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情景中青年亚文化现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策略
2020-07-14杨剑
杨剑
摘 要 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短视频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短视频中的亚文化现象入手,分析青年亚文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积极效用,以及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冲击、导向带来变化、效果产生弱化等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从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研究趣缘社交方式和探索视频媒介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策略研究。
关键词 短视频 青年亚文化 网络思政政治教育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short video on the Interne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pread of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subculture phenomenon in short vide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youth subculture on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it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the change of guidance, and the weakening of effect, etc., and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latform, studying the social mode of interest and exploring the strategy of the form of video media.
Keywords short video; youth subcultur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9年8月30日,由中國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54亿,学生网民占比24.8%。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比率高达99.1%。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7.59亿,短视频应用崛起迅速,88.8%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应用。[1]作为网络主力军的青年学生,全方位的暴露在各种网络文化的浸染中,而网络短视频中的亚文化现象,更是随着短视频的火热兴起在青年群体中进行快速传播,亚文化中的不良内容日益泛滥,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产生了影响,并且不断的消解和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全体社会成员进行学习和实践。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当下发展迅猛的网络短视频现象,分析其中的亚文化传播对于网络思想政治的不良影响,及时思考应对。
1 亚文化和青年亚文化
“亚文化”一词的概念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历了芝加哥学派和伯明翰学派而发扬光大。其概念最早在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顿戈登(Milton M.Gordon)在1947年发表的《亚文化概念及其应用》中表述为:“亚文化是一种基于种族、经济、宗教和地区等不同社会要素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文化”。亚文化,是一种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的,具有抗争和颠覆精神,不同于主流的或边缘的文化现象。
青年亚文化一般意义上来讲,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美国家和地区逐渐兴起的,青年群体为区别主流文化而创造出的一种代表自身阶层特征的“次文化”。它是由青年群体亲身创造而来,对传统的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颠覆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主要以认同和追随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很快消解。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层面的不断拓宽,世界多元文化对传统主流文化产生了相应的冲击,原有的文化格局有所松动,青年亚文化开始更多的从地下涌现。而今,在互联网环境下,特别是随着新媒体媒介的发展,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具有了新的平台和方式,快速的发展成为一种极为活跃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2 网络短视频中的亚文化现象
网络短视频是指适合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制作、复制和传播的,适合在短时休闲状态或者移动状态下观看的,时间长度在十几秒至几分钟的流媒体视频内容。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微视频形式,从诞生开始就显示出视像传播影响的奇异和另类的性质。[2]在网络虚拟社会群落结构中,缺乏传统现实权威的约束,一些网络平台和视频制作者,为了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置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于不顾,制作、传播的大批内容低俗、品味低下、与社会法制和伦理道德相悖的短视频。由于原先处于传统媒介时代的亚文化群体,一直处于从属和被排斥的地位,因为他们更渴望找到促进发展的载体和机遇。[3]当二者在网络上相遇时,充斥着这些亚文化符号的短视频,立刻备受追求特立独行和具有叛逆倾向的青年人追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在短视频传播中所表征的青年亚文化具有传统文化边缘化、快餐文化主流化、狂欢猎奇常态化、低俗商业普遍化[4]等问题,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具有较强的冲击性和消解性。
3 青年亚文化传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成冲击。在青年亚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载体将会首先受到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内容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其主要通过传统的媒介平台和方式进行传播。当代大学生善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对于网络新媒体的接受度和熟识度都极高,也是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簇拥者和捍卫者。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重要依附对象,传播的载体呈现多元化,如微信、微博以及各类APP社交平台,近年来短视频媒介的爆发式崛起,给青年亚文化传播载体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和生机,这使得传统主流文化传播载体受到了严重的解离冲击,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被不断弱化。
(2)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带来影响。导向功能是思政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学的体现。[5]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解读,并将主流价值观反映其中,同时为大众指引正确的路径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基本导向功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的延伸和补充,在同时兼备以上功能的同时,还应具有网络导向的特征。在通过网络短视频传播的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些现象,如对社会热点事件或政策条款不满和发表批判,但并没有提出有效的建设性建设思路及办法,各类不具导向的传媒影响,会使各类谣言滋生,扰乱人心,分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3)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求具备专业的严谨性和政治性,这些思政教育的自身属性使现实中的思政课和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整体表现形式、内容呈现方式以及知识体系结构都较为严谨和刻板。而通过短视频传达的青年亚文化则是自由的表达青年人的思想和态度,不受太多的约束和规范,相较正规的思政学习而言更能迎合青年大学生的个人娱乐需求,从而更容易被大学生群体接受。但网络上用户组成复杂,呈现不同的价值观导向,尤其是亚文化的肆意传播会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不可控的影响,引发信仰的缺失,价值观混乱等等问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弱化。
4 青年亚文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一直以来大部分高校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部分的目光和重点都放在了载体更新和形式更新上,内容的设计和规划相对欠缺,甚至只是将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机械、直接的植入网络载体中,吸引力不足,使得网络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另外,教育实施者的网络运营手段和方法陈旧,市场手段运用能力差,跟不上时代发展。管理方式上还处在“防、管、堵”阶段,疏导的能力较弱。在网络信息化及大数据时代,等量的信息和数据同时出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二者可以同步接收和使用,受教育者拥有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再愿自觉接受“灌输”的思想信息,并且可能对灌输式的教育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因此,要有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需要在外延技术以及内涵文化上同时发力,搭建各类传媒平台,如易班、微信公众号、微博、空间博客等,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媒体矩阵传播体系,建立起了一系列特征鲜明,又步调统一的思政宣教媒体平台,通过文化品牌效应,相较于传统媒介方式,具有更强的受众吸附效果和影响力,并能够系统的依托主线开展各类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并形成完整的链式反馈作用,使思政宣传教育工作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
(2)研究趣缘群体影响,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效能。当代青年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成长,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受“互联网+”影响,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趣缘关系”社交新模式,形成基于相近相通的兴趣爱好而聚合的社交群体,既趣缘群体。[6]在超出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趣缘”影响下,形成的社群具有超越功利的集体认同,这样的社群在相同的目标认同驱使下,可以通过网络协同的方式进行高效的文化生产。在人民网发布的《2016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指出,在“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周围聚集着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在事关国家利益的事件中,这些青年群体表现出了强大的自我动员和组织能力。因此,研究趣缘社交的特点,有效强化青年间的情感关联,建立正向的网络社區文化,是增强网络思政教育效能的一个新的思考途径。
(3)探索视频媒介形式,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伴随的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化已完成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转变,而在其中占主要地位的视频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必将承担重要文化载体作用。因此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以校园原创微视频的形式主导校园文化建设,挤压亚文化影响空间,同时对部分积极导向的亚文化进行收编和整合。校园原创视频的出发点和根源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原创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将思政教育内涵注入其中,产出符合要求的校园原创视频文化作品,以文化育人的理念,丰富教育载体,特色有效的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2] 陈霖,邢强.微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J].国际新闻界,2010(3):95.
[3] 蔡骐.SNS网络社区中的亚文化传播——以豆瓣网为例进行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
[4] 李雪.从媒介文化视角看网络直播火爆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78-278.
[5]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6] 杨洁.青年亚文化: 新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山西青年,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