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2020-07-14吴丽芬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摘 要】文化自信是我国人民站在历史新时代的起点上应持有的精神风貌。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领域具有着不容忽视的教育作用。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在提升语文学力的基础上获得文化自信,是值得每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本文基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针对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探索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具体途径。希望能够通过此文,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语文;古诗词教学;小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91-02

小学语文的教育与学习,是学生增长知识、拓展学习视野、打牢学习基础的重要过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一项重要的教育问题。站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发掘现有古诗词教学资源,结合传统文化拓展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继而从行动与道德的层面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文化自信。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況进行具体介绍。

一、利用古诗词教学促使学生产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由于接受能力的限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内容较为简单,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五绝、七绝诗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古诗词含有的独到韵味,从而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后,就会主动了解传统文化,进而树立文化自信。

如在小学三年级古诗《元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交流,并根据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进行探讨。接下来,在《元日》的基础教学后,根据《元日》,向学生介绍中华古诗词中所独有的韵法、韵律,并结合对比教学与拼音分析,使学生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韵法、韵律有初步的了解。根据七绝诗词《元日》每句最后一字“除”“苏”“日”“符”的拼音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除”“苏”“符”都是以“ú”或“ū”为结尾,结合古诗的韵法对比,为学生展现我国古诗词的韵律艺术。此外,组织学生利用所学韵法知识自主创作七绝古诗词,如学生刘某所做的《七绝—中秋》:“月到中秋展双眸,一轮银盘上枝头。借问家人何处去,十五赏灯共巡游。”根据传统节日主题进行自主创作,并借鉴了《元日》的韵法,完成了出色的古诗词创作。这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加深了理解,并且对传统诗词韵法的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的仿古诗词创作,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1]。

二、基于古诗词课文教学引导学生提升道德素养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广阔领域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传统道德文化,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发展与弘扬,能够使中华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旧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有效地将课程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彰显其蕴含的传统美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如在小学三年级古诗词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翻译与分析,并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向学生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与重阳节的传统文化背景。然后根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亲情主题,引导学生同教师互动讨论,让他们认识到祖国浓厚的传统亲情文化,并向学生延伸介绍我国在各种传统节日中的习俗。最后通过平等对话、师生互动讨论,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思考祖国传统亲情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体现,促使学生养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有效地将课文中蕴含的传统道德文化引为己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养成[2]。

三、通过古诗词拓展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古诗词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学生的拓展教学,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开拓文化视野,学到更为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并逐渐将这些精神财富内化为道德素养、外化为文化自信。这样的古诗词拓展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古诗词拓展教学中,要注重带领学生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生活的重要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以“文化自信”的姿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词课文《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基于课文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介绍诗人苏轼与“唐宋八大家”的相关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后搜集“唐宋八大家”的相关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就“唐诗宋词”的文化现象,向学生介绍我国诗词文化的深厚底蕴,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搜集“唐宋八大家”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获取课外知识,并结合课文的主线,更好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在有效拓宽知识视野的基础上,形成主动学习能力,树立文化自信。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历史财富与文化宝藏,古诗词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并更加有效地提升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导向,从发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开始,逐步促使学生弘扬传统美德,最终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邓国凤.大语文观下文言文教学分析——以小学语文S版文言文教学为例[J].《中华辞赋》,2019(7).

[2]戴琼波.“文”“言”琴瑟和鸣“人”“文”和谐共振——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7).

【作者简介】

吴丽芬(1976~),女,汉族,福建仙游人,毕业于福建省教育学院、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