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关怀缺失引发家庭矛盾问题的解决策略

2020-07-14熊艳

好日子(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辅导员

熊艳

【摘 要】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以及案例处理策略来呈现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的成功案例,通过分析得出:辅导员应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家校合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关心学生生活,从而使其积极健康成长。

【关键词】辅导员;家庭矛盾案例;家校共育

一、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父母将精力投入到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已有研究表明,长期缺席父母陪伴的家庭容易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如自卑、焦虑、恐惧、孤僻等心理问题(张春阳,徐慰,2020)。在人际关系方面,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更敏感脆弱(沈宏艳,2017);在挫折应对方面,相对而言更加容易以幻想、退避等心理防御机制应对(秦红霞,许燕,杨颖,蒋奖,2019);社会化能力及学习能力相对差(乔双平,江攀宇,兰溪、杨启,2020)。学生的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不但影响自我学习和生活,而且会影响他人与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于婷,2019)。

二、案例简介

王同学,平时性格孤僻,与他人难以相处,班级集体活动等需要辅导员提醒催促,偶尔不接辅导员电话,不回信息。该生母亲跟辅导员反映,无法和孩子交流,孩子也不听从大人意见,家长觉得学生已满20岁,有自主能力,一切顺其自然。疫情期间与家人相处关系紧张,某日家长联系辅导员王同学不辞而别,执意提前返校。

三、案例分析及对策

从家长处得知学生离家出走,首先联想到快放寒假时,学生提出留宿过年,学院经多方劝慰,才同意到东莞和父母一起过年。该生如此不愿意与家人一起,此次离家出走也必定事出有因。一方面,与家长交换学生成长信息、在校表现,以便更全面更精准地了解学生情况。另一方面,希望家长积极配合,给予学生关爱支持。在与家长沟通时,辅导员发现家长存在一种思维误区,认为给予子女充足的经济支持就是对子女的关爱,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背井离乡辛勤劳作供养孩子上学实属不易,于是对孩子有了更高的期望,但没有意识到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也没有意识到子女缺乏精神上的关爱。而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一直在外打工,王同学与家人没有感情基础或关系淡漠,离家出走表明她对家人是抗拒的。在此情形下,首先告知家长不要再不停打电话或者发消息责怪孩子,当务之急是保證她的安全,请孩子信任的人去了解其行踪。同时第一时间与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现状,稳住其情绪,建议到安全地方待着,并告知学生和家长学生回校面临的种种后果,分析了学生回来后的各种可能,希望母女静心交流、化解矛盾,希望家长提供学生在外期间的经济支持,家长表示愿意努力配合。同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分析学生回到重庆后有几种可能:1.执意返校进行隔离并接受处分;2.直接回区县老家;3.投靠堂姐;4.自行入住酒店。与此同时我还联系学生堂姐让其与学生一直保持联系,尽最大努力了解学生行踪,叮嘱其注意安全,帮助解决她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期间我一直用心与其交流,没有批评其离家出走或者教育他要听父母的话等等,而是关心学生在外的情况及面临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真心,了解王同学的真实想法。在我的努力下,王同学终于向我倾述:该生9岁时,父母离开老家到广东打工,她一直跟姑姑家生活,母亲性格强势,对孩子要求严厉,相聚在一起就是挑毛病,对孩子非打即骂,她不能接受母亲的粗暴,同时长期留守生活养成该生特别内向,不愿与人沟通,对父母特别怨恨,这次离家出走也是因为她说错话,母亲和哥哥打了她。同时了解到学生不愿意接受因为提前返校而受处分,她不是一定要回学校,只是不愿意继续和母亲相处。经过努力,学生最终愿意以防疫大局为重,接受建议直接回老家,于是我帮其查询回老家的车票,告诉其回家方案,但是鉴于疫情防控严管措施,我多次联系家长这种情况下不要再指责孩子,首先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并让其与老家亲戚联系,帮助孩子顺利回家,最终学生平安回到老家。母亲的难以沟通和暴力,让王同学感受不到家的温暖,通过这次事件,我一方面多次跟其母亲沟通,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仅仅给予孩子经济支持是不够的,更要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关爱、心理上的沟通,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会倾听孩子的诉求,多鼓励和赞美孩子,支持孩子做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事,经过多次尝试,王同学的母亲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坚持关心王同学的日常生活,时不时向她讲述我带孩子的艰辛,让其知道她母亲的不易,得知她已认识到自己说话带刺的毛病,我推荐一些书给她读。现在王同学状态稳定,愿意主动跟我交流,班级活动参与度也慢慢提高。

四、总结与思考

解决这类缺少关爱性格孤僻的学生问题,需要对其进行精准帮扶,平时应多关心和多关注他们,多和她们进行谈心谈话,这真的需要辅导员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此外,我们也要发动家长进行共同的关爱,应多和家长交流沟通,实施家校共育的模式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做到学校家庭双管齐下,最终让学生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学习。性格孤僻的学生不是不要求进步,只是有些事从来没人告诉过她们什么是不对的,没有人教过她们遇事该怎么处理,如果这种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能给她们一点帮助,或许学生会受益终身。同时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加强自身素养,不断积极进取,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秦红霞,许燕,杨颖,蒋奖.留守经历大学生儿童期创伤对抑郁的影响——分离和拒绝图式类别与人际关系敏感的链 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12).

[2]张春阳,徐慰.大学生留守经历与攻击性:安全感与自卑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OL].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01).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