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理论意涵与实践价值
2020-07-16张艳霞
摘 要: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历史文化交往理论为基石,汲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有平等交流、兼收并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以人为本、外交为民,发挥青年作用等。它是新时代我国文化交流实践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推动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的形成,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交流;理论渊源;主要内涵;实践进展;价值旨向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2.004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2-0021-09
一个民族是否强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文化是否兴盛。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5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并领导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追溯思想源头,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如邢丽菊在其《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一文中提出,习近平外交思想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蕴含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开放包容等理念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依据[2]。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文化交往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交往实践,也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就其影响而言,学者们认为,习近平关于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增强了中国国际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3],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因此,“我们要维护国内的团结、树立文化自信心,进一步宣传文化外交的作用、途径和内涵, 夯实文化外交,进而树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4]。正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外交也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文化外交道路。有学者指出,虽然中国外交在指导思想、外交理念、工作方针方面有鲜明特点,但要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交流之路和理论,“还需总结过往经验,并学习他国先进之处”[5]。当今世界局势极其复杂,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之景前所未有,但国家间也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但前进道路也并非一马平川;中国方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提出的美好愿景,但得到的反应并不全然是认同和理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文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中心和焦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自强是大国身份的标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关于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主要内涵、实践进展、价值旨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关于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是在继承前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发展而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有正确理解过去,并从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吸收先进观点和理论总结,才能更好地掌控未来。因此,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有助于全面认识这一论述形成的发展过程,并准确地把握其理论内涵。
(一)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儒家提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以和为贵。墨子主张“兼爱互助、交相互利”,提倡社会的合作互助。老子强调“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和气化生万物”,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理念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天下情怀,虽然以往封建统治者所指的“天下”仅指华夏大地,但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只专注自身强盛的国家,中华民族是拥有一起进步、共创美好世界的责任担当的民族。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有重民、爱民的思想底蕴,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有这些理念都为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富养料,成为其重要的文化基因。首先,他倡导各国人民把“和”即和谐、和睦、和善,“合”即融合、合作的传统理念付诸行动,把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其次,他强调“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7]10,主张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事务,在全球治理中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再次,他呼吁文化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强调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发挥民众团体的力量,推动与他国人民的民心相通。
(二)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世界历史文化交往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世界历史文化交往的阐述,也是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所谓文化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间以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中介而进行的交往”[8]。由于文化的交往,“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9]。在马克思看来,各民族间的文化既存在差异,也有共通性,这既可能导致民族间文化理解的困难,也是文化交往的价值和多元文化形成的必由之路。列宁特别重视文化的作用,一方面,把文化看作总的人类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为文化不仅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而且还会对物质生产起反作用。另一方面,他还指出文化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主张在“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的口号下,扩大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盟,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0]。
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的基础上,主张在中外文化交往中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在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文化之间交流的契合点。他也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7]17。与此同时,结合国际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的内容,认为对外文化交往不是一国的单赢活动,而是旨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他强调应在追求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他国的文化利益,推进双向理解和相互对话,共同探求繁荣发展之路。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使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在当代迸发出鲜活生命力,也进一步指明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向。
(三)直接理论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交流思想的经验总结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社会主义中国就面临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很多新方法和新见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的策略,把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看作政治外交的两翼。在对外交往活动中集中领导,统筹各民间外交团体的活动,并建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积极开展与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如与苏联互换文化代表团,为非洲国家训练杂技演员,开展“小球转动大球”的体育外交、熊猫外交等,以此延伸和丰富文化先行方针的内涵。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文化要为政治、经济、军事服务,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视文化领导权”等观点。江泽民提出“求同求和”“和而不同”,第一次把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外交的部分内容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外交为民”,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当前的国际大趋势和时代主题,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文化外交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关于文化交流的新观点新论述,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交往的文化交流原则;坚持把文化与经济、政治联系起来;坚持外交为民,构建和谐世界;坚持将中国的智慧和文化贡献给世界,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另一方面,坚持从整个世界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各国文化平等交流、兼收并蓄;坚持为国际社会提供“文化公共产品”,如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主动与世界分享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并提供近年来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益经验;坚持文明是平等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坚持以“第三视角”来认识中国,举办亚洲文明交流大会和“认识中国”等活动;坚持全面参与的外交模式,推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智库高校、国际友人、民众等协同合作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从而汇聚文化交流的合力。
二、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性。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文化交流的内涵。
(一)坚持平等交流、兼收并蓄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文化交流重要论述主张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兼收并蓄,重点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努力营造“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壮观景象。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13]他进一步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14]。2015年,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提出,“坚持文明上交流互鉴。世界因为多彩而美丽”[15]457。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16]习近平倡导不同文明应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和谐共生,2019年5月15日他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 [17]2019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雅典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时强调:“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希望两国共同努力,深化合作,以跨越时空的文明成果,推动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倡导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18]
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中强调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对话,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进而构建和谐的国际文化秩序。与此同时,他也强调借鉴学习、博采眾长,清醒认识到尽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现实情况是经济与文化在世界格局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文化交流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外交的先进之处和有益经验,以此补齐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开展文化交流的短板。
(二)追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合”理念深刻熔铸在每一代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从来没有对其疆域之外表现过帝国主义的野心,而是始终恪守强而不霸的原则,以睦邻友好的态度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国际社会中主动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大国责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也抛出了所谓“中国霸权论”“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论调,有意妖魔化中国,诋毁中国的形象,导致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是否威胁自身的主权安全以及是否动摇当前的世界秩序充满疑虑和担心。对此,习近平再三强调:“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也不认同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文化基因,也没有这种野心。”[19]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文化外交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愿与世界各国文化平等交流,中国人民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在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互鉴、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20]之后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他又指出:“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应该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21]
(二)多层次务实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引起世界关注,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一种迫切需要认识、了解真实中国的趋势。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提出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文化交流方针的基础上,以创新性的方式方法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内容,逐步深化从孔子学院汉语推广力度加大到与众多国家共同举辦文化旅游年,再到大众文化交流活动开展的这样一个从政府主导到民众齐参与的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首先,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吸引全世界各国人民关注中国,借鉴中国成功的经验,由“经济热”引发了“中国文化热”“中国汉语热”,从而加快了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步伐。数据调查显示,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到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 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平台和我国在国际上推广中华文化的品牌,也是连接中国梦、世界梦与各国梦的“无形电缆”,在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与众多国家举办文化、旅游年,使文化超越国界,超越民族,为文化相知、民心相通提供了平台和渠道。如2014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中俄两国在2014和2015年互办的青年友好交流年,以及中日文化年、中美文化年、中国—赞比亚文化年、中国—柬埔寨文化旅游年、中国—欧盟旅游年等。同时,倡导政府、社会团体及民众齐参与的文化交流模式,开展众多以人民为主体的大众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外文化民间论坛、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草根论坛、世界太极日等,为我国的文化交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宽领域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时代踏潮而来。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取长补短,不仅展示了世界各国文明的风采,而且也给我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一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价值底蕴,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中国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和了解、喜爱,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加快文化与经济、旅游、体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主要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具体内容,以旅游业、体育竞技作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体育产业等,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
四、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价值旨向
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我国文化交流事业的实践与理论创新,其价值旨向主要体现在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架起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的桥梁,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一)有助于塑造和宣传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打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当前和平发展的中国极其重要,文化交流是打造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4]。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交流具有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所不具备的柔软性、和平性,这种特性能够使各国在国际交往过程中超越敏感地带和危险禁区,为国家间交往消除误解和隔阂,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让世界大家庭变得更加和谐,对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国际威望、吸引力和感召力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向世界表明“东方沉睡的狮子已苏醒”,但同时国际上的一些反华势力也抛出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企图通过国际舆论压力打压中国。另外,一些西方国家运用新媒体技术对中国民众进行西方价值观灌输和渗透,企图分化中国的阴谋也从未停止。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以及中国形象与西方人眼中形象的巨大反差,如何改变“他塑”而非“自塑”的被动局面,如何树立起客观全面的国家形象,化解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疑虑等问题,对我国外交话语体系的构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世界局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习近平认识到塑造和宣传国家的外在形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对外交往有机统一起来,致力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传递中国崇尚和平理念,向全世界表明这头“狮子”是亲善、和蔼、文明的“狮子”,并承诺中国决不称霸,决不损害任何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利益,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中坚力量。除了加强宣传文化理念外,习近平也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张沿线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学习,在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增强民心相通,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局面中寻求人类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形成共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文化共识。习近平在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中将一个崇尚和平、平等友爱、追求共同发展的中国展示给世界,也让世界对中国的文化、制度、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消除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疑虑和担心,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交流不仅仅担负着传播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更是国际社会中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最早提出文化“软实力”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在当今世界,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处于中心地位,别国就会自动地向他靠拢。”[28]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政治偏好和个人情感,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国家间关系”[3]。各国都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并作为开展文化外交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既推动中华传统瓷器、书法、武术、戏剧等器术层面的文化,通过展览、专场形式走出去,走向世界舞台的交流中心,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又在处理国际事务问题中提出中国方案,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商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投资,加强中外文化产业合作,在与各国文化交流合作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有助于架起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心灵之桥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长期以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秉承尊重差异、增进了解、交流借鉴、各取所长的理念。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13]他还进一步指出,“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加强文化交流,彰显文化特色,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在文化互鉴中增强软实力,在博采众长中展示新形象”[29]。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与西方国家单方面的“文化输出”和政治性宣传的霸权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因而在国际社会上赢得广泛赞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外出访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每次出行除密切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外,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面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所熟知和喜爱,并在文化相互交流中增强心灵相通和普遍共识,架起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如在荷兰进行访问期间,他引用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古语表达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求和平、共谋发展的愿望。在访问德国期间,他阐释了老子“大邦者下流”的理念,表达中国人民始终愿意以谦虚学习、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同其他文明对话和沟通。
习近平在一系列外交活动中,还常通过引用双方人民通俗易懂的谚语、当地古语或历史故事诠释平等交往、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思想。如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他引用当地人常说的“金钱易得、朋友难求”,诠释中印尼两国人民的真挚情谊,就是千金难求的宝贵财富;在哈萨克斯坦讲述中国小伙子和当地姑娘的爱情故事;在韩国与当地人民聊当下热播的韩剧;在南亚之行中讲高僧玄奘到访释迦摩尼诞生地故事等,给受访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既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又十分尊重对方文化的外交行为,不仅有助于增进同当地人民的感情,改善外国人民对我国的形象认知,而且有利于帮助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相互尊重学习的美好愿望,从而推进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邢丽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J].东北亚论坛,2018(6).
[3]刘清才,曲文娜.中国文化外交的开放理念与基本格局[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4]康甫.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理论界,2014(2).
[5]赵可金,陈碧琳.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外交的理论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21.
[7]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时的演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8]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8.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10]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5.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1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
[13]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3).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258.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16]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
[17]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18]习近平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EB/OL]. (2019-11-11)[2020-01-10].http://www.gov.cn/
xinwen/2019-11/11/content_5451007.htm.
[19]习近平.人类应该秉持和追求高尚的情操[EB/OL].(2019-11-11)[2020-01-10].http://www.gov.cn/xin
wen/2019-11/11/content_5451039.htm.
[20]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
[21]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
[22]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70.
[24]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N].人民日报,2013-10-04(01).
[25]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
[26]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27]张新平.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5.
[28]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
[29]任仲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文章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319.
责任编辑:顾榕昌
收稿日期:2020-01-15
作者简介:张艳霞,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