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地理问题研究课更“接地气”

2020-07-14黄安静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接地气

黄安静

【摘 要】地理问题研究课是实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地理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最好的方式之一。问题研究课是以“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理念为支撑,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统一的一种特殊课型。想要上好问题研究课,关键要在“研究”二字上下功夫。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课本上的研究案例与身边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问题研究课;课本案例;流域开发;大坝建设;怒江水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76-02

研究性学习是当代教育教学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关注并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同于过去那种沉闷、死气的课堂教学氛围,问题研究课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表征,旨在通过问题的创设来驱动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和取得创新发展。高中地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性课程,本身就是由一个个问题以及问题的延伸层面组成的,因此,地理课堂是践行问题研究教学范式的“殿堂”。问题研究课不仅能够转变当下沉闷的地理课堂氛围,盘活整个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以及创新性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学会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1]。

那么,问题研究课如何才能把“研究”落到实处?教师该如何做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笔者以问题研究课——“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为例来阐述。

一、精心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教育最终服务并回归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分工协作的日益深化发展,合作互助便成了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参与学习和探究,不仅能够焕发出每一个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和潜能,为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能催生出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认识,使学生对高中地理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若想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在上研究课之前,授课者一定要与参与者一起研究主题,一起深入钻研课本,解读教材,从“学情”出发。

如“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研究课,通过对《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流域开发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我国国情,作为一个河流众多、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大坝的建设减轻了我国的洪水灾害,保护了我国人民的财产,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六十年“波澜不惊”,大坝功不可没;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使富饶的江汉平原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一百年一遇,即使遇到特大洪水灾害,也可保证长江中下游免遭毁灭性破坏。所以本节课以阿斯旺大坝的建设为引子,引导学生研究怒江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一方面学生对中国的河流较为熟悉,对怒江流域的自然和人文背景有所认知;另一方面“怒江大坝之争”已经持续多年,现在仍然处于是否修建的争议中。所以以怒江流域为例来讨论河流上该不该修建大坝,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学习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相关知识,对大坝带来的影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主,通过辩论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首先课前把全班分成两个研究小组,一组支持在怒江上修建大坝,一组反对在怒江上修建大坝。其次双方各推出四位主辩手,其余学生分别为正、反方的“智囊团”,负责围绕课题搜集、整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并按照教师提供的具体研究方向完成准备工作。

二、敢于放手,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对教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因此,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

如“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这一课,笔者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整个辩论赛分为三个环节:立论环节、自由辩论环节和总结陈词环节。立论环节需学生将已查询的资料归纳整理,并在课前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展示。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立论更为充分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自由辩论环节,学生不仅要搜集自己观点的论据,而且需搜集反驳对方观点的证据。通过这一环节,两组学生在整理、使用资料时不仅能了解修建大坝带来的益处,同时也能够了解修建大坝带来的弊端,认知更加全面。除此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陈词环节需对前两个环节进行归纳总结,并在不同观点下得出能够获取最大效益的可行方案。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看待问题,认识到大坝最终是否修建取决于它的综合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自的可行性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设疑解难,展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

高中地理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生态等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实践和认识的探索中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高中地理问题研究的引路人,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摒弃以往单纯的说教活动,及时转变角色,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探究情况,在学生一知半解,或“山重水复”之时提供适时、适量的指导和帮助,促成学生知识的升华,并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促进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如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的问题,通过整个辩论赛环节,学生对大坝的利弊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再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对大坝的利弊进行总结,一方面利于加深学生对大坝带来的利弊的理解,另一方面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正确的引导,把课本案例“阿斯旺大坝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消极影响”跟怒江进行比较,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其利弊对于其他大坝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还能让学生了解到对于修建大坝,前期规划和论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

四、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习能力

有的课题较大,需研究的内容较多,教师不能冀望通过一次研究课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所以研究必须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阶段来进行,一个阶段解决一两个比较具体的问题,这样就能突出重点,集中目标,针对性强,效果也会比较好,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研究中把握探究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可以逐步养成。

如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课本上是以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为例,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阿斯旺大坝远在非洲,那是一个他们不太了解的大洲,熟悉的是通过对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研究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在学习了两个案例的基础上,在学生对怒江上该不该建大坝做了充分的讨论后,可以尝试着由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问题扩展到整个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最后设计延伸性讨论话题——雅鲁藏布江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及时实践,起到加强巩固的作用[4]。

综上所述,教师应巧妙地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活动中,以课本为基础,充分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把课本案例与身边案例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建强.让研究课“研究”起来[J].四川教育,2007(9).

[3]陈永明.如何使高中地理课程资源与问题研究课有效结合[J].新教育,2010(9).

[4]崔丽丽.一节研究课带给我的思考[J].学周刊,2015(27).

猜你喜欢

接地气
传统篇目教学如何“接地气”
右脑人:创意共享可以更“接地气”
凯文?史密斯电影的喜剧魅力
从古典电影的当代表达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