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0-07-15武芳珍赵军斌刘自强李新源

甘肃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补片疝囊修补术

冯 叶,武芳珍,郭 海,赵军斌,高 枫,刘自强,杜 非,李新源

(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陇南 746000)

腹股沟疝发病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已引起临床医学的高度重视。而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关键,关乎治疗是否有效[1]。传统疝修补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凸显出诸多问题,如创伤剧烈、并发症多、复发几率高等,在临床推广与应用过程中困难程度较高,逐渐被取代[2]。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使用人工生物补片,进一步加强腹股沟后壁,实现疾病治疗的同时能有效控制干扰因素,受到临床与患者的认可[3]。基于此,本研究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应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2019年06月期间在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腹股沟疝患者87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40例,女 3 例,年龄 30~69 岁,平均年龄(42.16±7.09)岁,初发患者41例,复发患者2例;研究组44例,男42例,女2例,年龄 31~70岁,平均年龄(42.20±7.11)岁,初发患者41例,复发患者3例。2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②符合手术指征;③患者知情本次研究且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②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脏器功能障碍等。

1.3 治疗方法

研究组行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具体实施:入院检查要完整,行硬膜外麻醉;选择观察点:腹股沟韧带中点位置;作切口,位置选择:观察点上方2cm左右,切口长度:6~7cm;切开皮肤后,逐层深入,切开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等,游离精索,准确定位疝囊,并使其充分暴露,行高位结扎,范围选择:游离疝囊至疝囊颈部;修补材料:选择常州医疗器材总厂有限公司WC-Y-H4.2-6*13补片,取不可吸收丝线,用其进行缝合稳定处理,处理顺序依次为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腱膜、腹直肌鞘的外缘,待上述各项操作均准确完成后,依次关闭腹壁各层,缝合方式选择无张力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止痛处理。

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具体实施:入院检查要完整,行硬膜外麻醉;准确找到疝囊,对其进行游离,使其处于充分暴露状态,若疝囊体积小,则行高位分离即可;细致检查、有效回纳疝内容物,对疝囊颈部行结扎,后期疝修补则主要借助Bassini修补法,待各项操作均准确完成后,依次缝合关闭腹壁各层。

1.4 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对比。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2)并发症情况与复发情况对比。记录有无感染、积液、切口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统计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临床指标对比 (±s)

表1 临床指标对比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 术后恢复时间(d)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43 57.78±9.82 6.92±1.48 8.58±1.51 9.96±1.98 27.38±8.03研究组 44 42.12±5.59 4.19±0.41 5.93±1.27 5.88±1.62 15.84±4.96 t-9.168 11.783 8.867 10.530 8.08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并发症情况与复发情况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 2。

表2 并发症情况与复发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腹股沟疝为多见外科疾患,近年来其发病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发病率有持续增高趋势。腹股沟疝,即疝气,包括直疝、斜疝两种类型,指腹腔内脏器、组织等偏离其原有位置,突向体表,可能与腹股沟区(位置: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存在缺损、薄弱等有关[4]。相关研究表明:腹股沟疝患病群体男性更多,占有较大比例,远多于女性。在疾病发生早期进行临床实际诊断,误诊可能性高,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增加并发症发生机率与治疗困难程度。现阶段临床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前者仅能减轻症状表现,病情无法痊愈,若存在用药不当、疝带使用不合理等情况,对病情好转、症状减轻没有任何益处[5]。故在开展专业治疗时,更倾向于选择后者。但具体术式的选择亦十分关键,直接关系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生存质量。

传统疝修补术缝合技术并不完善,不能很好修补腹横筋膜,行此治疗方案后,不仅会伤及机体生理结构,并且存在较大隐患,有较高复发几率,行硬性缝合,则机体疼痛剧烈,伤及周围组织,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医疗所需,故逐渐被取代。肖胜平[6]对比了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两种不同术式在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效果不佳,整体恢复不甚理想,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在内的多项临床指标以及复发率均劣于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对原有治疗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改进,逐渐发展出更多、更确切的治疗方案。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引自于国外,是现阶段腹股沟疝的主要治疗方案,此术式可在局麻情况下开展,能针对性控制腹股沟疝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不会损伤机体生理结构,可有效修补腹横筋膜,达到疾病治疗、减少复发之目的,患者术后不需长时间住院修养,仅需3~5日即可办理出院[7]。通过合理使用人工生物补片,实现加强腹股沟后壁之目的,扩大补片面积,实现其与机体组织有效接触,从而能更有效控制干扰因素,最小化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不利影响。修补后,修补部位未见异常,并不会处于高张力状态,能维持正常解剖结构[8]。由此可见,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与腹股沟疝修补原则存在高度一致,此术式合理运用小范围操作技巧,并不会引起机体出现剧烈疼痛,可对机体组织形成保护,维持其现有完整性。在手术实施过程中,充分借助高科技缝合材料,能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将其控制在较低水平,提升手术效果,对病情缓解、症状消除均有着积极意义。无张力缝合能有效克服传统疝修补术不足,实现生理性愈合,修补牢固。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优势主要体现在:(1)术后复发率低。衡量腹股沟疝治疗是否有效,主要依据术后疾病复发情况。在手术实施过程中,不仅能将腹腔压力予以有效分散,并且所用高科技材料有着不错的生物特性,其与人体组织能较好结合,相容性佳,手术结束后短时间内即可固定、融合,强化腹股沟后壁,从根本上减少复发。(2)切口不易感染。本研究所用补片与人体组织能较好结合,相容性佳,未见排异现象,并且具有一定的感染预防效果。(3)手术方案易执行,各项操作简便,易被施术者掌握,用时短,且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实施注意事项: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注意保护感觉神经,一旦对其产生损害,必然增加机体不适,阴囊、腹股沟等多处出现疼痛。切开腹外斜肌膜时,要注意开口方向,尽可能顺沿纤维走向,之后使用止血钳,将其提起,待腱膜下神经已经完好分离后,在将腱膜剪开。精索游离过程中注意把握力度,如力度不当将伤及生殖股神经,从而引起剧烈疼痛。缝合补片过程中,不可缝合、压迫神经。网片缝合过程中,缝合要到位,切勿将其缝合至耻骨结节骨膜。手术实施全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止血要彻底,否则易出现血肿、感染等不良事件,术中分离要适度;在对腹膜与疝囊二者进行分离过程中,可使用湿纱布,各项操作不宜剧烈、粗暴,否则极易伤及血管、神经。此外,为预防腹股沟疝复发,在对疝囊进行游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游离位置,以内环口处为最佳,并且,放置补片要到位,在保证其放置平整的同时,实现其下缘与耻骨结节的腱膜二者之间的有效缝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提示: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应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可优化临床各项指标,有效性明显,手术用时少,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治疗,切口小、出血少,对机体损伤轻微,有利术后恢复,无需长时间住院。原因可能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应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其与腹股沟疝修补原则更为一致,合理运用高科技材料,强化疝区组织结构,从而降低腹内压,弱化腹腔内冲击力,减少对内环口的负性影响。并且行无张力缝合,并不会伤及正常解剖结构,更好控制干扰因素,实现生理性愈合,修补效果更为牢固。手术各项操作简便、易行,整体用时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应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效果肯定,并不会损伤机体生理结构,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低,复发可能性小。原因可能是: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充分利用人工生物补片,腹股沟后壁被很好巩固,并不会对周围正常组织解剖结构产生明显干扰。

综上所述,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应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在优化临床指标、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方面效果确切。

猜你喜欢

补片疝囊修补术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3D-MAX补片在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