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自然环境下脱贫村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2020-07-14伍子轩刘慧妍

乡村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

伍子轩 刘慧妍

[摘 要] 本文以湖南省凤凰县东就村为例,运用实地调查法与文献研究法,总结东就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并探究东就村在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当地种植环境受限,农产品产量低,风险抵御能力低;村民对返贫的风险意识弱;脱贫户产业发展方式单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東就村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的对策:减灾降耗增效,抵御农产品的结构性和市场性风险;合理使用外部支持,调动脱贫内部动力;扶贫更是扶志,需提高精神文明程度。

[关键词] 脱贫村;脱贫成果;长效机制;东就村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4-43-5

1 构建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长效机制的背景

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是指在贫困人口减少、贫困率下降、脱贫户收入、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能长期保持并不断提升的机制。从脱贫攻坚的成绩来看,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 899万人减少至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 000万人以上。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截至2019年的统计,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 079元增加至11 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1]。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脱贫户脱贫后,如何有效地构建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从而防止返贫问题的发生成为当前面临的难题之一。习近平在2020年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自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就将巩固脱贫成果从而防止返贫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其中提出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习近平在重庆市考察时也强调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防止返贫问题发生。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由此可见,如何构建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综合性问题,更是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问题发生以及促进脱贫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瓶颈。

2020年是全国实现脱贫摘帽的关键年份,各个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逐渐进入了收尾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习近平还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必须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挑战。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局部地方、一些方面、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加强。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纵观现有研究文献,目前学术界关于脱贫村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主导、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刘美等从政府角度出发,认为产业发展在巩固脱贫成果中起到了根本性作用,科技人才是脱贫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政府应立足脱贫村的自身优势,通过给予科技人才优惠条件,鼓励其返乡创业,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增加脱贫户的收入[3]。潘秀珍等通过分析制约脱贫村巩固成果长效机制的构建障碍,认为脱贫户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造成部分地区脱贫户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应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步伐,引导脱贫户参与技能培训[4]。刘莉等则认为构建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需要加大政府财税支持力度,远期规划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5]。冯丹萌等通过田野调查方法,研究发现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后,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较薄弱,部分脱贫户还处在贫困的临界线边缘,脱贫质量也不高,认为政府应保持原有的扶贫政策不变,针对收入较低的边缘人口进行动态识别与监测,创建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6]。欧文汉等总结了脱贫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后,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村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亟待填补的短板,脱贫地区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户持续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7]。

从现有政策和研究来看,脱贫村构建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是当前防止脱贫户返贫的重要任务,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的研究侧重点虽然各有不同,但是结合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南省凤凰县东就村进行典型调查后,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脱贫村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的困境进行剖析,在分析制约困境的成因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其他脱贫村构建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

3 凤凰县东就村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3.1 东就村概况

东就村地处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西部,是湘贵两省交界之地。该村有3个自然寨、184户、886人,田土面积67.77 hm2,其中稻田55.77 hm2、旱土12.00 hm2。该村为纯苗族聚居村落,201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东就村地理位置偏僻,农业结构单一,2018年人均纯收入为2 700元,为深度贫困村,老百姓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重置农业发展模式,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是村民长久以来的期盼。

3.2 东就村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2011—2012年,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扶贫工作队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兴修2.5 km通组公路,实现全村通公路。同时,当地硬化了9.8 km入村公路,架通了入户自来水,新建了1所村小学,使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8年来,当地陆续有扶贫工作队驻扎,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东就村属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33~800 m,由于特定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合茶叶种植。2018年,在湖南联通扶贫队的帮扶下,开启了种植黄金茶项目,人均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专业人员的帮扶和指导下,黄金茶种植打破了茶叶界“高山出好茶”的定律,在280~500 m的低海拔地区,产出茶氨酸在6%以上的优质绿茶,是目前中国茶氨酸含量最好的绿茶。2018年,是东就村剧变的一年,但远远不够。2019年,是东就村产业攻坚的一年,在攻坚克难的背后,是实现脱贫之路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地理位置偏僻,农业产业模式单一,产业发展滞后,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足,村民缺乏创业就业的观念和能力,“输血”“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据测算,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 000元[8]。截至2020年初,东就村拥有33.33 hm2黄金茶产业园、13.33 hm2猕猴桃种植基地、2.67 hm2魔芋种植基地、16个大棚蔬菜种植教学基地、1.07 hm2瓜蒌种植基地、1.07 hm2青蛙养殖基地,人均收入达6 500元/年,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但达到脱贫目标与形成稳定的脱贫能力并不是一回事[3]。东就村仍存在一些脱贫工作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影响着脱贫群众的长远发展与开启新生活的脚步。

4 凤凰县东就村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面临的困境与成因

4.1 东就村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面临的困境

4.1.1 受当地种植环境所限,农产品产量低,风险抵御能力低。由于种植条件的天然局限,东就村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产量低,整体效益低。村民在采购种子时不能享受批量采购的优惠,种植地不集中导致人力与时间浪费,多种农作物需使用不同的栽培技术,人工成本较高。此外,农作物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如农业耕种会遇到病虫害、极端天气、运输成本、市场波动等影响,一般需要种植户具有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而东就村村民显然缺乏这方面的资源和能力。很多时候会出现农产品滞销情况,这意味着当地的销售渠道并不稳定,目前主要依靠当地工作队与外界联系搭建渠道。由工作队联系的购买商提供的价格普遍低于一般的市场价格,而这一销售渠道在工作队撤出后是否还能维持下去也是存在疑问的。

4.1.2 村民的返贫风险意识弱。当前,部分贫困群体参与不足仍制約着整体脱贫效果。村民需要经济收入,但是对于怎么用钱、怎么获得更多的利润并不了解,所以普遍的态度是把钱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以储蓄代替投资与经营。据当地工作人员的讲述,曾经村内学校获得了校车援助,用来承担接送孩子到镇里上学的任务,但因为村民认为校车的使用费用与人员雇佣维护等支出没有必要,而拒绝了这项惠民项目。另外,为了节省用电而较少使用电灯等都体现了居民城市化意愿低。现阶段的扶贫工作仍是通过从外部引进资源和帮助,这也使得当地居民产生了一种被动接受的心态。虽然当地的基础设施已经部分建设完成,但是对于需要自己支出的产业活动,村民参与度较低,即使这有益于提升当地的生活质量。当地的产业发展都是依靠外部投资实施的,村民没有出钱,只是参与日常的施肥、除草、浇水等工作来赚取工资。如果受帮助的居民对于村内这些产业的发展没有承担任何风险的意愿,那么当工作队撤出后,这些为村子发展打好的基础并不能被有效利用,或为当地带来进一步实质性的发展。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村里的居民来说,意识到脱贫、城市化的重要性是防止返贫的重点。

4.1.3 脱贫户产业发展方式单一。调研发现,现阶段扶贫工作队的重点任务仍在经济发展上,纵观其他贫困地区,这一点是很普遍的。发展经济和基础设施无可厚非,这是发展的先决条件,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好的生活必然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繁荣,在帮扶贫困地区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其精神文明的建设,避免进入“重扶物轻扶志”的误区。调研过程中有干部反映,不知道如何对贫困户进行精神扶贫,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在激发贫困户自身动力方面,单一的物质帮扶方式易造成贫困群体产生坐享其成的懒惰心理。东就村居民的主要产业活动是农产品种植,除了农活,村民日常生活中缺乏其他活动。教育方面的帮扶也是缺乏有效办法的。很多村民处于茫然失措或者不思自强的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与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相当比例的儿童青少年认为完成义务教育后应外出务工,甚至提前结束在校教育。扶贫最重要的是扶志。在建立学校、发放助学金这些外部帮助之外,对于孩子需有意识地培养优势项,使其树立远大的志向。

4.2 成因分析

4.2.1 农产品产量低、风险抵御能力弱的原因。东就村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多山多丘陵的崎岖地形使得当地的农产品种植区被分割开。一般当地进行小规模的农业种植,集约化效应低,村民的劳动强度很大,效率较低,无疑增加了农业发展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并且由于在生产初期引进了多种农产品,导致在有限的总面积下单品产量较低。

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人们长期依赖土地,技能比较单一,普遍存在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的问题[3],可能因为遭受某种冲击而再次陷入贫困,较非贫困群体面临更多、更强的风险,而且在风险面前表现得更加脆弱。东就村不仅存在生态贫困问题,还存在信息贫困情况,也就是“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信息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些信息内容可能涉及生产、市场、政策等方面,导致东就村的产品经常出现销售不畅、劳动力分配不均等情况,使得农民对自身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认识不充分,导致出现“有需求,无供给”的情况[9]。

4.2.2 村民返贫风险意识弱的原因。被帮扶村民缺乏主观能动性是巩固扶贫成果面临的主要阻碍,也是扶贫工作长期性和“帮扶”“给予”等特点所带来的弊端:村民政策依赖心理强。

主动脱贫、防止返贫的主动意识弱,主要在于村民的生存技能缺失,生存手段十分有限。除了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农务收入,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整个家庭全员的生存手段十分有限。另外,农村资源相对分散,村民大多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姚昭对高返贫家庭社会关系亲密度进行调查,根据被调查者对“家里遇到困难,您会找谁帮忙?”问题的回答,46%的被访者回答是同村村民,32%的回答是亲戚朋友,21%的回答是村干部,其他为求助互联网资源[10]。由此可见,村民的社会支持系统比较薄弱,除了从村干部处获得扶贫资源,从其他方面很难获得有效的支持。

4.2.3 脱贫户产业发展方式单一的原因。东就村是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留守在家的多为年迈的老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民始终沿袭世代相传的苗语,在走村入户和传达思想的时候,语言问题带来了较大的沟通障碍。每次沟通需要当地人作为翻译,沟通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精神文明宣传的进度和效果,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帮扶行动。

另外,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村民认为“先富起来,在抓精神建设也来得及”的想法普遍存在,割裂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而很多时候精神层面的贫瘠、人的主观能动性差,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持续性差,辛苦打造的繁荣并不能长久维持。

5 脱贫村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的对策

5.1 减灾降耗增效,抵御农产品的结构性和市场性风险

5.1.1 增强质量意识并减少损耗,提高农作物产效。以减灾降耗增效和质量提升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转变耕地种植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摒弃老旧的种植方法,通过田间作业标准化,先进的播种、灌溉、施肥、防护等新技术的推广,以及以科学预测农产品市场价格为基础的成本逆控、政府支持的灌溉水源和运输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规避农产品的结构性风险,切实增加种地收益,进而使当地种植业走向优质化、健康化、产业化之路。总体来说,要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是农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配合科技植入与标准化种植行为,目标是提高整体产效。

5.1.2 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挖掘特色农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抵御市场性风险。当地农产品可以尝试寻找特色卖点,如由于东就村的农产品生产均不使用农药,为纯天然有机农产品,可作为本村农副产品的特色。另外,结合当地种植区域割裂的特点,可以发展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用户定制化农场。例如,当地农民可以在网上接收顾客的订单,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种植与生产。在种植过程中,可以让客户参与挑选种子、肥料等步骤。此外,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是始终要推进的。通过这些方式,东就村可以将自己难以成规模生产的劣势转化为做个性化生产的优势,并通過互联网扩大销售平台,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

5.2 合理使用外部支持,调动脱贫内部动力

村民主动脱贫意识薄弱,安于现状,少有改变生活现状的动力和方法。村民暂时摆脱了“穷”日子,却没有摆脱“贫”的出路。精准扶贫是通过对贫困家庭和个人有针对性的帮扶,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增加贫苦户自主发展的能力,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投入物资和金钱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当下最尖锐的、由于“穷”导致的问题,但可持续性低。提供给村民更多脱贫的路子,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5.2.1 经济支持要内外结合,外在动力是通往内部动力的桥梁。外部经济支持有助于突出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但不利于村民内部动力的塑造。东就村村民对于扶贫扶己缺乏内部动力,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与外界不断的单向帮扶是有关系的:短期的扶贫工作队进驻、捐款捐物可以缓解村民因为资金缺乏而产生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但不利于村民内部动力的塑造[11]。对于贫困人群的帮助应内外结合,除了从外部引进资源,更应给予村民更多改变的可能,塑造主动脱贫意识。例如,委派相关技术人才与当地居民进行专业知识科普,向村民普及普通话,加强科学常识方面的教育,让村民与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明白生产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增强村民自我发展的动力。

5.2.2 塑造主动巩固脱贫成果的意识,培养可持续的脱贫内在动力。例如,奖励出资参与产业建设的家庭和个人,推出优惠贷款政策,合作培养人才,成立农村合作社等。只有村民切切实实地投入资金与精力到村子发展中,才会有真正的对于扶贫工作的参与感。当村内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自己的回报时,他们对于相关工作的态度会变得积极主动,调整其打工者的心态,成为自己的老板。而考虑到现如今当地村民不愿自己出资出力的情况,建议给予政策支持,如奖励出资参与建设的家庭和个人,以奖代补,或者推出贷款优惠政策,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善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并且加强相关鼓励政策的宣传、讲解,让村民明白其对于自身的好处,推进其主动响应,增强脱贫地区的“造血”功能。只有这样,在扶贫工作组撤出后,村民才能有动力继续自助自救,而不是一直依靠外部力量。

5.3 扶贫更是扶志,需提高精神文明程度

扶贫最重要的是扶志,治穷最重要的是治愚昧[7]。精神文明领域的种种问题,构成了贫困乡村脱贫攻坚的重大障碍。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指出:“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脱贫致富这枚硬币的两面[12]。

5.3.1 进行思想引导,树立志向,科教兴村。前文讨论了如何激发村民对于发展的内部动力,而对于年轻一代甚至青少年,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观察,一部分村内的适龄青少年认为初中毕业就应外出打工挣钱,打工挣钱虽是自力更生的表现,但为了微薄的收入而错过受教育的黄金时段,着实可惜,对一个青少年的长远发展必定不是最优方案。在打算高中毕业或初中毕业后不继续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中,一部分是因为对于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一部分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他们继续求学。对于第一类,应给予适当的劝说教育,说明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引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枯燥的课本,发现知识的多元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让其知道未来生活的多种道路,而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外出打工这一条路上。对于第二类,喜欢读书但缺乏资金的学生,更要加大帮扶力度,及时发现学生的难处,通过发放助学金、放宽贷款政策等方式满足学生对于继续深造的需求。支持孩子的学业,对于村子来说是一笔财富,当他们学成归来,带领村子进行建设时,这种高素质劳动力的自然反哺能大大缓解当今我国乡村建设中人才短缺的困境。

5.3.2 加强对村民实际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文明素质的培养。针对当地居民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井水、居住环境卫生标准不合格等,可以加大对于健康生活方式、预防传染病等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监督执行,由专业人员下乡科普相关内容。而除了卫生习惯,根据村民的意愿,以利民、便民为原则,规划建设电影放映室、绿色网吧、图书馆、棋牌娱乐室等相关设施,从各个方面丰富村民农闲时段的精神文化生活,不给封建迷信、不健康生活习惯以滋生土壤。

5.3.3 支持村民组织少数民族特色活动,丰富农闲时间,提高整体幸福感和价值感。在少数民族乡村扶贫工作中,应注意补乡村短处的同时扬乡村的长处。当地是传统的苗族村落,应加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参考其他扶贫工作中对于地方戏曲的再宣传,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激活贫困农村的文化产业,为他们开辟更多的丰富精神文化素养的路径[13];还可以与其他的苗族村落一起,立足本土,着重从苗族传统手工服饰、节日习俗、饮食创新等方面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组织村民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活动,提升整体居民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6 结语

傳统劳作的生存之道与产业致富的脱贫之路,目的都是殊途同归:渴望改变。在当前形势下,脱贫村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效不是一劳永逸的,构建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是防止返贫问题发生和提高脱贫质量的有效应对策略。绝对贫困可能会在当下消失,但相对贫困会永远存在。贫困—反贫困—脱贫—新的问题(返贫)—再反贫困,这样的循环周而复始,始终存在,客观认识贫困问题的长期性是建立脱贫成果长效机制的前提。

面对东就村农产品产量低、风险抵御能力低的困境,需运用新技术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产量受损,在种植过程中减少损耗,如东就村的茶叶种植需要约3 a的生长期,漫长生长期作物的耗损控制对茶叶收成的影响至关重要。村民需要增强质量意识,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挖掘特色农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期抵御各类风险。面对村民自身发展主动性差的困境,应合理使用外部支持,调动脱贫内部动力。另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是村民脱贫新生活的目标,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3-06)[2020-04-0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0/0309/c117092-31622831.html.

[2]新华网.201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EB/OL].(2019-02-15)[2020-04-09].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5/c_1124120302.htm.

[3]刘美,杨素卿.多管齐下,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J].团结,2019(3):64-66.

[4]潘秀珍,周济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脱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138-142.

[5]刘莉,李海月.深度贫困县金融精准扶贫的特殊性与农村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J].农业经济,2019(4):99-101.

[6]冯丹萌,陈洁.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基于三省四县的调查[J].农村工作通讯,2019(21):48-49.

[7]欧文汉,吴涛,谢少波,等.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江西省瑞金市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财政,2019(2):47-50.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EB/OL].(2015-11-03)[2020-04-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3/c_1117029621_3.htm.

[9]丁建军,赵奇钊.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与减贫对策: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2):77-80,110.

[10]姚昭.精准扶贫背景下社区社会工作介入返贫户研究:以农村社区Y村为例[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8.

[11]栗拴文.精神文明建设与扶贫攻坚[J].前进,1997(4):41.

[12]王德林.以精神文明建设助推扶贫攻坚[N].德州日报,2017-08-08(A03).

[13]蔡昉.探讨脱贫攻坚战略的“未来升级版”[N].经济日报,2020-01-08(011).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
构建公立医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长效机制的探析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