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油画创作中构图的作用
2020-07-14高峰
高峰
摘要:绘画创作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反复练习的过程,创作中画家通常在确定构图后,运用造型因素与画面中的冷暖色彩相结合,将所画物体的内在与外在做出一个客观的表现。在现代的绘画中,对于构图的理解不僅仅是和艺术家的创造力相关,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对于这构图的审美方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构图为出发点分析、探索了中西方油画创作中构图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绘画创作;构图;作用
一、构图的考虑因素
在我们面对一张空白的画布或者画纸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画面中的空间布局,每个画家他都有自己的风格,自然是不会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的,但画家所考虑的如:形状、比例、画面内容等这些因素却是相似的。构图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取景,构图必须是画家观点的呈现,这样的画才是有生命力的。但在构图上如何让画面的中心和焦点集中在视觉中心而不混乱?如何又让画面和谐避免头重脚轻、左右失衡?这些都是一幅成熟构图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绘画构图时应该要注意一个原则:“与画面不相干的元素要减去,能产生共鸣、产生互动的要加进来”。人的眼界是宽广的,它是有具体适当的调试性的功能,它可以因观察位置改变而随时产生新的景色,但我们的画面不行,画面是需要我们人主观的去处理的。
在画面的构成上简单来说就是点、线、面的组合。你将看到的树、人、车当作画面中的点,将路、小溪流当作线,将湖泊、山当作面。每个元素都互相紧密结合,一个画面中是不可能只有一个元素的,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这些元素。有时候构图与绘画是相互吸引的,构图的元素会激发你对画面的思考,而画面会激发你去寻找构图的元素,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对画面的理解越深,就会激发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二、构图在中西方油画的发展方向
纵观油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创业期。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前辈们进行了辛勤的移植工作。二、建国后五六十年代,苏联油画的引进奠定了写实油画发展的基础。三、“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油画形式多样性的发展。中国油画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构图在三种时期中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对规规矩矩的传统构图的追捧,也有现在艺术家对独特不规则构图的热爱。在中国绘画史上也一直都涌现着各种各样的人才,有朱乃正将传统融入自己作品中,李天祥坚持用构图和夸张色彩语言去探索,罗尔纯对色彩构成和夸张造型的追寻。但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老一辈艺术家们辛勤的劳作,才有了中国油画发展的今天。
西方油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以前的蛋彩画,之后在文艺复兴时把油画推向了高潮。在这一时期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先进思想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于构图的考虑又更加进了一步,这种进步使画家更方便、更快捷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20世纪初有马蒂斯以强烈色块的对比方式探索情感;毕加索终身不拘成规,从立体到抽象;康定斯基点、线、面、色的构成;蒙德里安红黄蓝;这些都是构图、造型、色彩的升华,都是承载艺术的新途径。
三、中国油画中的构图
艺术是什么?艺术在我们画家眼里是一个创造美的技术,而且艺术必须有创作者的,创造出他人所能感知的美的信息,这样才是艺术。画家要有感而发,如同作家在写作。在绘画中西方艺术可以给我们很多结构性的概念,对于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参考性的例子。在19世纪中国对西方油画了解的还不是很够,对传统技法也处于无知的状态,在经过一系列中西绘画的交流和学习,使的中国油画呈现出蓬勃生机。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构图更加倾向于传统的形式、色彩的安排。也许是受到了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构图更加体现了情感艺术的表现。以写实和记录生活为首选,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发展,构图也更加注重人文和思想的表现,而不是单一的造型。绘画的伟大之处有时并不在于画好看,而是将绘画作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画家认识世界的话语。塞尚曾经说过:“大自然除了表面以外,还有更深入的东西”。要想理解绘画的本质,需要我们通过艰苦的观察,结合合理构图,从自然中寻找本质的属性。简单的模仿自然的表面现象远远不能达到理解的效果。
结语
绘画最好的方式不仅仅是学习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拿起画笔,亲身去体验一下实践性的艺术。而且我们每个人对美的感觉是不相同的,所以画面美不美不用争论,自己对美感的培养、提升才是重点。
艺术也是造型、色彩与构图的综合体。构图强调的是外部的实在,造型强调的是画的内部状态,构图则是有它自身的规律的。艺术家的创造是这三种因素的不同侧重。世界上是不存在不带任何主观因素的模仿外部的作品,也没有任何艺术品能完全摆脱艺术形式的规则。
参考文献:
[1]荆作栋.像塞尚学结构.[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集团,2008.
[2]夏非彼、陈跃琴.构图圣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靳尚谊.油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4]郑岱.油画艺术导论[M]天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