据库的建构
在江城县城现状色彩基础数据库中,自然色彩的提取来源于县城南北两侧山峰丛林、穿城而过的河流和城北湖泊及城中植被景观,文化色彩主要源自少数民族服饰、图腾纹饰和手工制品的特征色彩,而建筑色彩来源既包含典型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也包括老挝和越南等异域建筑。
在自然和建筑数据提取方面,本次规划遵循以下原则:(1)预先选定现场调研拍照点。根据规划风貌分区和街道分布,在县城内选取了50个拍照点,每个点拍摄2~4张街景照片。(2)拍照点的选择以道路交叉口、重要功能性建筑、广场公园等地点为主。(3)拍照视角宜与道路中线呈45°或90°夹角,以获得更多的环境要素信息。
在文化色彩的数据提取方面,选取江城县少数民族中哈尼族、彝族和傣族等民族的服饰、图腾、农具、家居和乐器作为色彩提取的原始素材。最后60张照片分析所得到的主要或特色色彩分析,将作为江城县城现状色彩库的组成内容。
3.4江城县规划推荐色彩分析
3.4.1基础色调
基础色调从给人的感受角度给予色彩的特征描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色彩的主基调。基于江城县现状色彩基础数据库,并结合专项规划中对于县城风貌管控的总体定位及各风貌分区的特色发展目标,本次色彩规划编制将江城县城的基础色调归纳为五大类型,即淡色调、淡雅色调、稳重色调、深色调和鲜艳色调。
3.4.2规划色彩基础框架
江城县城的规划色彩基础框架是五大基础色调和色相构成的矩阵图表,将成为总体、片区和地块规划推荐选色的基础底板。本次色彩规划总结出江城县城推荐色彩的十大色相和五大色调,同时7个不同明度的灰色(无彩度)也包括在基础框架之内,形成包含57种色彩类型的江城色彩基础框架(见图4)。
3.4.3规划禁用色色彩框架
规划禁用色的色彩框架面向两个空间层面,即县城整体和特定地区。其中,县城整体的禁用色色卡基于现状基础色彩库,综合考虑现状江城县城色彩杂乱等问题,同时旨在保障色彩相互协调,以及避免出现过于突兀的色彩,提出了60中色彩不应在江城县城中使用的建议(见图5)。本次规划编制将特定区域明确为商业贸易街区、休息商业区和中心行政区,根据地区性质和突出形象的需求,分别制定了禁用色色卡表。以规划新建酒吧水街为例,该街区滨河而建,主题区建筑群落分别以哈尼族、傣族、老挝、越南的建筑风貌设计。由于街区建筑风貌和景观小品的多元混合,为了预留建设的更大弹性,规划仅考虑排除较为突兀和基础数据库中不常见的颜色,制定了酒吧水街禁用色色卡(见图6)。
3.4.4色彩类型划分与色调倾向
明確色彩类型、来源对象及提取原则是江城县总体城镇色彩规划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划定的不同色彩类型,进一步明确不同色彩类型的色调倾向建议。
(1)色彩类型划分
由于江城县城是带形山地城市,建筑沿山谷有机分布,因此需要考虑城市中不同视点高度以使得色彩层次更加立体丰富。县城中活动行人的视角与山腰观景平台的视角被同时考虑进本次规划之中,划定五大色彩类型:主色、辅色、点缀色、屋顶色和场地色(见表1)。
(2)不同色彩类型的色调倾向
规划通过对现状数据库不同色彩类型的梳理分析,分别提出色调倾向,形成县城总体层面的色彩引导图(见图7—11)。其中,主色适宜选用淡色调、淡雅色调;辅色建议采用淡雅色调;而点缀色建议使用稳重和深色色调,使用鲜艳色调时需要特别注意;屋顶色更加建议运用深色调的颜色;场地色建议以淡色调和淡雅色调为主,形象上需要突出的地区可以适当考虑采用稳重色调或深色调予以点缀。
3.4.5风貌区及功能区色彩引导
(1)风貌区色彩总体引导
色彩分区需结合考虑自然条件、相关规划定位和功能布局[16]。与江城县城的风貌规划分区相一致,县城的色彩规划总体引导也针对五个风貌区提出相应建议。这五个风貌区从城头到城尾呈线性排开,分别为生态风貌区、老城风貌区、活力风貌区、文化风貌区和新城风貌区。针对各风貌区规划发展定位和现状色彩数据,规划提出各风貌区色彩规划总体建议,作为风貌区内部功能区和地块色彩规划编制的直接指导(见表2)。
(2)功能区的色彩规划引导
在风貌区总体色彩引导下,各风貌区内部不同功能区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需要细化对功能区的色彩引导。本次规划根据五大风貌区内部功能组成,分别提出包括居住生活、商业服务、商务办公、文化娱乐、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及休闲游憩等功能区的规划色彩建议。以老城遗韵风貌区为例,规划提出了六类功能区在主色、辅色、点缀色、屋顶色和场地色上的选色建议(见图12)。
3.4.6地块色彩引导
以功能区色彩引导为依据,本次规划综合考虑地块所处区位、性质、规模、形状,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通过在风貌图则中引入色彩引导内容,具体细化地块色彩的选取建议。另外,规划还通过增加建议选色数量并设定明度(±1)、彩度(±2)的调节空间,提升了未来实践的灵活性(见图13)。
4结语
系统和弹性相结合的城镇色彩规划管控有利于城市色彩的总体性塑造的同时,又保持一定的可变性。本文所构建的城镇色彩系统规划理论模型,在多空间层级上强调色彩规划目标的延续与落实,也加强与风貌专项规划的衔接;同时,通过多元色彩选取、增加调节参数,以及采用禁用色色卡等方式提高了规划实践的弹性。本文期望该理论模型与江城县城色彩系统规划编制经验能为未来相关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明.适应性视角的城市色彩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2]吴松涛,常兵.城市色彩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陈群元,邓艳华.长沙市城镇色彩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探索[J].规划师,2011,27(1):88-93.
[4]张楠楠.杭州城镇色彩规划与管理探索[J].规划师, 2009,25(1):48-52.
[5]王占柱,吴雅默.日本城镇色彩营造研究[J].城市规划, 2013,37(4):89-96.
[6]袁磊.基于操作层面的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探索——以桂林为例[J].中国名城,2019(12):18-30.
[7]张斯亮.城镇环境色彩与地域民族色彩文化的融合——浅析兰州新区环境色彩构成元素规划与构思[J].企业导报,2015(1):162.
[8]刘毅,张敏,李小娟.城镇色彩意象视角下的城镇色彩规划策略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12):61-63.
[9]陈淑斌.厦门城市色彩景观的地域性研究[D].厦门:华侨大學,2006.
[10]赵思毅.城市色彩规划[M].南京:江苏凤凰技术科学出版社,2015.
[11]安平.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2]段炼,刘杰.体现地域性的城镇色彩规划——以广安城市色彩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27(2):39-45.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09.02.009.
[13]魏薇,胡明杰.我国色彩规划研究评述——兼论新时期色彩规划研究创新[J].华中建筑,2012,28(4):111-113.
[14]苟爱萍.我国城市色彩规划实效性研究[J].城市规划, 2007,31(12):84-88.
[15]郭红雨,蔡云楠.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与路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6]吴伟.城市风貌规划——城市色彩专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