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像处理课程提升数媒专业学生设计思想的教学探索
2020-07-14刘梦瑶
摘要:针对工科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少设计基础课的现状,为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审美眼光及设计思想,提出通过图像处理课程来补充该专业学生设计基础知识的方法。这是由于图像处理课程中接触到的图形编辑、文字制作、色彩处理、构图排版等与设计基础知识的吻合度很高。图像处理课程在课程引入、案例选择及学生实践三,个教学环节,通过优秀案例赏析、结合课程内容,介绍设计技巧及半开放式作业命题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眼光,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加强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图像处理;Photoshop;设计思想;艺术素养
一、研究背景及现存缺陷
数字媒体技术(以下简称数媒)专业是结合计算机类课程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而图像处理课程又是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基础软件课,运用软件Photoshop(以下简称PS)也是完成多数数字媒体平面类产品视觉表现的工具。通过本科课程的学习,数媒专业学生需要制作出完整的游戏、影视动画、APP及3D场景等,除了学习计算机类课程可完成程序上的制作外,画面的视觉表现部分也格外重要。然而大部分数媒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并没有美术及设计学习的经历,我校本科教育中也未开设如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类型的设计基础课。因此多数学生的艺术素养严重不足,对艺术提升产品情感的价值认识不清,对设计缺少最基本的概念原则,对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认知有限[1],因此在之后的设计类课程里很难制作出理想的作品。
二、研究可行性
图像处理课程在我校开设于第二学期,课程中可以接触到图形编辑、文字制作、色彩处理、构图排版等相关工具的学习。而图形、文字、色彩与排版正是平面设计的四个重要要素,因此对该课程的学习相当于数媒专业学生第一次完整地接触设计基础知识。因此,大可以通过图像处理课程来填补专业课程设置上所缺少的设计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的设计思想,为后期的其它设计类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思路及方法
在进行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时,教师主要从课程引入、案例选择及学生实践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设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加强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一)课程引入
课程引入分为整门课程的引入以及每个篇章的引入。在本门课程的第一次授课中,传统教学只针对PS软件的功能、运用范围及相关术语文字性的进行简单介绍,便匆忙开始教授软件中的界面及工具使用。这使得数媒专业学生无法直观了解到PS究竟可以做什么,无法深刻认识到学习PS的重要性。通常来说,软件的学习是相对枯燥的,因此首次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第一,要针对数媒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数媒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领域,例如APP开发、游戏制作,并配合大量图片说明视觉表现的重要性,由此引入学习PS软件的意义。第二,可由PS拓展,简单介绍一些同为Adobe公司旗下的软件,尤其是Illustrator。由于它们隶属于同一家公司,同为平面设计常用软件,并且操作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学习PS后可完全靠自学了解其操作方法,由此增加学生对PS的学习兴趣。第三,介绍PS的具体运用范围。此时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像修图开始,与手机修图APP做比较,找出手机修图APP的常用功能在PS里的源头,再由修图的前后效果对比来加强视觉冲击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接着教师需要筛选出各领域的优秀设计作品,用好图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第四,介绍PS的相关术语。在说到位图与矢量图时可以结合其在设计上的运用领域进行对比说明,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又对不同的设计类型有了基础认知。
图像处理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做图”能力,因此在每个篇章授课时,也需要通过图片进行引入。教师要根据本次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设计作品图供学生观察。例如:在介绍图层时,可选择元素较多、较复杂的图片,让学生先思考画面的组成部分,细致地去看,可以把每一个元素看为一个图层,粗略地去看,可把临近的元素看为一个图层组;在介绍钢笔工具时,可选择平滑边缘的矢量类型图片,例如图标Icon及扁平风格插画供学生观察。先让学生了解到该工具可以做什么,激发学习兴趣,再教授具体的使用方法。
(二)案例选择
图像处理配套教材中的案例,大部分比较陈旧,不太符合当下审美特征,虽然可以训练学生对于当前工具的操作能力,但无法提升学生的设计艺术素养。因此在案例选择时需要教师养成在平时工作生活中收集素材的习惯,找到既可以训练工具使用,又具有一定设计感的案例进行教授,必要时候还需要教师自己制作出全新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审美层次更高的案例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教材配套案例作为巩固工具练习的课下作业。只有在备课时多花时间,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的设计基础知识薄弱,还应在案例教学时结合当前学习内容介绍相关的设计技巧,丰富课堂,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准,为今后的其他设计类课程打下基础。以下举例通过工具学习介绍设计技巧的方法:
针对文字工具的学习,找到以文字排版为主的海报案例,介绍画面形态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其中单独的字符可看为点,一行小字可看为线,一段文字可看为面,说明画面必须有点、线、面才能完整。通过对优秀案例的模仿制作,培养学生的排版意识。其次,文字的字体选用也有诸多讲究,此时结合案例介绍字体的分类衬线体、非衬线体、手写体等,说明不同字体适合什么样的画面,加强学生对画面风格的理解。
针对选色相关工具的学习,可带入色彩的基本知识以及配色技巧。结合拾色器中的选色框介紹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并且结合案例简单说明:不同的色相给人带来怎样的心理感受;明度与纯度的高低对画面的视觉效果是怎样影响的;怎样配色可以突出画面重点;怎样配色可以使画面更加协调。又比如颜色在数字化过程中可以表现成多种形式——RGB形式、HSI形式等,这些都来源于色彩的理论知识,而配色理论同样有助于学生研究高级的媒体技术,如可视化技术[2]。
针对图层样式的学习,找到以制作仿真效果为主的案例。尤其是介绍投影工具时,手动控制图像中元素投影的大小、远近、不透明度及模糊程度,并介绍光影的基础知识。
针对蒙版的学习,在学习图层蒙版时,可利用其特点——不破坏原图像的情况下对图像局部进行透明度调整,找到以图片或色块镂空为主的案例作品。在学习剪切蒙版时,可利用其特点 采取基底图层内的不透明度对剪贴蒙版中的图层显示和隐藏情况进行全面控制[3],找到以字形图案为主的案例作品。这类案例通常非常具有设计感,且通过蒙版的操作很容易就能完成,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实用的设计技巧。
(三)学生实践
图像处理课程的学生实践主要包括每次课的小作业实践以及学期末的大作业实践。在实践内容设置上应更偏重设计性、创新性,而非过多验证性,验证性操作课程的设置应该适度减少,比例过大会消磨学生创作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之感[4]。但同时也应该达到最基本的工具训练目的,因此在设置实践作业时,可多采用半开放式的实践内容。
在小作业实践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画面进行模仿制作,要求必须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部分,但在顏色选择以及构图排版上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这样,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每次的小作业实践了解到在工具使用上的欠缺,也可认识到学生在设计知识上以及审美素养上的不足,在之后的课程中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期末大作业实践中,教师可给出一个能够结合到具体平面设计领域的主题——某场演出的宣传海报、某本书的封面、某个品牌的系列平面广告等。但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必须包含某些内容、使用到某些工具等,其他创意性的、设计性的内容可让学生自由发挥。不仅能够检验出学生对于图像处理课程的学习情况,也可使学生通过这次设计初体验,为后期其他的设计类课程打下基础。
四、教学反馈
在我校,按此教学方法开设图像处理课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已有两届学生。对比其他只了解工具使用,未涉及设计知识的学生来说,在实践环节中,学生自己思考的部分明显更多,具有更强的创新性与设计意识。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一项理想的作品而主动发掘、积累素材,在生活中看到了好图也会思考如何使用PS来完成,养成多看、多思考、多练习的好习惯。根据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老师的反馈情况来看,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具备基础的设计意识——了解元素的基本排版,而不是随意堆砌;了解画面风格的统一性,而不是不加修饰。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也为这些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便利。
五、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我校是一门新专业,对如何提升该专业学生设计思想与艺术素养,教师做了很多思考和研究。在目前情况下,借助图像处理课程去补充学生的设计基础知识,是可行并且有一定意义的。PS是平面设计领域里最重要的软件之一,根据PS的学习,同步了解设计知识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图像处理课程课时有限,并且主要教学目标还是针对软件的使用进行教学,因此在设计知识的讲解上无法做到细致而全面。其次审美的培养是需要大量时间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三观”,对美的看法较难改变。要想在现有情况下通过图像处理课程切实提升数媒专业学生的设计思想,还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压缩、提炼,将实践题目设计得更巧妙,不断努力,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孟磊,陈丽芳,潘莹莹,律睿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意义与方法[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3-65.
[2]李琳,路强,刘晓平.面向理工科数字媒体专业基础课程教改[J].计算机教育,2010(21):49-53.
[3]曾涛.PS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中蒙版技术的运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24):56-57.
[4]王贵文,梁丽香.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影视后期调色与合成实验教学探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0):70-71.
作者简介:刘梦瑶,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
编辑:宋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