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020-07-14彭卓
彭卓
【摘 要】在整个国家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时,中小企业的融资迎来了利好时期。如何有效利用金融体制改革的时代优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在金融体制改革时期,各方面的工作均面临较大挑战,故中小企业需要夯实自身实力、完善自身经营体系,以更加科学的发展姿态去融入时代,才能彻底解决融资问题。论文从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剖析,适时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结合,探讨融资问题解决思路。
【Abstract】In the whole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the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ushered in a good period. How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times of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inancing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period of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ll aspects of the work are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s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need to consolidate their own strength, improve their own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 mor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ttitude to integrate into the times, so as to completely solve the financing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combines them with the financing problem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discuss the solution of financing problems.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Keywords】financial system; reform backgrou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problem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5-0083-02
1 引言
从中国金融的发展道路来看,当今的金融体制改革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全面、深度、科学发展为核心目标,以营造良好、安稳、和谐的金融经济环境为手段。现行的金融体制尚有部分内容与快速发展的时代衔接不够良好,没有合理地为中小企業提供满意服务,因此,金融改革的重点部分便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同时,金融改革面临这个问题也意味着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需要更多的力量进行完善和发展。
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构成也较为复杂,主要构成原因有以下几个。
2.1 企业自身的原因
中小型企业在中国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而生,数量极其庞大,逐渐成为了中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然而,数量庞大的中小型企业却受限于体量较小,各方面的能力均不完善,极易产生各种问题。首先,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盈利能力也比较小,故投资者面临着风险大、回报小的困境,难以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投资;其次,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力量不足,甚至使用的技术处于社会淘汰边缘的技术,经营风险较高,无法获取投资者的信任;最后,中小企业的生产结构受到社会的影响较大,但是经营者却往往并没有相应的市场前瞻性,无法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及时作出反应,故企业的淘汰率较高,投资失败率也相应较高。
以上问题是中小型企业的普遍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地域性的企业缺点,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分布在乡镇之中,从事着较为落后的生产工作,其人员素质也相对较低,故没有科学的财务账目,也没有建立科学的财务体系,模糊不清的财务账目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缺乏可靠信用体系支撑的中小企业更加难以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2.2 金融机构的原因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银行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并且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银行也会一直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渠道最大弊端在于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容易产生融资渠道的垄断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势极为不利。在以往的融资发展历史中,银行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新时代发展中,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甚至弊端还得到进一步的放大。
银行贷款重视企业信用,内部结构单一,而中小企业是新时代的经济产物,具有极大的经济活性,二者的结构性对立,直接导致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无法融洽,在现实中,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也确实面临银行贷款提高审查放贷标准的情况。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差别对待,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同时部分银行还会采取提高贷款利率、增加贷款手续等加重贷款负担的方式,增加自身的贷款安全性,但是会直接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
2.3 政府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政府多次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批示,采取各类措施积极保证中小企业的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总体上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在金融体系方面,政府的扶持力度仍略显不足。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需要海量的资金扶持,银行作为主要的贷款渠道却采取了与整体经济政策不相符的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政府作为主导機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更加全面的政策变革。在以往的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的法律监管力度相对不够,容易导致改革时期的金融体制产生漏洞,也会导致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缓慢,无法及时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
3 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以及建议
3.1 发挥市场的能动性作用
有关金融市场的相关建议早已出现,但是仍未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金融体系实质是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和结构框架,本质上仍是市场的运转,所以在金融市场的资金与需求不相符合的情况下,发挥市场的能动性作用,鼓励市场“无形的手”进行调配,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改革的经济、人员成本,还可以科学地进行资金调配。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本质是金融市场的资金调配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并非从某一个单独的点入手便可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需要从整体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中发现运行规律,然后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最终解决资金的分配不均匀问题。
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融资渠道畸形的问题也必须得到有效解决。政府可以采取相关的优惠政策,一方面鼓励银行采取低息等优惠贷款政策,为中小企业降低贷款成本,一方面也可以主动号召其他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小企业的贷款渠道中,丰富中小企业的贷款选择,通过市场的调节,进行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贷款环境。
3.2 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实力
提高中小企业的能力并非是鼓励企业不寻求贷款,而是帮助企业为了贷款进行更好的准备。首先,中小企业应当从自身的经营入手,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内的还款能力评估。部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问题是生产效率较低,市场较小,因此,经营有较大的波动,以上因素体现在利润之上时,利润会呈现不规律的波动,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企业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且不稳定。中小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扩大生产规模,进行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和企业并购、合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其次,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必须得到清晰的报表式体现。清晰的财务状况是银行对企业进行评估的重要考虑部分,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良好,也反映了企业的账目是否清晰、无弄虚作假情况。
3.3 强化政府职责、深化金融改革
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倾向于中小企业时,政府的政策以及法律监管力度必须有相应的改变,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进行全面的建设和完善。政府对于有关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应当予以优先级别的关注,确保在政策层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大力支持。其次,政府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一定要确保法律法规能够得到切实实行,保证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在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时,还可以鼓励风投基金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给企业赋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多方面的资金来源。最后,政府要做好资源合理配置工作,避免政策的调控过于倾斜,导致金融资源出现新的不均匀,埋下经济发展隐患。
4 结语
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性已经初步得到了体现,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之时,中小企业成为了新的推动力,不仅可以丰富社会经济的种类,还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就业问题,对长久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均应当及时认知到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构造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既要做到金融市场的与时俱进,也要做到法律监管的同步进行。只有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金融市场机制、符合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社会政策改革才能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子阳,谢雨兰.山西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9(11):150-151,154.
【2】张苏.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