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肥东县河湾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2020-07-14金立薇

乡村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规划乡村振兴

金立薇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安徽省肥东县张集乡河湾村概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肥东县河湾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并探究城乡规划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河湾村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关键词] 乡村振兴;城乡规划;美丽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4-22-2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1世纪以来,我国连续17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关注“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确保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1]。

按照产业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整治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安徽省、合肥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合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规划导则(试行)》,均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阶段性重要谋划。

2 肥東县张集乡河湾村概况

张集乡隶属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位于肥东县东北部,距县城仅30 km,北与八斗镇交界,东与古城镇接壤,西南与梁园镇毗连,东南与包公镇相邻。全乡总面积72 km2,境内有1座中型水库袁河西水库,滁河干渠从乡南部穿过,是合肥市东部一般集镇。

河湾村位于张集乡南部,紧邻梁园镇和包公镇,位于三镇交汇处,区位优势显著。河湾村下辖河湾、河西、河东、刘祠堂、第二口和大梅6个自然村庄,受自然水系切割,村庄分布较为松散。河湾村规划总面积2.4 km2,人口1 500人,中心村现状人口503人。

河湾村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南北向的2条对外主干道,连通性欠缺;村庄内部道路仅几条主干道为水泥路,多数连村入户道路为沙石路,路幅较窄。现状村庄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存在许多危房。现状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仅有村委会和废弃卫生室,缺少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污水处理设施等配套设施,配套建设亟待完善。从2016、2017、2019年人口统计数据来看,河湾村人口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中老年和儿童留守较多,人口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产业发展规模最大的为农业种植,水产养殖也给村民带来了部分收入,但未形成规模产业。

3 肥东县河湾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振兴要管全面、管长远。乡村振兴是针对乡村衰败现实问题的回应,是对乡村主要矛盾变化的相应部署,是全面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抓手[2]。为实现肥东县张集乡河湾村乡村振兴,特编制了《肥东县张集乡河湾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针对河湾村现状发展主要问题,规划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3.1 生态环境策略:村庄格局最小化干预、内部生态及配套最大化普及

“原汁原味”是乡村兴旺的发展根基,也是“生态宜居”的体现。规划尊重现状村庄肌理,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格局和村容村貌,尤其是特色建筑及其历史环境,实现最小化干预。

在村庄内部尽可能完善“公共绿地+设施配套”。结合开敞空间和闲置场地,最大化地“增绿提质”,给村民日常休闲交流增加机会,也能促进“乡风文明”。

治理脏乱差,规划垃圾收集清运路线;完善供水管网,保障饮用水安全;整村推进户厕改造,增设公共厕所;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建设雨水收排设施,确保雨污分离;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特别是入户道路和停车空间;加强水系环境治理、生态驳岸处理。

3.2 乡村建设策略:建筑风貌差异化复制、建筑建设低技化自建

河湾村的建筑以江淮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为主,规划将河湾村的农舍建筑风格统一为典型的江淮民居。在建筑整治或者新建中,应差异化复制,延续村庄传统风貌。针对传统建筑,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多为砖木、石结构建筑,建设方式以恢复原貌为主;针对现代建筑,建设重点在屋顶、墙面、门窗上,应以传统建筑元素引用为主,即体现风貌又便于建设施工。使用的建筑材料以乡土材料红砖、红瓦、竹木石为主,凸显地方特色。拆除搭建简易房,释放空间,营造具有当地乡土特色的庭院景观。

3.3 乡村经济策略:传统农业精品化、乡村旅游区域化

打造“现代农业为主,集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激活乡村活力,实现“产业兴旺”。一方面,注重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打造,壮大种植业规模,培育村庄特色品牌;种养并举,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鱼、虾等养殖业形成另一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河湾村乡村旅游有了一定基础,规划强调“刘氏祠堂”“农家垂钓”等地方乡村旅游元素,与肥东其他乡村形成差异化发展,融入合肥市旅游圈,实现旅游业规模化发展。

3.4 社会文化策略:历史文化振兴、乡村治理提升

河湾村的“宗氏”文化元素丰富,是村民记忆的场所,也是展示村庄文化的特有元素,结合建筑、乡村入口、村内节点、滨水空间等的建设融入文化设施、突出地域特色、振兴乡村风貌。

乡村治理是一个持久战,在规划过程中提出“参与式规划、渐进式规划”,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乡村治理。

总之,这些策略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从农村生态、民生、文化、治理等方面整体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4 城乡规划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4.1 乡村振兴要强化规划引领

城乡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经常性和实践性的工作。城乡规划统筹要素变广,规划从业者视野要增大,与时俱进成了城乡规划编制必须遵守的准绳。

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整治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的规划体系[3]。乡村规划完成后,需要长期跟踪服务,选取热爱乡村且专业能力匹配的设计人员做陪伴式设计,长久、稳定地进行对接,从而做出更实用和有价值的规划。

4.2 城市支援农村,打造农村综合体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不仅是指农业,还有各种各样的新产业和新业态,以及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4]。

发展农村综合体,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农业用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村综合体是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农民不必远离故土,即可在本区域内多元发展并受益。

4.3 城市反哺农村,完善基础设施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挡升级。聚焦道路交通、饮水、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突出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诉求,从而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补齐全面小康短板,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宜居健康的乡村建设[5]。

4.4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乡村振兴,农民自身的转变是不可或缺的,采用社会化管理,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往农村血缘宗法关系的主导地位,使农村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的有效治理。为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应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5 结语

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戰略,对合理布局城乡空间、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有序引导精准扶贫、构建共享惠民的设施体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朴实、最美好、最直接的动力,也是我们城乡规划应落实的本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3):11-1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命出版社,2017.

[3]张培刚,罗小龙,刘宏燕.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乡镇总体规划变革响应[J].规划师,2017(6):32-37.

[4]周晓娟.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策略的思考: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8(6):22-29.

[5]吴亚伟,张超荣,江帆,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创新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以《安徽省广德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12):16-23.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规划乡村振兴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以农民为主体加快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模式分析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论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利弊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