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建构的探析
2020-07-16左崇良
左崇良
(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引言
当今世界,国家和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各国越来越重视公民素养,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如今,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热点,被认为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须先具备相应核心素养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师范生核心素养作为未来教师核心素养的坚实基础,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源泉,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对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立德树人工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国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近年来对教育进行反思,并提出教育回归原点的追问: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师范生核心素养具有什么涵义?如何构建师范生核心素养结构体系?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如何有效促进师范生核心素养发展?本研究尝试构建信息化时代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完整框架,探明师范生核心素养各级指标的内在关联,丰富师范生核心素养内涵,并探索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与路径。
一、核心素养的理论依据与研究进展
核心素养的概念框架及其理论是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师范生核心素养研究的理论源泉。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是一个国际性的教育思潮,是一个现代化的词汇。“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起源于OECD等三大国际组织的研究。国际上,经合组织(OECD)最早启动“核心素养”研究。OECD的DeSeCo项目“素养的界定:理论和概念基础”,于1999、2001、2003、2005 年多次发布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报告。OECD通过跨学科研究确定了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九项素养,并尝试从成功的生活和完善的社会出发来回答“每个个体需要什么素养”。欧盟(EU)构建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都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报告,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转变为“人本性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它们立足于人才的社会需求及时代特征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理解与阐述。例如,经合组织(OECD)所推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之研究,分别从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诸多方面对核心素养进行理论探讨。同样,国内学者也从哲学、心理学、社会与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与教育等学科或视域界定与选择国民核心素养,进行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通过多门学科理论建立“核心素养”之理据。21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譬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技能”、日本的“基础学力”,都在不同角度反映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本研究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公民过上“优质生活”所需的多元素养,每项核心素养均涵盖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层面之整合,是一系列多元面向组合的“整体”。作为教育概念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础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二)理论基础
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对各级各类教育具有总的导向作用。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理论解释需要有两方面的依据:既需要遵循国内外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界定,还应参照近些年我国教育界对教师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1.学生核心素养
作为教育概念的“核心素养”,旨在勾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形象,主要针对的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OECD等三大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对于PISA测试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对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教育评估的开展,是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适用。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013年4月开始,中国五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共同攻关学生核心素养课题。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北师大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公布。该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系涉及多个维度,是学生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教育部门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2.教师核心素养
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诉求,也是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为此,欧美各国在构建教师核心素养的模式中,既兼顾教师专业化理论和“素养取向”课程改革的现实,又兼顾社会、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特点[2]。
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促进了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引领师范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最终形成和发布,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构建教师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教师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反方向延伸,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近三年来,中国学者在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展开研究并初步构建其体系。国内学者认为,教师核心素养是指“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且能推动、保障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及促进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专业素养。”[3]教师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素养或者能力,而是具有系统性的多方面素养,是一种统整的存在。本文认为,教育信息化视域下的核心素养,更需考虑“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核心素养结构的具体构成,凸显时代性。
(三)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界定
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国内还刚刚起步,本文对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梳理,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对师范生核心素养进行界定。
1.师范生核心素养研究的进展
师范生核心素养是培养师范生的一个理论课题与实践课题。柳长友(1998)提出,师范生素质的构成诸因素是相互渗透的三环结构即知识结构要素环、能力结构要素环和个性心理品质要素环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三环立体交叉的核心是职业观[4]。刘义民(2018)认为师范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技能、交流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反思能力[5]。郭柏林和杨超(2018)认为,师范生核心素养应包括教师师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及互联网+信息等素养[6]。2018年6月15日—17日,山西师范大学召开“提升师范生核心素养”国际研讨会。
国内对“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兴未艾,学者们致力于刻画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某些特征,初步提出师范生素养的发展要求。但本研究认为,有关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忽视了师范生培养的特色,忽视了师范生素养与学生素养、教师素养的内在关联,必须用辩证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之作结构性的改造。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面对的是一个时刻变化的世界,我们很难穷尽这些素养的罗列,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框架需要作出调整,突出各级指标的内在关联。
2.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概念
师范生核心素养与教育培养密切相关,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理基础。依据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参考美国发布的《职前教师的21世纪知识与技能》以及我国颁布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等多份研究报告,本研究认为,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是师范生作为学生在职前教育阶段逐渐形成的适应未来正式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和决定性品质,是教师胜任力的表现。
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意在构建教育信息化视域中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层级框架,这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既不同于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也不同于在职教师核心素养体系。诚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风向标”。本文依据“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模式(关注各个教育生态因子,促进教育生态平衡)来阐述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维度与构成,以“教育信息化”的视角来分析新教育需要的优秀品质,为师范教育的良性发展及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二、师范生核心素养的体系结构
本研究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参考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核心素养的有关研究成果,建构具有时代性的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
(一)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性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试图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核心素养的的模型结构。学者们对不同主体的核心素养遴选有较大的一致性,一般都强调学科基础素养,同时注重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品格素养,坚持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和发展性。现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研究已较为完善,但教师核心素养的体系构建略显不足。为针对性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正处在研究过程当中,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师范生核心素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内涵,这需要立足师范生的特殊身份来考察。师范生具有多重身份,其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有两个身份,第一是特定阶段的学生,第二重身份是他们将成为承担起社会良心的人民教师。从这一个视角来探讨,师范生核心素养首先是某特定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同时又是某特定阶段的教师核心素养。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是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受职前教育(师范教育)影响最为显著。师范生正处在学生向教师过渡的阶段,师范生核心素养对学生培养和教师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看来,师范生核心素养具有兼容性,同时兼具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核心素养的某些特性,是一个统整的存在。
师范生核心素养,是一个涵盖了认知、技能、情意的复合概念,具有兼容性和整合性。师范生综合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层面之整合,是一系列多元面向组合的“整体”。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性质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进行理解:(1)关键性。师范生核心素养是所有师范生应具有的最关键的素养;(2)师范性。师范生核心素养是师范生最具特色的素养,必须体现师范性;(3)发展性。师范生核心素养正处在发展之中,可以通过在师范院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来形成和发展;(4)交叉性。师范生核心素养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各模块的素养具有渗透性和交叉性;(5)兼容性。师范生核心素养兼具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核心素养的的某些特性,同时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6)整合性。师范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二)教育技术与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有机联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新技术、新媒体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2012年4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师范教育,规划中特别提出要“开发能有效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共课。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明显、课程体系完善、与实践领域对接的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在我国,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师范院校来培养,主要通过师范生培养的方式来实现。
教育技术与师范生核心素养存在内在联系,在教育信息化视域下,信息素养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导航标。教育技术还为教师专业情意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可通过教育技术达成信息的共享交流;同时,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也少不了师范生的专业情意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师范生信息素养包含于师范生核心素养,全面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渠道,教育技术起沟通桥梁的作用,能够满足师范生个性化发展和辅助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教育技术素养、信息素养与其他师范生核心素养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共同促进师范教育品质的提升。
(三)宏观结构: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框架与指标体系
师范生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习、工作、生活所需的素养,也是师范生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框架与指标体系主要涉及核心素养的维度与指标、各核心素养在素养体系中的地位与层次、各层级素养与其他素养的关系。
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分宏观结构模块和微观层面的素养。师范生核心素养的主体结构有三大维度,由个人基础素养、师范生专业素养、21世纪师范生必备素养组成(见图1)。
图1 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
1.个人基础素养
个人基础素养是师范生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应具有的基础素养。师范生个人基础素养有三个指标:(1)身心健康;(2)品格健全;(3)自主发展。师范生拥有强健的体格是走上教师岗位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和饮食作息是师范生核心素养组成部分的第一条,是优秀师范生的起点。师范生除了有健康的身体之外,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很大,师范生需要学会调节情绪和平衡心态,增进自我了解,培养良好的精神生活。厚德、博学、励志、笃行、诚实、谦虚、正直、勤奋、好学、求真、务实、至诚、至坚这类校训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大学生品格方面的要求。品格健全体现在师范生拥有丰富的个人修养,同时懂得家国关爱和社会奉献。自主发展是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与落实的催化剂。一个拥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师范生是不会因循守旧的,其在求学的漫漫长路上能够积极反思,不丢失好奇心,为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和充满智慧的人而不断保持心智的活力与青春,积极参与知识创新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2.师范生专业素养
师范生专业素养包括三个指标:师范生专业知识;师范生专业技能;师范生专业态度。
(1)师范生专业知识
师范生专业知识是师范生应掌握的学科专业类、师范类知识及跨学科知识。传授知识是师范生未来的本职工作和教学任务,师范生的知识储备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基础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科教育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师范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是师范生必备知识,有助于师范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好教育教学规律。师范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应力求广博。师范生应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适当输入跨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2)师范生专业技能
师范生专业技能是指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包括师范生基础技能、教学技能、信息技能。简洁到位的语言表达、流利清晰的普通话和工整美观的三笔字被认为是师范生最基本的技能。师范生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信息化时代对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潮流方向,师范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应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互联网扩展课程资源范围,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深度融合。
(3)师范生专业态度
师范生专业态度指的是师范生的职业情感和专业情意,其核心是教师职业观。师范生是职前教师,对师范生职业情感的概括有“自尊、敬业、爱生、乐业、责任、宽容、快乐”等词语。师范生是即将走入正式岗位的“预备”教师,从职前教育阶段开始,就应自觉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师范生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之外,还要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和专业态度。
3.师范生综合素养
信息化时代师范生综合素养是师范生适应教育信息化所需的核心素养。要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师范生需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合作参与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合作参与能力在资源共享时代的作用彰显,师范生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满足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要求,在现代化的信息课堂上,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师范生交往沟通素养是一种复杂的交往能力,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能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范生可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通讯、视频、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互动和沟通来往。师范生创新思维是指师范生以新颖、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只有创新思维的存在,才能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产品的诞生。师范生要注意创新意识的培育,高师院校在培养师范生过程中要为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建立多样化的课程学习资源(比如说慕课,微课),提供自选的学习方式(比如说翻转课堂),另外也规定师范生学习目标、内容及考核要求。
(四)师范生专业素养的体系及指标
师范生专业素养是师范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核心和主体。不同于公民素养,师范生专业素养是师范生作为职前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师范生专业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整合而成的体系(见表1)。知识是面向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需要,能力是教育实践和反思的创新需要,态度是围绕教师终身发展的价值需要。
表1 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内容与指标
1.学科专业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包括两大方面:学科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
学科知识素养作为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之后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本学科的知识是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的载体,教师掌握了本学科知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科上的难题。学科知识素养涉及学科思维、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三部分。在资源更新迅速的信息化社会,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师范生需积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更多的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应该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所以,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应该拥有跨学科知识,特别是邻近学科的相关知识,只有拥有多方面知识,师范生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知识渊博的好教师。
专业能力素养是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支柱,是学生在就读某一专业之后应达到的专业性要求。专业能力素养包括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三部分,是某一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标志。比如,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所具有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数学专业本科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地理专业本科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和空间构思能力。师范生具备了足够的专业能力素养,具有所学专业的综合运用能力,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和无可替代性,才能够轻松自如地驾驭知识和技术,从而进行教育和科研上的创新。
2.教育教学素养
教育教学素养是师范生在校期间习得的另一种专业素养,是师范生区别于非师范生的标志。师范专业其实都是双专业,既有学科领域的专业,也有师范教育的专业,师范生在接受师范教育之后形成的专业素养体现为教育教学素养。教育教学素养主要体现师范生的乐学善学和乐教能教两个方面,且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支撑的。
乐学善学是新时代的师范生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包括学会学习、勤于反思、主动探究三部分。师范生在校期间应储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积累更好的教学经验,在将来的教师工作中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去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正如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所说,教育与教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师范生在师范院校的学习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同时学校也注意培养师范生勤于反思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乐教能教是作为预备教师的师范生应具有的品质与能力,包括悉心从教、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三部分。师范生首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认同教师职业,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师范生在校期间,就需悉心从教,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意愿,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教育教学技能,以优化课堂教学。教学素养表现为教师优秀的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信息素养是应对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师范生必备素养,师范生信息素养包含对网络知识技术的基本了解以及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信息化要求师范生熟练掌握教育技术操作方式,能将教育技术作为师范生自我提升的认知工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范生身处网络资源大范围的共享环境,信息资源丰富,技术和知识更新迅速,师范生必须有效筛选海量信息资源、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解决,真正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
3.师德责任素养
师德责任素养包括教师道德和责任担当两部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教师道德素养
师德是师之根本要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教师道德素养,体现为良好的教育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包括教育情怀;职业道德;举止文明。作为预备教师的师范生,应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做到教书育人、以身作则,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范生需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具有职业理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范生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观,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和多重角色,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发展需求,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素质教育观,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责任担当素养
作为预备教师的师范生应具有责任担当素养,包括社会责任、集体荣誉和富有爱心三部分。不同于在职教师,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师范生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信念并付诸行动的过程,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过程。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环节,是促进师范生个人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接受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师范生应自觉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坚定信念,明确责任担当,陶冶对教师职业的真情实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集体荣誉感,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师范生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爱心、责任心,乐观向上,勤于学习,不断进取。师范生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善于调节情绪,做到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发扬社会好风尚。
结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未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的培养包括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信息化水平低的状态,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面对以“核心素养”为新标识的课程改革,高校及其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育师范生的核心素养,以便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成为当前教育亟待思考的问题。本课题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解读师范生核心素养,为师范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其更具实际意义与现实价值。重点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师范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体现为:高尚的人格品质、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的新型能力。师范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内在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学习,重构知识体系;实践反思,培育新型能力;自觉反思,提高师德修养;自我管理,营造教育人生。师范院校及其教师在培养师范生过程中要使师范生学会学习,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教学技能,同时,拥有责任担当意识,能够健康生活。
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建构有其积极意义,目的是让师范生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品格正直、善学善教的人。在整个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师范生一定要牢牢把握自主发展的主线,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参与实践,发展自身核心素养。教育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实用性与便捷性对于师范生学习和工作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但一切资源的利用都取决师范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信息素养。强化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的训练,信息技术和在线资源会成为师范生快速成长的助推力,促使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