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学校活动突破情境教学瓶颈
2020-07-14佘长飞
佘长飞
【摘 要】多年来,体验式教学主要采取方式是情境体验,教师提供一定情境,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分析、探究,促进能力的提升,达成学习目标。笔者从日常教学和听课学习中发现,一些体验式教学出现了假体验、浅体验、错体验等现象,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的尴尬境地,这跟教学中情境情节不完整、难以产生共鸣、缺乏普遍针对性有关。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等要求,善用丰富的学校活动作为课堂情境,也是有效的选择。
【关键词】学校;活动;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43-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政治课已经更名为思想品德再到道德与法治,设计理念由更多着眼于学科知识,到既关注学科常识,又关注学生发展需要与学生生活经验;实现学科知识逻辑与学生的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各项能力。近年来,随课改的深入,情境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情境教学相对于灌输式教学有质的飞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一些教师的情境教学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一、情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创设情境素材多,缺乏关联性和情节性
情境式教学的特征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动的情境,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一些教师的情境教学过于聚焦知识点,这种过于钟情“知识点情结”的情境教学,尽管情景素材多,但情景常缺乏完整性和关联性。笔者听过一节《网络改变世界》课,教师为得出三个具体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真实情境,以期得出知识点。但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无法对网络改变世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反而割裂了网络的特点,学生易陷入片面认识。教学中情境虽多,但彼此孤立,缺乏情节发展,从而限制了学生思辨思维的发展。还有的情景缺乏深度,常是肤浅的、片面的,对问题的思索不过是碎片化、零散式的,难以从情境中进行反思,得到的更多是“感”,而不是相应的“悟”。
(二)真实情境耗时多,缺乏普遍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南京市的公开课非常有深度,听课老师受益匪浅,但也有不少声音:难以复制。之所以有这样的声音,是因为很多情境素材是“量身定制”的。如果借班上课,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很多老师不惜去上课点采集素材,询问老师、调查学校网站或是对学生进行前测,进而进行情境创设,但这消耗了太多时间,缺乏现实性和普遍性。学情分析要有普遍性,针对初中生的成长需要,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量身定制”的情境虽能引起共鸣,但导致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素材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探究情境正答多,缺乏探究性和批判性
一些情境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学生的讨论、探究的重点不是情境的本质而是思考正确答案——老师想要的书中设定的答案,这就是所谓的“正答主义”学习观。导致这种结果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师过于追求正确答案,不容许不同观点的出现,把自己定位于裁判而非探究合作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所给情境没有充分的体验,因而常常缺乏对于真实情景中相关问题的探究性和批判性思考。
二、善用学校活动优化情境教学
学校活动主要是以集体形式参与的各项活动,包括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具有开始、高潮、结尾等完整的活动环节,而且活动学生参与度高,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的熏陶,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情境教学如果能够善于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情境,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将有效提高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情境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善用学校活动情境的情节性和真实性
学校活动都有完整的活动过程,有准备、过程、结果等一系列情节。情节的完整性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人入胜,也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能做到知行合一、情思交融,这样有利于学生反思性思维能力的提炼。学生对于经历过的活动,有真实的体悟,能较主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能主动独立思考和积极的参与探讨。
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做更好的自己》内容教学时,借用刚刚经历不久的军训情境,笔者使用了这样几个情境:①展示军训开始相关照片,有出发之前的、到场第一天的,有训练怕晒、东西乱摆放的,并且提出设问:军训前,你们是抱着什么心态看待军训的,此时军训的意义是什么?②录制一段视频:学生吃的伙食、集体静默教官严厉的“嘶吼”、烈日下黝黑的皮肤不断冒着的汗水,提出设问:回忆彼时彼刻,这些活动能助力自己的成长吗?说说当时的心声;③如果汇报活动,由你做学生代表发言,你能列出几点感悟吗?这些问题情景是学生切身的实践体验,因而能有效唤醒学生之前的体验感受,直面学生遇到的真实问题与困惑,感受着失败与成功,学生的表达更具真实性、代表性,每个人都会做出反思性思考,这样更能体现学习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正确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善用学校活动情境的探究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探究学习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要发挥探究学习作用,探究过程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教师仅仅应作为一各参与者出现,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开展对话时,教师不能以简单的问答形式牵引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近乎设定好答案式的讨论限制学生思维。如果能够善于运用学生经历过的学校活动情景,并不局限于一个正解、一个方向,而是开放型的思维碰撞,饱含着内在的学习体验,内在的思维体验,此时学生就变成了研究者,教师从侧面成为支持学生展开对话的促进者,课堂就给学生一个无限辽远而开阔的世界,给学生带来新异独特的情景体验与提高。
一次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公民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时,需要对小区进行采访和宣传,可负责该组的学生被物业拒之门外,连小区门都进不了,就此情境,我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物业不支持我们的活动?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这既是实际问题,又是学科应具备的能力素养问题。探讨过程中,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都运用起来,不仅运用了本节课的内容,甚至在交流、尝试过程中运用了本学科的内容。后续情节证明,正是活学活用了所学知识,问题总是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
(三)善用学校活动情境背后的理性和启发性
苏格拉底说:“用理性思考去认识你面对的一切。现象是感官所得,理性思考才能洞悉矛盾的本质。”学校活动丰富多彩,但是作为课堂情境,在教学中,除了选取真实素材,更是要挖掘活动现象背后理性的思考,创设有启发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度学习。
一次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参观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活动结束以后,笔者把该情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探究:革命先烈奋勇抗敌、牺牲自己,我们该如何不辜负先烈的牺牲,活得更精彩,又该如何以一己之力热爱我们的国家?学生嬉笑的交流,使课堂变成了“空谈理想”让我触动不小,于是在随后的班级教学中,笔者做出调整,先让學生思考:在民国时期,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飞行员?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很快发现要想成为飞行员,除了个人素质优秀外,更是家庭条件很优越。同学们因此认识到那时的飞行员可以说都是一些真正的“高富帅”,然而就是这些“高富帅”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放弃一切。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碰撞中,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接下来的探究就显得深刻多了。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时刻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的根本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运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情景,与课堂情境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的生动实践,也是优化学生教育,增强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