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经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2020-07-15马洺远黄利生林纲毅刘文亚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肝栓塞胃癌

马洺远, 黄利生, 林纲毅, 刘文亚

(1 汕头市中心医院 血管介入科, 广东 汕头515031; 2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放疗科, 广东 汕头515031)

胃癌为消化道的常见恶性肿瘤, 发病率在我国居于第四位。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 早期胃癌的治疗水平得到提高, 而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仍未得到临床认可, 特别是肝转移患者, 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1]。 经肝动脉栓塞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方法, 但因部分转移性肝癌血供不丰富, 单用栓塞治疗的效果较差。 肝动脉灌注化疗相对于全身静脉化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成为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2]。 本研究探讨持续经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 年9 月至2018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胃癌肝转移患者共40 例。 纳入标准: 经胃镜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 经CT 或MRI 检查后明确出现肝转移, 转转移病灶直径在1 cm 或以上; 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预计生存期在3 个月以下; 对本研究的治疗方法存在禁忌证的患者;卡氏评分 (Karnofsky, KPS) 在60 分以下[3]。 将纳入的40 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20 例, 男13 例, 女7 例; 年龄25 ~72 岁, 平均年龄 (52.46 ± 8.49) 岁; 出现肝转移时间10 ~39个月, 平均时间 (24.16 ± 5.28) 月。 观察组20 例, 男12 例,女8 例; 年龄27 ~70 岁, 平均年龄 (53.08 ± 8.98) 岁; 出现肝转移时间11 ~43 个月, 平均时间 (23.69 ± 5.07) 月。 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 肝转移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经肝动脉栓塞治疗, 以Seldinger 穿刺法在患者的左锁骨下动脉穿刺后插管, 栓塞剂为超液态碘油乳化剂5 mL, 加入5-氟尿嘧啶250 mg, 将病灶完全塞满。 观察组采用持续经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治疗, 经上述治疗后, 封管返回病房, 20 mL 的0.9% NaCI 加入肝素500 U 封管, 第一天采用奥沙利铂85 mg/m2、 氟尿嘧啶400 mg/m2、 亚 叶酸钙200 mg/m2, 第二天采用氟尿嘧啶2 400 mg/m2, 泵入时间为48 h, 观察股动脉留置导管处的情况, 如压力泵、 渗血情况, 并采用常规的营养支持、 止吐等治疗。 在氟尿嘧啶泵入后, 导管置于腹腔动脉、 肝动脉后进行脑血管造影技术 (DSA) 检查,明确肿瘤血供、 肝功能情况, 采用靶血管栓塞术, 部分患者采用明胶海绵碎末填充, 术后进行加压包扎, 每疗程3 ~4 次。

1.3 观察指标①依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1.1 版本进行疗效评定。完全缓解 (complete remission, CR): 肝转移病灶消失, 且持续时间在3 周以上; 部分缓解 (partial response, PR): 肝转移病灶减小30%以上, 且持续时间在3 周以上; 进展 (progressive disease, PD): 肝转移病灶出现增大20%以上, 或出现新病灶; 稳定 (stable disease, SD): 表现介于PR 和PD 之间。总有效率= CR + PR。 ②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③观察两组患者随访1 年的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值± 标准差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n (%)]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n, n (%)]

2.3 预后随访1 年, 观察组死亡2 例, 1 年生存率为90.00%;对照组死亡5 例, 1 年生存率为75.00%; 两组患者的1 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558, P = 0.212)。

3 讨论

胃癌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饮食变化、 遗传等相关, 胃癌发展至晚期后易出现转移[4]。 肝转移为影响患者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胃癌细胞肝转移的途径为原发病灶经门静脉往肝转移, 在肝窦着床后进行生长繁殖。 胃癌肝转移的血供几乎均来自于肝动脉, 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可阻断肿瘤血供, 成为治疗肝脏肿瘤或转移癌的有效方法。 肝癌患者的预后较差[5]。 栓塞治疗在C 臂X 光机直视下操作, 不良反应少, 有效提高了机体的耐受阈值, 在栓塞治疗的同时进行化疗药物局部灌注, 可使肿瘤区的化疗药物浓度升高, 副作用减少[6-7]。 动脉灌注治疗的靶点药物浓度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成为肝转移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王凯等[8]采用持续经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治疗胃癌肝转移患者,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58.4%, 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5%左右。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但两组患者的1 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P>0.05), 分析原因在于持续经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治疗充分利用了5-Fu 的时间依赖性特点, 杀灭癌细胞, 从而弥补了单纯栓塞治疗临床疗效较低的弊端。

综上所述, 相较于单纯经肝动脉栓塞, 持续经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治疗胃癌肝转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经肝栓塞胃癌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经肝穿刺胆道引流置管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效果的观察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对高危急性胆囊炎的治疗价值分析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同步射频消融术治疗单个大肝癌的初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