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连续性插图 拓展多种识字方法
2020-07-16韩桂霞
韩桂霞
统编本教材根据学生爱看图画和爱读故事的特点,常常通过连环画插图的形式,将故事与图画联系起来,形成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就可以紧扣连环插图与课文语言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借助预测的策略进行阅读,这对于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契合直观思维特点,借助连续性插图猜测读音
教材中的连环插图具有鲜明的连续性特点,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紧邻的两幅插图之间,也体现在不同插图之间的内在关联上。由于插图之间的连续性与文本的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插图就具有了直观的叙事和辅助识字的效能。因此,在学生识字量和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利用插图与文字之间的互补性,引导学生在推测、探究和印证的过程中认识汉字、理解文意。
如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生字“蘑菇”“莓”“蜗”的教学与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联系。首先,出示生字“蜗”以及蜗牛的照片,让学生对生字的读音进行猜测,并结合生活经验来印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在学生确认之后,教师可以进行及时的追问:自己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识字方法的小结: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和生活的原始认知猜测生字的读音。再如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咕咚》一课时,由于教材并没有对“象”这个字进行注音,很多学生识别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截取插图中大象的图片,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认知喊出它的名字,先对“象”字的读音进行整体感知,紧接着出示“象”字的象形文字,让学生观察文字与外形之间的关联,找出彼此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在观察和猜测中明确读音、掌握字义,最终紧扣文字字形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连环插图进行猜测来认识汉字。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不仅起到了装饰性作用,还是学生进行识字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开掘并利用插图,让学更高效地学习汉字。
二、依托汉字构造规律,借助连续性插图猜测字理
汉字的形成有着自己的构字规律,教师不能直接生硬地讲述这些构字知识,而需要借助一些学生易于感知和发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识字过程的妙趣横生。
如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时,教师没有依照自己的理解规定学生所要重点教学的生字,而是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说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将识字教学的精力都用在刀刃上。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说“芽”字不认识,教师就先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芽”字是由“草字头”和“牙”组合而成的。有了这样的发现,教师则鼓励学生大胆地对生字的读音和字义进行猜测,并及时出示教材中连续性插图进行对照,根据连续性插图中小草的生长过程,认识到小草刚刚弹出泥土就是“芽”。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自主识字,还让学生相机感知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再如統编本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在教学“檐”字时,教师将课文中的多幅插图同时拿出来,并组织学生对插图进行整体观察,将汉字与图片中的内容进行对应关联。学生了解到“木”字旁是古代房屋的屋檐,是由木头做成的,而右边的“詹”则是屋顶向旁边伸展出来的边沿。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可以将多幅插画整合起来一起观察。
这种教学形声字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连续性插画的对比、关联作用,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猜测和佐证提供有效的工具。这其中也会有一些生字在演变过程,与实物相差较大,教师不能苛求学生无中生有,而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并通过连续性插图资源的补充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浸润鲜活汉语情境,借助连续性插图猜测字义
特级教师斯霞提出“随文识字”的理论,这是低年级识字的重大突破,也遵循了语文学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因此,辨认生字的音、形、义就应该在浓郁可感的汉语环境下进行。教师需要充分运用课文中连续性插图与文字对应、补充的作用,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将识字教学朝着一个全新的角度推进。
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很多学生对于这句话中的生字“咬”理解得不够精准,他们认为“咬”就是用嘴吃的意思。很显然,这是学生机械地调动了自己的认知经验,未能将思维与文本中的语境发生关联,导致生字字义理解的严重错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紧扣两幅插图之间的连续性展开教学。首先,从学生的错误认知出发,这里的“咬”字是不是“用嘴吃”的意思呢?教师出示第一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中蛇咬住紧紧不放和小壁虎疼痛难忍的样子,认识到这句话中的“咬”并不是要“吃掉”的意思,而是为了防止壁虎逃离,控制它的行动。然后,教师出示第二幅插图,对比插图之间的不同之处,了解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小壁虎挣脱了尾巴,组织学生将下文中的“挣断”与“咬”进行对比勾连,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对这个生字的理解。
试想,教师如果就是凭借自己的解释与讲授,学生很难形象而生动地理解“咬”字的意思,而借助了教材中连续性的两幅插图,通过对比插图的不同点,提炼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与文本的语言形成了对应之势。在教材连续性插图的支撑和浸润下,将学生的思维置放在汉语情境之中,从而明晰生字的意思,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储备性资源。
四、通过动作直观呈现,借助连续性插图猜测内涵
教育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发生认知论”,在皮亚杰看来,生命个体的认知主要源自于动作,这是人获取感知的源泉和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在充分阅读课文和观察插图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动作呈现的方式,将文字和插图所表现的静止内容直观化、动态化,从而起到巩固识字效果的作用。
还以《小壁虎借尾巴》中“咬”字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小壁虎的尾巴究竟是怎么断的?很多学生在没有准确理解生字意思时,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教师则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将思维的关注点聚焦在关键性动词“咬住”“挣断”上,让学生认识到被蛇咬住是小壁虎尾巴断了的一个方面,而自己用力“挣脱”也是重要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文中的连续性插图,并将插图与课文的语言描述结合起来,了解情节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想象。还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将插图中原本静止的画面转化成为动态的视频,尤其对蛇是如何“咬住”,小壁虎又是如何“挣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形成直观的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动作呈现的方式,将生字“咬”和“挣”不断地直观演示而形象化。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图片的印证和动作的展现,学生不仅深化和巩固了识字效果,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小壁虎的尾巴是在蛇“咬”和自己“挣”的双重作用下才断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将课文中的连续性插图作为语言文字和学生动作之间的纽带,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和实践表演的过程中,理解了生字的音、形、义,同时也体悟了其所包含的内涵价值,将识字教学向着全新的境界推进。
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有图画的故事。编者精心设置的教材插图无论是单幅的还是多幅的,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紧扣插图资源,通过预测和印证的方式深化识字效果,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