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民族声乐表演对戏曲身段的借鉴和传承

2020-07-13王艳

黄河之声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承

摘 要:在民族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歌唱技巧、歌曲难度、演唱风格、唱法等,表演常常不够被重视,导致声乐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肢体僵硬、表演缺少美感等问题。因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系统的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成为了一门必修课。本文通过将戏曲身段作为教学内容融入声乐专业形体课的训练中,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台表演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

关键词:民族声乐表演;戏曲身段;传承

一、民族声乐表演现状

中国民族声乐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由几代声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借鉴美声唱法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中国传统声乐文化——戏曲、传统民歌、曲艺等,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体系[1],它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声乐人才。但是,在民族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歌唱技巧、歌曲难度、演唱风格、唱法等,表演常常不够被重视,导致声乐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肢体僵硬、表演缺少美感等问题。因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系统的提升和加强学生的表演能力成为了一门必修课。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艺术院校将戏曲身段课程的设置放在表演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里面,而音乐表演专业里面的形体课由舞蹈教师进行基本的形体训练,教学内容包含下腰、压腿、舞蹈片段、舞蹈组合等。这些内容对于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的音乐表演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且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另外,舞蹈课的形体训练缺少与民族声乐表演相结合的训练内容,如歌剧、音乐剧、歌舞的教学内容。所以,很多时候舞蹈课的教学内容无法达到与学科相融的培养目标,学生在舞蹈课上学到的内容无法运用到声乐演唱中来。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中加入我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身段训练,可以弥补舞蹈课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足。

二、民族声乐表演要素

声乐表演是一门融歌唱技巧和舞台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歌唱语言艺术和肢体语言艺术。肢体语言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表达力,演员通过肢体动作的展现,传递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信息。它包含了面部表情(嘴、眼、眉、脸、鼻)和四肢的动作。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歌者传情达意的重要途径之一,管理好自己的面部表情是演绎作品时表达感情的有效方式。在声乐演唱时,面部表情代表着一定的情绪,是以感情体验为基础的,面部的嘴、鼻、眼、脸都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其中尤为眼神的表达为主。“眼”是指表现各种情绪的眼神,它是所有形体姿势的先行官,演员在舞台上的首次亮相,最先被观众感受的就是他的眼神。眼神的环动、定神、放神、远望、近看、收光以及眼神的“喜、怒、哀、羞、怕、愁、恨、思、盼”等的训练,需要根据作品所要展现的人物特征和情感进行运用,透过眼神去感受演员所饰角色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情感。眼神同嘴、眉、脸、鼻相互配合,做到“心通眼,眼通嘴,嘴带脸,脸心合一”,将观众带入情境,完成声乐作品的表达。

(二)四肢动作

歌者在演唱的过程中,适度的运用四肢动作进行表演,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情感表达,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演唱者形体造型,满足观众的艺术欣赏。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和形象的时候,对不同性别、年龄、身份的人要展现不同的肢体动作,如何将这些动作拿捏准确,艺术化,美感化,则需要一定的基本训练。这在戏曲身段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借鉴,它对于表演行当有着精细的划分和一套程式化的身段动作,手、眼、身、法、步,是戏曲演员创造角色不可或缺的特殊语汇。

双手手势和双脚姿态的控制对于声乐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中也尤为重要。在表演中恰当的为声乐作品加入手势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手势在声乐表演中大致可有“引、托、定、开、合、错”几种[2],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意境。如“引”,表示意境开阔;“定”表示坚决;“开”表示情绪激昂热烈;“合”表示内省沉思等。每一种手势都可表达出一种或几种情绪,表演者应对这几种手势多加训练,灵活及熟练的掌握,并配合一定的表情使这些动作有感情的依托,最终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三、声乐演员戏曲身段训练的对策

针对声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舞台动作缺少美感、肢体僵硬的问题,借鉴和学习中国的传统声乐表演艺术,尤其是戏曲的身段表演,简单的掌握其中一些程式动作,并将其“化”到民族声乐表演中,无疑将对民族声乐的表演起着促进作用。从表演上看,中国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应该充分有效的在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教学中运用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表演”意识。戏曲身段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以从“体态重塑,静态塑型”、“知识解构,组合统整”和“技术重构、灵活创作”三个阶段来进行训练。[3]

第一阶段,体态重塑,静态塑型。体态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训练之初,教师可以从最基本的横平竖直、一戳一站开始,以塑形为目的,通过不断的训练,去除身体的自然形态,形成审美形态。其次,使学生熟悉舞台,了解舞台的规格,使身体成为在舞台上的创作材料;最后,通过欣赏戏曲的音像资料和教师示范,使学生认识到戏曲表演的造型美和形式美,从意识上树立正确的表演人物形象。

第二阶段,知识解构,组合统整。戏曲表演在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和仪态礼仪方面,有一套规范的、丰富的程式技术,声乐演员可以从中借鉴。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强化眼神、面部表情及手势的训练,把戏曲程式性的表演进行合理分解和化合,灵活运用其各种表演技巧和身段姿势,为民族声乐演唱所用。

第三阶段,技术重构,灵活创作。通过前两个阶段戏曲身段的基本训练和身韵组合、传统戏曲经典片段的学习,学生对于戏曲表演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起来,这就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架构,把先前所学的知识和表演技巧串连起来,通过演唱和表演更多的声乐作品进行灵活创作,最终达到符合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需求。

结  语

成功的声乐表演是舞台形象、肢体语言、声乐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的自然融合,它们相辅相成,共存一体。通过将戏曲身段作为教学内容融入形体课的训练中,促使声乐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舞台表演方法,提升其舞台气质和舞台形象,在舞台上能表现出良好的艺术修养。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他们学习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禹魁英.戏曲身段与民族声乐表演——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形体训练教学改革[J].艺术评论,2007,(08):72-73.

[2] 刘海燕.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戏曲身段课程的设置及应用原则—兼论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表演课教学模式的改革[J].艺术探索,2010,(05):93-95.

[3] 孙尚琪.话剧演员戏曲身段训练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19,(03):37-39.

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现代民歌声乐表演对传统戏曲身段表演的传承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编号:gdwh2018qn03)

作者简介:

王艳(1987-),女,土家族,湖南怀化市人,音乐学硕士,教育学在读博士,珠海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师声乐教学、音乐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