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干旱荒漠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2020-07-15严子柱李天永

甘肃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紫草荒漠药用植物

严子柱,李天永,姚 泽

(1.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局上房寺自然保护站,甘肃 武威 733100)

荒漠植物是在荒漠条件下能生存的植物,是一定时间、空间和一定人文背景、以及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植物,是经过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而认识的、具有各种特殊使用价值的植物资源[1]。许多荒漠植物具有抗旱、抗盐新,其根部、茎杆和枝叶可存储水份,具有庞大的根系,可伸入地下水层,固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有些有较大的茎叶,可以降低风速,保持沙土[2]。这些植物资源相当一部分可作为水果、干果、油料、药材、纤维、香料、颜料、饲料、花卉等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具有很高的生态、经济和开发利用价值[3]。

甘肃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发展活跃且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区范围涉及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金昌、白银、庆阳、兰州、定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等10个市(州)的 37 个县(市、区),总面积 1.935×105km2[4]。这里蕴藏着较为丰富的荒漠植物资源,不仅是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护卫者,而且是系统演替进程和环境变化状况最敏感的标示者,对维系荒漠化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因此,充分认识和掌握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是合理开发利用荒漠植物资源的出发点。

1 甘肃荒漠区植物资源概况

1.1 资源分布区自然概况

甘肃干旱荒漠区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和白银北部地区,其余地区呈零星分布。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古浪峡口,西至甘新交界,长1000多km,宽约30~l00km不等,海拔1000-3200m。属祁连褶皱系北祁连褶皱中的一个过渡带,由武威盆地、张掖-酒泉盆地和安西-敦煌盆地3部分组成[6]。地理坐标:93°23′-104°12′E,37°17′-42°48′N,总面积 2.15×105km2。 年均温度4℃-10℃,年降水量200mm以下,且自东向西表现为明显递减趋势,年蒸发量1800-3000mm,活动积温1500-3600℃,全年日照时数3000-3400h,无霜期130-160d,年均风速2.0-4.2m/s。干旱、干热风、霜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7]。走廊东部气候较湿润,荒漠植被有草原化特征:类型多样,种类较多;西部气候极干燥,形成典型荒漠植被特征:植被稀疏,种类贫乏[8]。白银地区东西宽174.75km,南北长249.25km,总面积 2.12×105km2,占甘肃总面积的4.4%。地处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呈桃叶状狭长带,黄河呈“S”形贯穿全境,将境内地形分为西北与东南两部分。海拨1275-3321m。气候区划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年均气温6-9℃,年降雨量180-450mm,年蒸发量达1500-1600mm[9]。

1.2 种类构成

甘肃干旱荒漠区植物资源种类相对贫乏。据刘有军等人研究:河西走廊分布种子植物543种(含变种),计55科228属。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13种(含变种),双子叶植物46科180属449种(含变种);单子叶植物6科43属81种(含变种)[10]。白银地区分布有荒漠植物29科60属92种,药用植物40余种[9]。由于河西走廊和白银地区互相毗邻,大部分的植物基本是相同的。因此,甘肃省荒漠植物主要以河西为主,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较少,分别占科、属、种总数的5.45%、2.2%和2.4%,被子植物是主要成分,分别占科、属、种总数的94.55%、97.8%和97.6%,其中,双子叶植物占的比例较大[10]。

我国荒漠植物共82科484属1704种,占全国总科数的24.34%,其中裸子植物只有麻黄科、松科和柏科共3科4属17种,双子叶植物63科384属1349种,单子叶植物16科96属338种[11]。而从甘肃干旱荒漠植物科的组成来看,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分别占我国荒漠植物的100%、73.03%和37.5%,从属的组成来看分别占125%、46.88%和44.79%,从种的组成来看,分别占76.47%、33.28%和23.96%;从科、属、种总体情况来看分别占我国干旱荒漠植物的67.07%、47.11%和31.87%。因此,甘肃干旱荒漠区分布着我国干旱荒漠区的全部科(100%)、属(125%)和绝大多数种(76.47%)的裸子植物,分布着双子叶植物73.02%的科、46.88%的属和33.28%的种,分布着单子叶植物37.5%的科44.79%属和23.96%的种。这表明,甘肃干旱荒漠区是我国荒漠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2 甘肃省荒漠植物资源类型

甘肃荒漠植物资源类型按用途和属性大致可分为食用植物类、药用植物类、工业原料植物类、防护和改造环境植物类四种[12]。

2.1 食用植物类

食用植物类资源可分为:淀粉植物类、油脂植物类、饮料植物类、植物甜味剂类、饲用植物类、野生蔬菜类、蛋白质植物类、维生素植物类等八类[13]。

1)淀粉植物类。如: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野燕麦 Avena fatua 等。

2)油脂植物类。如: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碱蓬属Suaeda植物、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等。

3)饮料植物类。如: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枣 Ziziphus jujuba等。

4)甜味剂植物类。现在已发现的甜味剂植物有约20多种,如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洋甘草G.glabra、胀果甘草G.inflata、粗毛甘草G.aspera、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等。

5)饲用植物类。如:野苜蓿Medicago falcat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野燕麦、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芨芨草 Achnatherum splenden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等。

6)野生蔬菜类。如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野葱Allium chrysanthum、蒙古韭A.mongolicum、多根葱A.polyrhizum、青甘韭A.przewalskianum、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长叶车前 P.lanceolata、山苦荬Ixeris denticulata、抱茎苦荬菜Ixeridium sonchifolium、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等。

7)蛋白质植物类。如100多种豆科植物、大部分蔷薇科植物、野燕麦、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沙米等。

8)维生素植物类。如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小果白刺N.sibirica、沙枣、碱蓬属植物等。

2.2 药用植物类

甘肃河西走廊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药用植物种类较少,约200多种,以旱生型灌木和草本为主,群落组成相对简单、优势种优势度明显。主要以麻黄科Ephedraceae、百合科 Liliaceae、豆科 Leguminosae、菊科 Compositae、伞形科 Umbelliferae、茄科 Solanaceae、柽柳科Tamaricaceae、锁阳科Cynomoriaceae和紫草科Boraginaceae植物为主[14]。具体有以下几类:

1)黄芪属Astragalus药用植物。该属为豆科植物,均含有生物碱或皂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如:直立黄芪Astragalusadsurgens、乌拉特黄芪 A.hoantchy、多花黄芪A.floridus、草木樨状黄芪A.melilotoides、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糙叶黄芪 A.scaberrimus、单蕊黄芪 A.monadelphus、紫云英A.sinicus、马衔山黄芪A.mahoschanicus、蒙古黄芪A.mongolicus等[15]。

2)麻黄属Ephedra药用植物。该属为麻黄科植物,是驰名中外的传统药材,药用历史悠久。主要成分麻黄素是治疗支气管炎和哮喘的重要药物。甘肃分布有10种、2变种,主要分布在甘肃北部和西部,多为旱生或半旱生植物。生于沙丘、沙漠、荒漠草原及砾质干旱山区的有8种2变种:麻黄或草麻黄E.sinica、中麻黄 E.intermedia、蓝枝麻黄 E.glauca、木贼麻黄E.equisetina、膜果麻黄、喀什膜果麻黄、山岭麻黄E.geraradiana、沙地麻黄 E.lomatolepis、斑子麻黄E.Lepidosperma、双穗麻黄E.distachya、单子麻黄E.monosperma[16]。

3)马先蒿属Pedicularis。该属为玄参科植物,普遍含有大量苯丙素苷和环烯醚萜苷,以及少量木脂素苷和蜕皮甾酮,个别种类含有倍半萜,有些种类具有抗癌活性物质。甘肃省分布有24种,其中干旱荒漠区分布有7种:阿拉善马先蒿P.alaschanica、斑唇马先蒿P.longiflora、藓生马先蒿P.paniculatum、中国马先蒿P.chinensis、大拟鼻花马先蒿P.rhinanthoides、返顾马先蒿P.resupinata、粗野马先蒿P.rudis[17]。

4)蒿属Artemisia药用植物。该属为菊科植物,甘肃有11种2变种。该属植物在各地多做艾叶或艾叶代用品,是传统中药材,药用有效成分主要是艾蒿叶中的青蒿素、蒿酮等。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经、止血、安胎、活血、消炎、消肿、敛疮的功效。其中干旱荒漠区分布的主要有艾蒿A.argyi、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蒙古蒿 A.mongolica、白蒿 A.leucophylla、灰苞蒿 A.roxburghiana、小球花蒿 A.moorcroftiana 等 6 种[18]。

5)龙胆科Gentianaceae药用植物。甘肃是龙胆科植物主要分布区,该科植物是传统中药、藏药和蒙药。共有34种(含变种),7属;干旱荒漠区分布有13种(含变种),6属。 详见表 1[19]:

表1 甘肃干旱荒漠区龙胆科药用植物分类、分布及功效

6)鹅绒藤属Cynanchum药用植物。甘肃鹅绒藤属共6组19(含变种)种,其中药用植物19种(含2新品种),分布于干旱荒漠区的有5种:①戟叶鹅绒藤C.sibiricum分布于河西各地,根与果实药用,有补气血、止泻和下乳等功效。②鹅绒藤C.chinense全省均有分布。新鲜茎和根的白色乳汁药用,有祛风解毒、健胃消痛、治疗疣赘的功效。③老瓜头C.komarovii广泛分布于兰州北部、白银及河西走廊。根茎药用,作“白前”代用品,有平喘、止渴和化痰的功效。藏医用种子作毒毛妞。④地梢瓜C.thesiodes全省各地有分布。全草药用,种子作蒙药用,有清热降火、消炎止痛、补肺气和生津止渴的功效。⑤羊角子草C.cath-ayense,分布于河西走廊,药用功效与戟叶鹅绒藤相同[20]。

7)紫草科Boraginaceae药用植物。甘肃紫草科植物有22属57种7变种,占我国紫草科植物属的45.8%,种的20%。干旱荒漠区分布的药用紫草科植物8属11种。紫草科药用化合物一类是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代表属为琉璃草属Cynoglossum、狼紫草属Lycopsis和天芥菜属Heliotropium等;另一类是萘醌类色素,包括紫草烷和紫草素,代表属为鹤虱属Lappula、齿缘草属Eritrichium、软紫草属Arnebia和紫草属Lithospermum等。主要做中药,有消炎、治烧烫伤、病毒性疾患、透疹、玫瑰糠疹等功效,并用于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等[21]。其植物分类、分 布及药用功效详见表2。

表2 甘肃干旱荒漠区紫草科药用植物分类、分布及功效

8)抗癌药用植物。甘肃河西地区比较重要且产量较大的抗癌植物约有55种,分属于30科;其中菌类植物2科2种,裸子植物1科1种,双子叶植物24科46种,单子叶植物3科6种[22]。详见表3。

表3 河西地区干旱荒漠区抗癌植物种类、成分及分布

9)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甘肃干旱荒漠区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沙生柽柳Tamarix takalamakanensis,国家二级保护的有膜英黄芪A.membranaceus、肉苁蓉 Cistanche deserticola、灰胡杨 Populus pruinosa,国家三级保护的有斑子麻黄E.Lepidosperma、胀果甘草、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a、胡杨 P.euphratica、甘肃黄芩 S.rehdederiana、野大豆Glycine soja等[23]。

2.3 工业原料类

我们日常用品,许多是植物原料制成的。例如我们穿的衣服鞋袜、用的香水牙膏、治病用的中药、除草用的杀虫剂、写字用的纸和清洁用洗涤剂等等。甘肃干旱荒漠区工业类植物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纤维植物类。如草木樨、紫穗槐、罗布麻、大花白麻、芨芨草、羊草L.chinensis、芦苇、马蔺、早柳S.babylonica、榆树 Ulmu spumila等。

2)制碱植物类。木本类如国槐S.japonic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沙枣等,灌木类如树锦鸡儿Caraga naarborescens、苍耳 Xanthium?sibiricum、宿根亚麻Linum perenne等,草本类如黄蒿A.scoparia、碱蓬Suaedaglauca、芝麻菜Eruca sativa等。

3)鞣质植物类。如二色补血草L.bicolor、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柽柳、酸模等[24]。

4)有毒植物类。有毒植物在医学和农业应用广泛。甘肃有毒植物资源较多,分布在干旱荒漠区,如蓼科植物水蓼P.hydropiper、酸模叶蓼P.lapathifolium、卷茎蓼F.convolvulus、皱叶酸模R.crispus和酸模R.acetosa等,大黄属Rheum植物大黄R.officinale 等[25]。

5)化妆品源植物类。植物源化妆品分天然化妆品和非天然化妆品两类,天然化妆品是以植物为原料生产的,非天然化妆品是利用植物提取物或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生产的。利用芳香植物类,如沙枣、玫瑰、紫丁香 Syringa oblata、月季、薰衣草 Lavandula angustifolia、孜然 Cuminum cyminum 等植物[26]。

6)食用色素植物类。我国允许使用的天然食用色素有40多种,是目前世界上批准使用天然色素最多的国家[27]。甘肃干旱荒漠区天然食用色素有β-胡萝色素、焦糖色素、辣椒红、紫草红色素、花生衣红、葡萄皮色素、甜菜红、叶绿素、万寿菊色素、红花黄素、番茄色素、黑豆红等10多种。这些色素均来源于荒漠区植物资源,如β-胡萝色素源于胡萝卜Daucus carota,焦糖色素源于烤焙甜菜Beta vulgaris,辣椒红源于辣椒Capsicum annuum,紫草红色素源于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的根,葡萄皮色素源于葡萄皮Vitis vinifera,甜菜红源于红甜菜B.vulgaris,万寿菊色素源于万寿菊Tagetes erecta的花、红花黄素源于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番茄色素源于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黑豆红源于黑豆Glycine max等。

2.4 防护和改造环境类

1)防风固沙植物类。乔木类有:二白杨P.gansuensis、新疆杨 P.bolleana、小叶杨 P.simonii、胡杨、旱柳、垂柳、油松、云杉、樟子松、祁连圆柏、侧柏等;灌木类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锦鸡儿属植物、紫穗槐、芨芨草、沙冬青、盐豆木 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沙柳 S.cheilophila、沙棘等;草本植物有甘草、骆驼蓬、苦豆子、罗布麻、麻黄、红砂、唐古特白刺、小果白刺、泡泡刺N.sphaerocarpa、沙葱、披碱草、沙生针茅、芦苇、狐尾草A.pratensi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等。

2)野生观赏植物类。初步查明,甘肃干旱荒漠区具有观赏价值的沙区野生植物约22科38属92种,其中乔木1种、灌木53种、半灌木3种、藤本2种、攀援草本2种、草本31种。其中①观花植物,如开白花的海拉尔绣线菊Spira eahailarensis、砂引草Tournefortia sibirica等;开黄花的灌木铁线莲Clematis fruticusa、披针叶黄华 Thermopsis schischkinii等;开粉红花的长穗柽柳T.elongata、罗布麻等;开红花的苦马豆Swainsonia salsula、山丹花Lilium pumilum等;开紫红色花的沙葱、刺叶柄棘豆Oxytro pisaciphylla等;开玫瑰红的矮韭A.anisopodium、北韭A.1ineare;开蓝色花的马蔺、大苞鸢尾I.bungei等;开紫色花的细枝岩黄蓍Hedysarum scoparium、木本岩黄蓍 H.scoparium f.arbuscule等;②观果植物,如麻黄属植物、天门冬属植物、沙拐枣属植物、灰枸子、黑果枸杞、鸟头叶蛇葡萄Ampelopsis aconitifolia等;③观叶的如胡杨、藜麦等;④观枝的如柽柳属植物等;盆景植物如柳叶鼠李Rhamnus erythroxylon等[28]。

3 甘肃荒漠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甘肃干旱荒漠区食用类植物有200多种,这些植物都含有微量元素钙、铁、锌等和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是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食药兼用,有益寿延年的功效,极具开发利用价值[13]。但目前,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如淀粉类植物开发较好只有野燕麦、沙米、锁阳等,油脂类植物有文冠果、亚麻等,饮品类植物有杏、枣、沙棘等,甜味剂植物有甘草、洋甘草、胀果甘草、粗毛甘草、马鞭草等,饲用植物有野燕麦、芦苇、灰绿藜等,野生蔬菜类有苦苣菜、蒙古韭、蒲公英、车前、沙芥、黄花菜、发菜等,蛋白质植物类有草木樨、豆科数100种植物、酸模叶蓼、西伯利亚蓼、猪毛菜、野燕麦等,维生素植物类有盐角草、沙枣、小果白刺等。总计充分开发利用的荒漠植物不到100种,大多数处于原始或初始开发利用状态,没有很好地开展“产、学、研”及其综合开发利用。

甘肃干旱荒漠区药用类植物约有300多种,种类多,分布广,开发利用情况相对较好。如甘草、麻黄、黄芪、蒿属、红花、紫草、肉苁蓉等,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体系,但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总体开发水平来看,甘肃荒漠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率还不足20%,绝大多数药用植物都直接用做中药或处于原始生长状态,缺乏对药用植物属性、药用有效成分提炼及相关药品的深入研发,存在资源综合开发水平较低,利用状态原始的问题[16]。

甘肃干旱荒漠区工业原料类植物资源较我国其他地区也较丰富,主要有6类:(1)纤维类荒漠植物;(2)制碱植物类;(3)鞣质植物类;(4)有毒植物类;(5)植物源化妆品类;(6)食用色素类。但由于甘肃是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基础底子薄,目前工业类原料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还很差。

防护和改造环境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是甘肃干旱荒漠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较好的部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沙漠考察,在全国建立了6个治沙试验站,对干旱荒漠植物的资源特性和分布情况开展了摸底调查和研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防护和改造工程,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29]。成功开发利用了一批防风固沙和生态环境建设树种,如防护林树种二白杨、新疆杨、小叶杨、胡杨、旱柳、垂柳、油松、云杉、樟子松、祁连圆柏、侧柏等;固沙树种如梭梭、柽柳、沙拐枣、花棒、锦鸡儿、紫穗槐、芨芨草、沙冬青、盐豆木、沙柳、沙棘、苦豆子、罗布麻、麻黄、红砂、唐古特白刺、小果白刺、泡泡刺、沙葱、披碱草、沙生针茅、芦苇、狐尾草、狗尾、黄花补血草、沙枣、马蔺等等,为甘肃着力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4 甘肃干旱荒漠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科学可靠的植物资源数据库

上世纪60年代初,甘肃省曾对野生植物资源及利用情况作过科学考察,以后又陆续对植物资源进行过部分区域性调查,但到目前为止,对植物资源的分布、种类、特别是数量没有一个科学可靠的资源数据库,缺乏实地调查研究。许多学者对甘肃干旱荒漠植物资源分布、种类、数量的认识基本是靠查阅馆藏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得来的,缺乏实地考查。譬如黄大桑在《甘肃植被》中认为河西走廊荒漠植物有65科146属250余种[30],刘有军研究认为河西走廊仅种子植物就有543种(含变种),隶属于55科228属[8],而秦嘉海则认为河西走廊有荒漠植物只有23科81属131种[13]。同一区域的植物资源,不同的学者结论不同,说明甘肃干旱荒漠区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特别其数量家底摸的不清,缺乏科学可靠的权威数据。此外,许多荒漠植物资源数据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而目前一些植物资源的分布格局、数量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譬如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半日花 Helianthemum songaricum、蒙古扁桃、绵刺 Potaninia mongolica、沙冬青等,河西走廊过去均有分布,现在已很少见到这些植物,说明很少有人对这些植物资源进行过调查和保护性研究。

4.2 缺乏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机制和体系

荒漠化是全球性气候变暖和人为过度破坏自然而产生的恶果。荒漠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能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但若违反自然规律滥采滥用,则会破坏环境,毁灭资源,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1]。如河西走廊的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资源,过去由于高额的利益回报,许多人都无节制的滥采滥收,当地政府又不采取相关保护措施,致使发菜资源几乎枯竭;再如野生甘草资源,过去河西走廊的野生甘草资源被人们无节制的滥采滥挖,现在野生资源几乎枯竭了;还有肉苁蓉、锁阳、麻黄等资源,近年来被分布区周边的农民视为增加经济收入珍宝,毫不顾忌地采挖,既破坏了植物资源的再生利用,又破坏了荒漠区脆弱的生境植被。

4.3 开发技术和利用手段落后

甘肃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民生产总值多年居全国倒数第一,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技术和利用手段上还比较落后。如以刘有军的研究数据为准,甘肃干旱荒漠区植物有500多种,除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如麻黄、甘草等)、食用植物(胡萝卜、洋芋、番茄、辣椒等)、工业原料植物(亚麻、生物碱、染色剂、植物油脂等)等采取了一些工业化手段进行较为高效开发利用外,绝大多数植物仍处于原始或初始开发利用状态。如河西地区广泛分布的黄芪、蒲公英、车前、大黄、罗布麻、大花白麻、黑果枸杞、唐松草、黄花补血草、大叶补血草、二色补血草、肉苁蓉、列当、锁阳、沙冬青、文冠果等等,仅将其作为普通中药材、食材或工业原料简单利用,并未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深入研发,对其中的药用、食用、化工原料等的有效成分未加以提纯,进行深加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品牌、名优高科技产品。

4.4 科研工作滞后成果转化缓慢

甘肃干旱荒漠区植物资源有500多种,资源相对丰富。但一些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政府部门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这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小。甘肃省每年投入科研项目的经费不足2亿,投入植物资源研发的经费只有几百万,甚至更少,缺乏对全省荒漠区植物资源的资源特性、分布、种类、有效成分、加工处理、商品化生产的立项和深入研究。二是科研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和健全。全省从事荒漠区植物资源研发的专业人员不足千人,政府在这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上,没有明确的政策优惠和经费倾斜。科研经费不足,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从而是近些年来我省在荒漠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研工作严重滞后,产出低,产业化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和特色产业。此外,近年来,荒漠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但成果转化率较低,许多项目成果通过鉴定验收后被搁置在成果库中,转化缓慢甚至没有转化。因此,甘肃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这方面应加大科研立项,开展重点研究。其次要对一些开发利用价值高、分布集中、面积大,利用前景广阔的植物资源进行重点研究与开发利用,这类植物的利用一旦被推广,就会获得巨大的效益。最后,要充分挖掘过去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减少科研过程的重复,探讨其对实际生产的价值和作用[31]。

5 甘肃省荒漠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甘肃干旱荒漠区蕴藏着较丰富的食用、饲用、药用、纤维、观赏等植物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2l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谁拥有先进的生物技术,并充分占有和有效利用生物遗传资源,谁就取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32]。目前,甘肃干旱荒漠区除对一些经济价值高的药用植物(如麻黄、甘草等)、食用植物(胡萝卜、洋芋、番茄、辣椒等)、工业原料植物资源(亚麻、生物碱、染色剂、植物油脂等)采取一些工业化手段进行开发利用外,绝大多数的荒漠植物资源的利用都处于颇为落后和粗放水平,因此,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

荒漠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能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但若违反自然规律滥采滥用,则会破坏资源,毁灭资源,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1]。因此,甘肃在对荒漠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对其再生能力与恢复能力予以充分的考虑,例如,在取某些植物的皮作为经济作物时,应该注意每年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剥取,并且注意对剥取的长度及宽度予以控制,保证其在植物的愈合能力之内。每种植物的可代谢积累产物多种多样,在对其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其进行综合利用,这对其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33]。

猜你喜欢

紫草荒漠药用植物
向荒漠宣战
CRISPR/Cas9技术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小儿红屁股涂紫草油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荒漠水塘
荒漠之路上的三首情歌
不同市场紫草相关质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