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效率的措施
2020-07-14罗丽邦
罗丽邦
【摘 要】生物学科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情境教学的有效运用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加深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理解。其次,不同的情境能够丰富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有效措施;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要使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想问”。
例如,“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在导言中,我首先提出:“有性生殖过程中,两性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是有丝分裂?假若是,以人为例,结果会怎样?”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人的生殖发育过程,分析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学生很快发现:若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46条,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则为92条,增加了一倍。这样将会直接导致生物前后代遗传性状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显然,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并不是通过有丝分裂。这个时候,学生也同时发现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教师此时要抓住时机追问:“要保证子代与亲代保持染色体不变其关键是什么?”学生很容易答出:“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教师及时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把课堂和时间让给学生自主探究,适时给学生一些指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并完善新的知识结构。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是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
比起传统的板书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吸收。目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学习精子的形成过程时,由于精子的微观特征,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感到抽象难懂。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模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减数分裂的真正含义。减数第一次分裂,体现了减数分裂的本质特征: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的数目减半,因此在展示其动态过程后,设疑探究:
(1)细胞正在进行哪一种方式的细胞分裂,試说明理由?
(2)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几条染色单体?
(3)细胞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它们是哪几对?
(4)细胞中哪些是非同源染色体?
(5)细胞中哪些是姐妹染色单体?哪些是非姐妹染色单体?
(6)细胞分裂后,子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通过探究,学生明确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是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抓住它的特征。观看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动态变化视频后,引导学生明确减数第二次分裂特点是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数目不变,DNA数目又减少一半。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对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这一难点,利用复合投影影片可以使学生从屏幕上清楚地看到:由于纺锤体的收缩,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体会其变化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的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增强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创设生活情境,增强课堂的生活性
生活化情境是在情境的创设中充分注重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利用生活中不胜枚举的例子,通过生活现象来创设生物教学情境,注重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将生物知识用于生活的同时也在生活中学会更多生物知识。
例如在基因知识的学习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生活化情境:血友病是患者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的遗传病,英国历史上的维多利亚女王是王室血友病的来源,她的两个女儿是基因携带者,一个儿子是血友病患者,这个儿子的女儿是携带者,这个儿子的外孙成为患者。现在人们不断地研究如何治疗各种遗传疾病,我们需要先了解遗传病的发病机理。
这时,学生们联系了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病,比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进而使学生思考并理解了遗传病的遗传机理,学会了基因遗传的生物知识。
四、创设实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包括实验能力在内的各种综合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增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做成一个实验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
学生这种对实验本身的心情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新教材中把各个实验分散在课本中,将实验和知识内容更加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了实验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感觉。更为合理的是将部分实验的实验指导编排在教材正文相应的知识内容之前,如“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实验,叙述方式也做了相应的改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获得结论。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重要要求,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自由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科任教师应与实验员共同进行实验创设,做到以下四个步骤:
⑴分析实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注意事项,以示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⑵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项目加以系统化逻辑性阐述,以示实验的严密性;⑶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好从“扶”到“放”的工作,“扶”要扶得正,“放”才能放得开。实验条件有限的学校应从“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分配上进行合理安排,还可以通过播放实验录像或视频,创设理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迅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实验认知,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条件进行动手操作;⑷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讲究“三多”,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多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多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想。
总之,情境不是教学内容的漂亮外衣,不能盲目追求情境的趣味性、活动性和新奇性,而忽略学科性、体验性和价值性。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基于探究模式、基于小组合作模式和基于试验模式的情境教学都应该遵循普遍原则。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情创设最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教学。
参考文献:
[1]江峰.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J].高考(综合版),2015(12).
[2]范增玉.如何让高中生物课生动有趣[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