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联体同质化管理实践与思考
2020-07-16董杰昌刘清泉杨国旺邱新萍
■ 魏 青 董杰昌 刘清泉 杨国旺 邱新萍 张 辰
2014年11月5日,以北京中医医院为龙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以下简称“顺义医院”)为核心,包括顺义区牛栏山镇、南彩镇、北石槽镇、龙湾屯镇社区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在内市、区、镇、村一体化的“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区中医医联体”正式成立[1]。前期通过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联体管理机制,通过开展专家团队的逐级下沉、基层人才的分层级培养、医技科室的一体化管理、协助基层医院开展特色专科建设等实践,有效提高了顺义区基层中医服务能力,促进了顺义区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2]。在医联体建设实践中,北京中医医院提出同质化医院管理理念,在医联体内实行医疗同质化统一管理,形成合力,协同发展,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实现了分级诊疗。
1 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联体建设实践与成效
1.1 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在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联体框架下,以专科建设为龙头,北京中医医院与顺义医院两院开展大科联合建设,肾病科、脾胃病科、疮疡科、心血管科、肿瘤科、骨科等10余个重点专科由北京中医医院专科主任担任顺义医院大科主任,顺义医院科主任担任执行主任;在诊疗规范、医疗技术、医疗服务方面实行医疗同质化管理,有效加强了顺义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础。经过数年建设与发展,顺义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表1)。
顺义医院引进30余名北京中医医院专家出诊、查房、讲课、带教、手术。引进专家要求不仅能够进行医疗指导,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科室管理和建设,带动科室发展。顺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中医医疗专家资源,方便了区域患者就医。
1.2 强化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有效实施
医联体内部,顺义医院与牛栏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紧密型一体化合作模式[3],使该中心实现由收支两条线的全额拨款单位改为差额拨款单位的体制突破。医疗方面,实施科室联合建设与管理,医技科室实施一体化管理。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与北石槽镇、南彩镇、龙湾屯镇、南法信镇、赵全营镇卫生院形成松散型医联体,顺义医院专家及名老中医分别到医联体内卫生院开展专家出诊、巡诊、查房、带教、转诊等,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巡诊。通过市、区、镇、村一体化医联体建设,有效实现了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引导居民合理就医,进一步推进了分级诊疗(表2)。
表1 2015-2018年顺义医院重点专科建设(个)
表2 2016-2018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区中医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情况(人次)
1.3 发挥特色优势,提升医联体中医药服务能力
通过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联体建设,顺义医院及医联体成员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均有所提升。作为三级医院的北京中医医院和顺义医院门诊量及病床使用率均有所下降(表3)。这与推行分级诊疗后患者更多选择一级或二级医院首诊有直接关系。
同时,随着各级医院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种类的增多,基层医师在社区医院对中医适宜技术、中药饮片处方的使用率也明显得到提升(表4)。
表3 2015-2018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诊疗情况
表4 2015-2018年顺义医院及牛栏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开展情况
2 思考与建议
2.1 发挥医联体技术人才主观能动性,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
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目前较弱,不能满足来基层就诊的患者需求,基层医务人员在中医药理论知识、诊疗技术操作等方面还需规范、科学、合理地加以培训。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联体逐级下沉技术人才,支持基层科室建设及人才培养,意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自主服务能力,以满足基层医疗需求。但部分卫生院、村卫生室确实存在中医药从业人员紧缺现象,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从制度层面对中医人才招聘和引进予以政策支持。
2.2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通过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联体网络,上级医院重点专科人才逐级下沉,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特色专科、特色门诊,以扎实而有特色的专业知识服务基层百姓。但上级医院疗效颇佳的医院制剂不能在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间医保报销。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打通相关政策瓶颈,促进医联体内医院制剂流通使用,方便患者就诊。
2.3 强化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需要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密切联系、紧密配合[4]。市、区、镇、村一体化医联体能够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初步建立,但体系内各级医疗机构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在制定疾病分级诊疗指南、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规范转诊程序、完善报销政策和结算政策等方面[5],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