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基于“课程思政”的对策
2020-07-14陶然曲鹏郑敏梁文波
陶然 曲鹏 郑敏 梁文波
摘 要 医学教育中的德育存在着专业课程中德育“失位”、全面育人机制没有形成等问题,基于“课程思政”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和机制,是根治这些问题的良策。但是,医学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实施较晚,其内涵、任务及有效实施路径尚待探清。本文首先分析了医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突出问题,并对医学教育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加以分析,指出了“课程思政”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而系统梳理了基于“课程思政”而解决医学教育中德育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医学教育 德育教育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loss of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failure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echanism. 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medical education is late, and its connotation, task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 need to be explored.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medical education, points out the ke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then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d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1 醫学教育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1)医学专业课程中“德育失位”。与其他多数专业一样,长期以来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德育之责被赋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综合素质类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中只重知识传授、德育缺失、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综合素质类课程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医学专业的“地气”,不能完全起到助医学生“立德树人”之目标。
(2)全面育人机制没有形成。各医学院校现有育人体制机制仍不尽完善,诸多问题没有厘清,如:全员育人中每个“员”如何发挥作用又如何协同?全过程育人中每个培养阶段要怎样达到育人效果?全方位育人中每个教育环节的需承载哪些育人责任?育人效果如何评价?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如何提升?这些问题既需要理性思考、缜密设计,更需要实践检验。
2 “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学界一致认为,“课程思政” 概念是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进程中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1]但是此后并未引发广泛的共鸣,特别是没有迁移至高等教育。我们基于万方数据库,以“课程思政”为题名或关键精确搜索项,搜索相关文献,自2005年至2016年,未获得结果。2016年12月,《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5家媒体,不约而同地发表了6篇以“课程思政”为主题、报道上海市设计实施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改革转型的文章。时至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之后,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如井喷般发表,搜索得到了2017年文献65篇、2018年文献579篇,而2019年这一数字则为1729篇。
本文认为,首先,这种井喷式的研究热潮,不能简单归结为高校是对中央指示的简单追捧和跟风,在习总书记方向指引之后,为什么诸多的解决路径并未像“课程思政”般引发热潮?恰恰说明,“课程思政”有可能是诸多解决路径中的“最佳方案”,学界似乎达成共识。当然,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前期卓有成效的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第二,这些文献,从概念、内涵、背景、要求、理论基础、实现路径等方方面面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尽管仍有歧义,甚或观点相悖,例如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思路,[2]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教育责任失位后的回归,[3]但是无疑这些学术争论对我们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极大指导意义。第三,我们从文献中发现,此研究的学者集中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学者和人文课程教师,而其他专业教师特别是医学专业教师,显然还没有完全参与其中。
2.2 医学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
(1)医学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设计问题。医学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必须遵循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的有机融合。有学者恰如其分地将其比作“盐与汤”的关系。如何使德育与智育水乳交融,如何找到思想政治与科学知识的平衡点,这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地”问题。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滋养,然而现实是两者互不往来,甚或相互轻慢,被有学者戏称为“两张皮”。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地气”,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指导和引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理、阐释“落地”,是为要解决另一关键问题。
(3)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问题。一般而言,专业课教师擅长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及传授,当前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教育教学目标细化,教师是否有热情、有能力重设教学内容,通过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如无,在机制体制上如何激发其热情、赋予其能力,也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基于“课程思政”,解决医学教育中德育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深度挖掘课程育人元素,打造医学教育“课程思政”新格局
(1)修订培养方案,深化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要求。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界定模糊不清,相应培养要求得不到细化,围绕目标和要求打造教育计划和课程体系则成空谈。“下游”的课程目标中的育人标的也必然含混,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必然失位。因此,需由“逻辑起点”出发,力求改革現有培养方案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模糊的话语体系进行改革,为“下游”改革奠定基础。例如:以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情感”目标;以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态度”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目标。
(2)按照实现新培养目标的需要,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新培养目标只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了深化和细化,并不影响专业原有的科学体系。在此前提下,要重新梳理各类课程的“思政功能”和育人效能,各自体现其育人价值,例如:思想政治课程必须在“价值观”目标域内,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与解读作用;医学专业课程,必须“润物无声”地实现其职业素养培育、科学精神塑造的作用。
(3)在“课程思政”体系中,分类挖掘育人元素。原有的思政课程和综合素质类课程,本身即具有德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功能,对这类课程改革于建设的内容是让其更接医学之“地气”。医学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应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不能喧宾夺主,把专业课变成思政课会得不偿失、适得其反。医学专业教师要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科史和知识体系中寻找和挖掘育人元素,将其固化于课程教学大纲,契合于知识教学。医学事业本身就充满了神圣的职业荣誉感和坚定的职业责任;几乎每一个医学学科都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学科发展史,这些历史往往闪耀着人文光芒和科技光辉;而几乎每一个重大医学发现背后,都蕴含着批判精神与科学执念。由此可见,医学专业课程可以从诸方面系统性地挖掘思政元素。
3.2 系统建设教学育人要素,构建医学教育“全面育人”新体系
(1)构建起全面育人体系。医学院校要使专业课教师、综合素养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校内外专家乃至管理服务者各领任务、分工合作,全员参与育人,其中重点是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使之明白“德育”教育是使命之一;使从基础到临床再到实习的医学人才培养各个阶段,明晰育人要务,实现全过程育人;以前述“课程思政”体系为基础实现“课程育人”,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覆盖医学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全方位育人。
(2)建设全面育人保障机制。从制度入手,建立责任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以质量标准衡量该项工作的落实。医学院校应依托医学教师发展中心,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更新教师观念,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消除思想误区,激发专业课教师教学主动性,以“乐教”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同时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使之能够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原则和要求的内化,主动结合专业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实施,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
总之,在医学教育中,要实现专业课教师、综合素养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老师、校内外专家参与的全员育人;从基础到临床再到实习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各个阶段的全过程育人,以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覆盖医学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全方位育人,从而以医学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主线,系统性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在医学教育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 2018(4):99-103.
[2] 庄梅兰.构建同心圆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8(7):85-91.
[3] 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学科与课程建设,2018(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