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讲评课变了味?”

2020-07-14罗晓棠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试卷讲评教学反思新课标

罗晓棠

【摘要】试卷讲评课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型,基于新课标理念,试卷讲评课应力求让学生的能力在课中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效的数学讲评课不仅让学生知识得到巩固、升华,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解题能力的提升。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一节试卷讲评课2个失败片段为例进行剖析,并对此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  试卷讲评  案例呈现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159-02

一、案例设计呈现

案例1:

选择题第5题:从一批產品中取出三件,设A=“三件产品全不是次品”,B=“三件产品全是次品”,C=“三件产品不全是次品”,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与C互斥 B. B与C互斥

C. 任两个均互斥        D. 任两个均不互斥

此题考查学生对互斥事件概念的理解,笔者针对学生情况设计如下方案:

问题1:互斥事件的概念是什么呢?

问题2:A、B事件的交为空集吗?A、C事件呢?B、C事件呢?

教师板书,利用集合的关系求解,并给出变式。

变式:某小组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从中任选2名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那么下列对立的两个事件是(    )

A. “至少1名男生”与“至少有1名是女生”

B. “至少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

C. “至少1名男生”与“全是男生”

D. “恰好有1名男生”与“恰好2名女生”

问题3: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如何区分?(学生1,2进行分享)

教师板书,并强调两对立事件的并集要包含试验所有的可能。

总结: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判断步骤:

1.列出试验所有的基本事件。

2.若A∩B=?准,则A,B互为互斥事件;若A∩B=?准,且A∪B包含所有基本事件,则A,B互为对立事件。

笔者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通过试题讲解让学生理解互斥事件概念后,再借变式练习区分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整个过程中,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表现为欲言又止,或是难于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笔者虽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区别清晰总结,但学生是否能够保持长久记忆?带着疑问,笔者再次研读教材、结合听课所得经验,设想案例这样修改可能会更好一些。

选择题第5题:从一批产品中取出三件,设A=“三件产品全不是次品”,B=“三件产品全是次品”,C=“三件产品不全是次品”,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A与C互斥        B. B与C互斥

C.任两个均互斥        D. 任两个均不互斥

问题1:此试验包含的基本事件有哪些?

问题2:事件A、B、C分别包含哪些事件?

问题3:A、B、C事件有什么关系?(由B∩C=?准总结互斥事件概念)

进而提问:B与C除了满足B∩C=?准,B∪C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板书(总结):

变式(略)

案例2:

因参数k的缘故,f(x)合一变换后的具体表达式学生可能较难理解,笔者采用特殊值的方法将试题快速解决,学生对老师的方法亦可理解,但对于讲评课来说,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提升,旧知识并未得到巩固,学生并未真正参与解题过程.故笔者对案例进行了再设计:

二.教后反思

笔者课后观看了上课录像、搜集同科组教师意见,与其说此节课是讲评课,它更像习题课。为何讲评课会变味?笔者进行了研究与反思,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

1.未有效运用“启”,导致学生“启而不发”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重点提倡的教学模式,讲评课也应体现这一原则,故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启”显得尤为重要。如案例1中,问题1提问范围太大,学生不知往哪方面答,这样就造成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全程代办”的局面。若将问题具体化、合理化,学生能够自己一步步经历解题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知识框架得以构建、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2.未归类讲评,导致课堂“平淡无味”

本节课讲评的试卷是数学必修1-必修5及选修2-1的综合试卷,卷中需讲评的试题考查知识点很少有重合,故笔者按题目顺序进行讲评,忽略了归类可以是题型归类,还可以是数学思想和方法归类。再次研究试题发现其中有3道题均运用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有2道题可以采用特殊值法解决.若能够将这类试题集中进行讲解,并总结。既能增强学生化归的意识,总结规律,做到多题一解,也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归类讲评也能够让试卷化繁为简, 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激情。

3.过于追求“妙解”,导致“就题论题”

巩固旧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解题综合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是讲评课的的重要目标,过于追求“妙解”,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就题论题”,让讲评课失去意义。案例2中,学生思维虽遇到一些障碍,但能够反应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此时教师不予解答,而采用“妙解”,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对于妙解也只是针对此题能够理而已,并为形成知识体系,对于旧知也未得到巩固.若教师在学生认知水平上加以引导,疏通学生思维障碍,进而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这样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王文珍.论新课标下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思考[J].数学教学,2015(11).

[2]李须君.如何提高数学试卷讲评的有效性[J].科数文汇,2010(12).

[3]章建锋.让数学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高三文科试卷讲评课实录与教学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11(8).

[4]张婷.为什么复习课变成了习题课——对一次赛课失败的反思[J].中学数学参考,2014(1).

猜你喜欢

试卷讲评教学反思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浅谈高三化学试卷评讲课的有效性
大数据背景下高效试卷讲评课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高三物理试卷评析课
提高试卷讲评效率,打造“轻负高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