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卡贝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14许婷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歌唱教学表现具体应用

【摘 要】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具有观赏性强、音响丰富、节奏多样的特点。将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应用到音乐课堂歌曲教学中,使之与节奏训练、单声部视唱训练、体态律动紧密结合,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节奏、音准、乐感、表现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阿卡贝拉;演唱形式;歌唱教学;具体应用;表现;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225-02

近年来,阿卡贝拉越来越盛行。世界各地已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阿卡贝拉人声组合。阿卡贝拉是一种纯人声的无伴奏合唱,它是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以独具特色的人声打击和乐器模仿,为听众带来震撼和新奇的体验。将阿卡贝拉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引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将会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观赏性也更强。这种新颖又好玩的音乐非常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学习和体验阿卡贝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最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要深入了解阿卡贝拉这一演唱形式的特点并积极地把它应用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一、阿卡贝拉演唱形式的特点

(一)观赏性强

阿卡贝拉具有丰富多彩的表演性,它形态各异、造型丰富的表演方式增强了舞台表演的观赏性。

(二)音响丰富

阿卡贝拉作为一种无伴奏合唱形式,能够通过人声模仿表现出多声部的音响效果,这种音响效果自然流畅、丰满动听。音响的丰富性,让听众对作品的声音有了全新的听觉体验。

(三)节奏多样

节奏和旋律是音乐作品的“骨骼”,阿卡贝拉演唱形式能够丰富流行音乐作品的音乐性,扩展听觉上的感受,将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多样性、个性及独特性充分表达出来。

二、循序渐进地学习阿卡贝拉

阿卡贝拉的魅力在于它多声部的音响非常丰富。学生要唱好多声部歌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培养过程。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多声部音乐,但是让学生去实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求音乐教师认真培养学生长期的音乐能力。

首先,要多让学生欣赏优秀团队的演唱视频,引导学生用心体验多声部音乐的魅力。通过欣赏富有代表性的阿卡贝拉作品,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对这种演唱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深度了解什么是阿卡贝拉。

其次,引导学生练习演唱。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音准、节奏、音色以及多声部演唱等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阿卡贝拉”演唱技巧。此外,教师要加以引导,演唱示范。

再次,进行简易创编训练。让学生通过创编简易节奏等,深刻體会阿卡贝拉的独特之处,再加上适当的人声打击、体态律动和乐器模仿来表现音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亲身体验阿卡贝拉的独特魅力。如在学习歌曲《快乐的泼水节》时,笔者引导学生为歌曲创编二声部,并以敲杯子打节奏加阿卡贝拉的形式演绎歌曲。敲击杯子发出的声音相当于动听的打击乐,音响变得丰富了,学生以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把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阿卡贝拉演唱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把阿卡贝拉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不只是学会唱课本上的歌曲,更希望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多不一样的音乐,以培养其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要巧妙地把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应用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音乐活动,试着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体验到音乐的美感,享受与他人合作的快乐,感受音乐实践带来的成功,把阿卡贝拉运用到音乐课堂中[1]。

(一)将阿卡贝拉与节奏训练紧密结合

传统的视唱练耳训练只需要一架钢琴、一位老师、一黑板足矣。长期用如此单调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快会失去学习的热情。而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听觉上是很丰富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左手击单位拍,右手击分拍,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二声部的节奏训练。再如,双手可以击掌打出双声部节奏,左手表现低声部,右手表现高声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组,分别拍击两个声部的节奏。当然,在敲打节奏的过程中,除了拍手,还可以敲击桌子、文具盒、笔、音乐凳等物品,使各种声音交替进行,发出更丰富的音响。

接下来,在节奏训练的基础上,加入音高。如做四声部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给出这些节奏的音高。学生边唱音高边打出这些节奏,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要有默契的合作意识。并且教师在打节奏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突出强弱规律。

(二)将阿卡贝拉与单声部视唱训练紧密结合

单声部视唱曲只有一个旋律声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反复练唱,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对该条旋律的记忆,直到唱准为止。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学会了识谱、唱谱的基本技能,无法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的美感并更好地表现音乐。教师可以将阿卡贝拉运用进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声效果。如由一组学生来演唱和声部分,另一组学生在和声织体衬托的基础上演唱旋律声部。

在单声部视唱后,可以进一步加花,进行三度和声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出自然和谐的声音。还应要求学生养成边听边唱的习惯,不但要听自己唱,还要听其他同学的声音,聆听整体的和声效果。这样的练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体验并表现和声的美感。在唱熟旋律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轮唱的方式,形成二声部的卡农。之后还可以编配二声部旋律并加入一些节奏,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

(三)将阿卡贝拉与体态律动紧密结合

要使乐曲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相应的体态律动是必不可少的。阿卡贝拉是音响运动与身体情感的体验,以身体与音乐的结合为基础,体态律动是将“肢体动作”和“节奏”进行组合。可以鼓励学生在演唱时随着节奏点头、捻指打拍、晃腿、脚跺拍等[2]。如在上《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这一课时,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笔者鼓励学生为歌曲加上表现其意境的动作。最后,在笔者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共同探讨出:第一组以拍腿、跺脚表示马蹄声,第二组以捻指表现马蹄声,第三组用笔敲击杯子来表现清脆的银铃声。学生合作演绎得十分精彩。把这样的律动加入歌曲演唱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

(四)声音和动作的有机统一

在演唱过程中,运用手势和呼吸的配合,既能体现歌曲的韵律感,使其表达更加流畅、连贯,又能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使观众对歌曲的印象更加深刻。手势的融入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在这方面多加揣摩,设计出最佳的手势表现形式。除了手势的加入,还可以有舞蹈形式的融入[3]。如在学习演唱二声部歌曲《雪绒花》时,笔者指导学生根据歌曲优美抒情的旋律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轻轻摇摆身体表现三拍子“强、弱、弱”的韵律感,再结合歌词内容添加相应的舞蹈动作“挽花”“小五花手”,即用左右手的手腕叠在一起转动,仿佛雪绒花开一样,产生美好的画面感。这样以伴舞的形式进行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产生唯美的艺术效果,能给观众以美好的视听感受。

阿卡贝拉因其灵活多变的组合形式、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自然独特的节奏被广泛应用于音乐创作和表演中,为音乐作品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丰富了音乐作品的元素。将阿卡贝拉这种演唱形式融入、应用到音乐课堂中,打破了传统歌唱教学的局限性,汇聚了众多的音响、众多的情感和意境,给学生带来了更宽广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节奏、音准、乐感、表现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倪洨.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创作,2015(10).

[2]胡晓丽.探究中学习活动中感知合作中表现[J].儿童音乐,2018(3).

[3]邹建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阿卡贝拉合唱教学的实践探索[J].北方音乐,2015(20).

【作者简介】

许婷(1981~),女,福建漳州人,本科,一级音乐教师。

猜你喜欢

歌唱教学表现具体应用
聆听,让生命如花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新时期歌唱教学三部曲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关于电气自动化在机械采煤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探究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如何在歌唱中正确运用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