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资格国考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2020-07-16吴骏,文萍
吴 骏,文 萍
(1.云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2.玉溪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2011年,教育部师范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发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并颁布32个科目的笔试考试大纲,以及幼儿园、小学、中学3个学段的面试大纲,这标志着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正式开始实施[1-2]。2013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从2015年起,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改革,意味着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免考”时代的结束,无论何种专业的学生要从事教师职业就必须通过全国的教师资格考试。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实施的宏观背景下,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能力短板,相关专业的学生难以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考证一次性通过率偏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必然要采取教学应对措施[4]。教师教育类课程定位于培养教师的各种知能素养,对师范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作用。因此,分析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资格国考的内容与特点,反思和完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一、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特点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生必须通过笔试后才能进入面试。面试主要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行备课、试讲和答辩。从考试的内容来看,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具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综合素质》考试大纲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查内容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考生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该部分所占分值为40%,见表1所示。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中有“职业认知”的测试内容,要求考生热爱教育事业,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价值取向;具备从事教师职业应有的责任心和爱心。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根本和核心,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把考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考查的首要内容。
表1 《综合素质》笔试的试卷结构
(二)重视教育知识的应用
教师资格考试对考生教育知识的要求强调综合性、多层复合性。《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对考生教育知识与应用的要求包括三部分:具有教育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具有学生指导的相关知识,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具有管理班级的基本知识,能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该部分内容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所占的分值为50%,见表2所示。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不仅要求考生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而且更为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2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试的试卷结构
(三)凸显教师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能力,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明确了作为合格教师应该具有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强调作为合格教师应该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要求考生具有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学科整合知识,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这部分内容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所占的分值为50%。大纲全面考查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给予考生展示其对于课堂教学把握与理解的机会,从中也能有效地考查考生教学素养的状况与潜能。
(四)强调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职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进行实际教育教学的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面试是在笔试基础上,更加深入而全面地考查考生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考查内容见表3所示。与笔试相比较,面试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更为形象、直接、生动[5]。面试过程中,考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展示教学实践技能和素养,能有效地考察申请人的基本素质、经验积累和现场应变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是对笔试的延伸和拓展,在考查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表3 面试的测试项目及所占权重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对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大纲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大纲笔试注重对职业道德、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三项累计在两门笔试中占70%。大纲面试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几乎占到面试的一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把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儿童发展与学习、小学教育基础、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等六个模块,要求提供建议模块供教师教育机构或学习者选择或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选修。小学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与实施,已经成为当下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现实诉求[6]。结合上述分析,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建构,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知识的习得,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关注教育实践智慧的积淀。因此,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分为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四个模块,课程的呈现方式以必修为主、辅之以选修课程。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置,每个模块可开设的课程见表4所示。
表4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二)科学配置各学段教师教育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系统规划、统筹布局、逐步提高。大一应开设职业理念的课程,如小学教育专业导论、教师职业道德等,增强学生专业认知和选择能力,稳定专业思想,还要开设与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如书写技能训练、教师口语与诵读艺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修养与礼仪等。大二逐渐开设一些教育基础课程,如小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学、中外教育史等,让学生逐步掌握教育理论,还要开设教学知识的前期课程,如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大三主要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结合教学见习开设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综合实践等课程,以及为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的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以及师范生需求变化而设置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专题,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教育、民族教育、教育情怀、校本课程开发、课改前沿研究、学科整合方法等内容,这充分体现了“短小”“灵活”“实用”的模块特点与功能。大四以教学实习为主,兼顾教育调查、毕业论文的写作。小学教育专业可实际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见表5所示。
表5 不同学段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三)合理安排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
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低于32学分,教育实践18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指出,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因此,若教师教育课程学分过高,则会压缩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开设教师教育课程,需要合理安排学分比例。可以根据学生志向与兴趣的不同,为满足学生发展而设置个性化发展选修课程,分为主修和兼修模块,由学生自主选修完成,个性化发展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30%。有针对性地开设8周16课时1学分的选修短课程,如教师修养与礼仪、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此外,突出实践取向,增加实践学分比重,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须将学分拆分为理论学分+实践学分。如“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个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学分一栏中,用“1+1”(即理论1学分+实践1学分)的方式呈现。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叶澜教授认为:“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同于今日教师。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加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7]。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广博性、综合性和整合性的知识。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单一的学科分类框架,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把普通话训练和朗诵整合为教师口语与诵读艺术课程;班级管理与少先队工作整合为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课程整合为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对于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等教学论方面的课程,把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采用“通论+分论”的形式实施教学。如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可以先介绍各学科共同需要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再分别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也可以减少教师教育课程的数量和学分。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使学生掌握了课程融合性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教育教学的综合实施能力。
(二)改进课程教学方式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的课程,要根据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中,材料分析题是一种重要的题型,在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考查都是依托一定的情境案例,因此,高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法,把深奥的理论借助于案例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如教育综合性课程《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论部分理论性较强,由高校教师承担;分论部分有较多实践内容,可以邀请一线小学各学科名师分别承担。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搭档的“一课多师”,呈现了不同类别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更为受益。对于技能性课程,如书写技能训练、教师口语与诵读艺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等课程,宜采用微格教学法,并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见习实习进行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该项技能。
(三)实施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考查,但重点在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实施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及课程的考核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的考核原则,坚持多视角、多维度、多样化评价的考核方式。根据教学要求,每门课程必须将学生出勤、作业、讨论、报告、论文、阅读、笔记等纳入考核内容和方式,每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考核次数总和不少于10次。实施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课程在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上操作,教师和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传相关材料。课程学习重在突出过程性评价的权重,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占课程总评价比例的50%-70%,旨在全面客观准确地甄别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过程性评价贯穿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知识的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四)强化教育教学实践
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要求考生具备多项技能,集中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课程实践。在教学大纲的制订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须标注清楚理论学分和实践学分,对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等做出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投身于课堂活动,将实践教学渗透于各门课程的学习之中。(2)课外实践。从文化、艺术、体育等入手,以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为辅助,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3)校外实践。建立稳定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教学实践环境,以及见习、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需求。同时,组建实践教学导师团队,实行高校教师与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总之,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校内与校外有机衔接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