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培养

2020-07-14王娟

课外语文·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素养培养高中语文

【摘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载体是语言文字,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所有学校应该教导学生的,也是现代的使命。本文先分析高中语文课文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重要性,再做出相关策略,旨在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解;高中语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9-0040-01

【本文著录格式】王娟.浅谈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培养[J].课外语文,2020,19(19):40,42.

引言

奠定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期、黄金期以及基础期应该是高中阶段。应该把文化传承与理解带入到高中课程的活动中进行探索,将文化理解和文化传承融入到高中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以后的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高中时高考的巨大压力随之而来,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途中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地继承,并且能够借鉴、理解各个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逐渐形成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信的态度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野,是一项重要的议题。

一、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老师应该清楚地知道,传承中华文化,并不是盲目地怀古、借古、颂古以及好古。所以,不能像外面的某些打着文化传承的旗号的机构,只是教学生手上拿着四书五经,身穿古人服饰摇头晃脑地读书,而是应该让学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立足当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做到面向世界时能够立足国本。如此才能保证传承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文化精髓,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创新中繁荣,这才是当今语文老师该做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利器是中华文化传承,所以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历史的一种责任。当老师在感叹现在的时尚文化、流行文化对年轻人的担忧和冲击时,老师更应该要思索如何才能让这些祖国的花朵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策略

(一)开设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几年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结合高中的文化活动课进行文化理解与探索实践,进而提高学生养成综合素质的速度,活动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开设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一边要做好傳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实践,另一边,中华特色文化在学校中逐步形成和进一步发掘、开发学校的特色活动,做到与时代共同进步。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进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进而使学生对文化有初步理解。

比如老师可以在“9·28”孔子诞辰日这一天在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为学生准备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书籍,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读书节时,在学校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就可以遨游于书海,阅读经典,享受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的辉煌。读书节是一项工程量极大的阅读活动,老师可以在众多书籍中将经典的国学诗文精选出来,然后整理装订成册让学生在早读课上或者课余时间阅读,再让学生进行不定期的汇报演出,对其进行考查等。另外,学校可以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邀请专家,汇编一本古代诗歌的专册;读书节互动让学生不仅动脑动嘴,更是动心、动手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且学生会在阅读活动中编辑手抄报、写读后感和摘抄经典词句等。更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效仿甚至将一些相关主题或者经典文学的篇目演绎成小品、话剧,带上舞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此活动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逐渐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对历史和传统更加亲近,慢慢地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个历史责任主动承担起来。

(二)渲染气氛,增强诗歌感染力

老师必须努力培养与转变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就语文老师而言,不应该将教学的目光局限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排名上,目光要更加长远更加全面。在育人过程中应该先透彻地了解中国传统的精华,并且,要用实际行动进行实践与探索,不能辜负了先贤的教诲。教育学生必须要以民族的腾飞与进步为己任,紧密联系国家的未来与自身的发展。每天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着来自中华文化带给时代和社会的力量以及其中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应该提升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增加责任感、使命感。

比如老师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过程中可以播放古典的音乐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上课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热度,学习环境不好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时感到枯燥乏味。老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更好地渲染课堂气氛,以此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中华文化内容,使高中生更好地传承与理解中华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如“公然抱茅入竹去,归来倚杖自叹息”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让学生自主想象并鼓励学生主动分享。亦可以结合名家朗读或者在学生想象的时间里配以古典乐,充分地渲染气氛。老师也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法,做到“学”与“教”的融合。在教导学生时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更好地激发,老师对学生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可以用“情景法”“激趣法”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还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老师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增加互动和情感的交流,课堂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传授给学生知识,也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情感互动的过程。因为,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感情交流和互动在语文这门课上是很重要的。

(三)合理整合和开发,将资料变为资源

中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老师无法避免的,是必须直面的一道极其重要的关卡,初三学习的特殊性已经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与其改变和抗衡的,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能让初三学生生活的全部被功利所占据,要让语文学科蕴含的文化精髓、文化魅力努力在初三学生的心中活跃起来。到了初三,学生要做大量的习题,老师可以将这些丰富的资源库看作提升文化传承意识的重要媒介,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发掘其中隐藏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老师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解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的精髓应该被老师加以提炼,并且指引学生内化。

比如在教学屈原的《离骚》时,如何合理整合开发教材,利用互联网技术搜索资源进而助力教学?教师可以渗透屈原的爱国精神,同时,可以以屈原投汨罗江为契机,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引导出屈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进而得出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在庆祝端午节时并不是因为放假而庆祝,更多的是能思考为何端午节放假,节日是为了纪念谁,有什么意义。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正确价值观,这便是语文教学引导意义的所在。除此之外,也可以反观整个单元,引导学生应该知道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这几篇文章的主要体裁又是什么。如果学习的是论说文,老师则应该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具体分类标准,论说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说明对象该怎样寻找,又该如何准确查找,论说文顺序有哪些,语言上说明文又有哪些特点,其中的作用有哪些等。老师可以精炼成自己的语言,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之后再把精炼的答案给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讲评。

三、总结

总而言之,老师可以通过高中课程活动把文化理解和文化传承渗透到具有特色的活动中,奠定培养学生的素质基础,同时全面提升学校和老师的发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希望老师能够将这些高中的少年,教诲成为身兼古人高尚品质、心怀天下兴亡之责的人,让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其精髓,一直得以延续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舒文荣.略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2).

猜你喜欢

素养培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
注重情境直观探寻规律本质
浅谈幼儿期语言素养的培养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性学习的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
试析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