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
2020-07-15张慧萍
张慧萍
(定西市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原发性高血压导致的自发性出现现象,患者颅内压迅速升高,病情紧急且进展快,威胁患者生命。高血压脑出血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发病率约为20%[1]。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引流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对脑组损伤较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易出现颅内感染、脑疝等并发症,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积极治疗同时应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传统护理模式以医嘱为中心护理,缺乏系统性,且针对性不足,越来越无法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临床护理路径依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将护理内容以时间为纵轴,制作成标准化的路径表,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路径表给予患者全程护理。临床研究已证实[2],临床护理路径可避免护理漏项,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中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对照研究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定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并行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引流术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男35例,女 21 例,年龄 36-78 岁,平均(58.46±11.34)岁;基底节区出血31例,脑室内出血10例,丘脑区出血9例,出血破入脑室6例;出血量10-102ml,平均(52.76±8.49)ml。对照组男 38 例,女 18 例,年龄 37-79 岁,平均(57.30±12.19)岁;基底节区出血 28 例,脑室内出血12例,丘脑区出血7例,出血破入脑室9 例;出血量 12-104mL,平均(51.17±9.23)mL。 2 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采用头颅CT或MRI检查,均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中相关标准;②未合并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③患者均按照要求参与研究,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心肿瘤或凝血功能障碍;②合并肝、心、肾等脏器功能疾病;③既往有脑梗死病史。
1.3 方法
2组患者均行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引流术,手术由同一组医护人员操作。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查,讲解手术治疗效果、注意事项,指导患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积极配合手术操作,术中及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给予一定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将入院指导、相关检查、手术操作、心理疏导、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作为横轴,将时间作为纵轴,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具体为:①入院第1d: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主动沟通,介绍病房环境、责任护士;平均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前应主动介绍检查项目、相关注意事项,安排陪同护理人员;根据病情特点给予吸氧支持,进行呼吸道强化管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②手术日护理:术前与患者加强沟通,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注意事项,缓解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焦虑、恐惧情绪;做好术前准备,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水,为恶心呕吐患者放置胃管;使用75%乙醇消毒头皮;术中密切检查患者生命体征。②术后第1d-3d:术后48h内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妥善固定头部引流管,引流袋平面高度根据引流部位与引流液性质确定;为患者更换体位是,应先将引流管短暂夹闭,以避免引流液倒流;加强引流管周围皮肤护理,更滑引流袋或引流管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③术后3d-7d:护理重点在于预防并发症。患者由于抵抗力下降,咳痰困难,易发生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应及时通过为患者翻身拍背、刺激咳嗽、雾化吸入等方式促进痰液排出;保持患者大便通畅,维持口腔清洁;脑出血患者多伴随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护理人员应每间隔1-2h为患者更换1次体位,或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护理要点,及时为患者更换体位,以预防压疮,患者以平卧位、侧卧位为主;留置尿管换这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护理人员应每日擦洗、消毒尿道口,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尿量、尿色变化,告知患者多饮水排尿。④术后7d至出院:指导患者进行主被动肢体功能锻炼,训练强度由小至大,脑出血患者多数伴随神经功能、运动功能障碍,自卑、焦虑等情绪较重,在出院前应加强心理干预,鼓励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出院前进行出院指导,包括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家庭康复训练等内容。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②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表(QLI)于入院时、出院前1d评定,包括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支持、健康状况等方面,满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③自理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于入院时、出院前1d评定,内容包括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分值越高自理能力越好。
④满意度:出院前1d,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术、人文关怀、病房环境,每项满分为10分,0-3分为不满意,4-7分为基本满意,7分以上为满意。患者根据满意程度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单个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2 2组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比较
将2组患者入院时QLI评分与FIM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出院前1d比较,2组患者QLI评分与FIM评分均较入院时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比较(±s,分)
表2 2组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比较(±s,分)
组别 QLI评分 FIM评分入院时 出院前1d 入院时 出院前1d观察组(n=56) 5.42±1.78 7.59±1.36 54.76±10.28 95.57±18.46对照组(n=56) 5.56±1.85 6.32±1.83 55.83±11.15 86.34±16.61 t 0.408 4.168 0.528 2.781 P 0.684 0.000 0.599 0.006
2.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态度、护理技术、人文关怀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组病房环境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表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 护理态度 护理技术 人文关怀 病房环境观察组(n=56) 9.16±0.45 9.27±0.40 9.32±0.31 9.18±0.43对照组(n=56) 8.43±0.88 8.56±0.52 8.04±1.42 8.96±0.69 x2 5.527 8.099 6.590 1.933 P 0.000 0.000 0.000 0.056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可对患者大脑组织造成损伤,治疗不及时会增加致残率。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会伴随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思维能力下降等并发症,使患者出现严重的消极、悲观、绝望情绪。由于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愈加严重,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率逐年升高。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式较多,由于该病较严重,多建议采用手术治疗。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引流可彻底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神经的压迫,缓解病情,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研究显示[4],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还给患者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因此,需选择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
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可视性,将护理内容按照护理时间顺序制作成表格,使护理人员按照表格内容进行有序护理,可减少护理漏项,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能够预先知晓自己的护理重点,使患者由入院至出院接受完整、全面的医疗护理,由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护理,从而有目的、有预见性的进行急诊紧急护理,适用于急诊重症患者。潘雅娟研究指出[5],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急诊溶栓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中高血脑梗死微创手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肺部感染、术后再出血、压疮、下肢静脉血栓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与临床研究一致[6]。肺部感染为脑出血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护理路径表指出护理的重点细节,为恶心呕吐患者留置胃肠减压管,以防呕吐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注重病房空气、湿度、温度适宜,确保患者呼入新鲜的空气,避免呼吸道、肺部感染。确定术后为患者更换体位的具体时间,制定每日擦洗、消毒尿道口的次数等有助于预防压疮、泌尿系统感染。指导患者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有助于减少下肢静脉血栓。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由于神经功能受损,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由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工作更趋于规范化、程序化,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性,从而有效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且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