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为舟 文化自信为帆

2020-07-14张颖

课外语文·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方法研究文化自信语文教学

【摘要】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底气,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抱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教育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生力军,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应肩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自信,对提升国家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义不容辞担负起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个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自信;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9-0025-02

【本文著录格式】张颖.语文教学为舟   文化自信为帆[J].课外语文,2020,19(19):25-26.

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将会决定他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将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文化程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多姿,充分奠定了中华民族坚实的文化基础,也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如果有这样优秀的文化却没有很好传承,如果有这样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很好弘扬,那就是教育的失责,所以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身文化,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心,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一、教材分析渗透文化自信

人教版高中语文五必修教材选取了中国很多古代优秀文章,这些文章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充满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离骚》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篇可与日月同辉的浪漫主义杰作。我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共同分析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文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学生感知了忧国忧民拥有博大胸怀的爱国诗人形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高贵品质、坚守正道精神。这样饱含情感的句子传达出屈原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担忧。这样的情感深深注入到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民族的光辉传统。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不仅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离骚》中丰富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更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高中教材中有太多的优秀经典篇章,无论是苏轼、李白、杜甫的诗文,还是鲁迅、沈从文的小说,都可以在与学生的共同分析中,把文化自信的思想渗透给学生,让他们热爱祖国文化,自觉传承。以教材为依托让文化自信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教学时把这样的精神元素渗透给每一名学生,让这种自信能成为他们人生的一种底色和底气。

二、梳理探究提振文化自信

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的内容,这些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在必修一中设置的“优美的汉字”,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通过对每一种字形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结构之美。通过对形声字根据形旁和声旁的组合进行分类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音韵之美和意蕴之美。正是这种美诠释着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在必修二梳理探究之姓氏源流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学生通过寻找与自己姓氏相同名人的故事,来讲出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以此来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从探求姓氏的来源让学生懂得“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的道理,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的姓氏繁多,姓氏离不开中国这棵参天大树,从这个意义说,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一定要把祖先的精神传承下去,把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必修三中梳理探究还有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让学生领略到中国称谓语的丰富多样,学会根据交往的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知道怎样表达,通过交际语言的学习,不仅提高了交际能力,也由此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让学生找到文化的归属感和文化的自豪感。

正是这样的文化寻根,这样的激励与感召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无比强大的自信心,在梳理探究的活动中提振文化自信也就成为语文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

三、作文素材植入文化自信

思想是文章的精髓,如何在作文训练中为学生植入文化自信的内核,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

2017年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名句需要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命题要求“合理引用”,引导考生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到实处。北京卷作文“说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意在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天津卷作文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历为镜鉴,思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当代体现。

让学生多積累有关文化自信的素材增强文化自信心。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有代表性的言论引领学生让文化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去积累习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讲话内容,去积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白茹云身患癌症却如饥似渴地热爱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感人事迹,去积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这些栏目传递文化自信的重要信息。学生热情高涨地去搜集了很多素材,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四、经典诵读润养文化自信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民坚定文化自信,而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华经典诵读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生命的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很重要的方法。

除了教材中的诵读材料,还可以给学生推荐和提供更多的诵读资源,利用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课堂上可独立朗读、小组或全体朗读。课外学生利用配音秀等有声朗诵的平台参加诵读活动。鼓励学生把录制的视频或录音与大家分享交流,让这种诵读的热情相互感染与激发。

当一首首古代诗词流淌于学生的唇齿之间,当一篇篇中华美文行走于学生的生命之中,文化自信的底气不禁油然而生,正如那句“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一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要大声读出来,让朗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经典诵读可以感化与塑造每个学生,可以让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成为校园的无形资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经典诵读让文化自信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五、实践活动培养文化自信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转换成实践,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起文化自信。比如为学生开设传统经典知识学习讨论课程,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与同学分享,或者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在必修三学习古典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后,我让学生阅读《红楼梦》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文化现象与大家分享交流,有的学生谈礼仪文化,有的学生谈服装文化,有的学生谈建筑文化,有的学生谈饮食文化,有的学生谈茶文化,有的学生谈酒文化等,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达到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目的。

在平时的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历史故事比赛、古诗词默写大赛、读书笔记展示大赛等。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中,不仅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对文化的认同、热爱及自信。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需要肩负起来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需要达到的最终发展目标。因此,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为自己今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实质决定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处在新时期的改革阶段,社会发展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应研究更多的方法向学生渗透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在增强自身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从而为实现学生精神思想的回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芯.中學语文教学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5).

[2]黄荣华.我们是如何将学生带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的[J].人民教育,2017(5).

猜你喜欢

方法研究文化自信语文教学
探寻提高农村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