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蒙古族民歌风格元素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
2020-07-13曹瑞清
摘 要:本文在分析蒙古族民歌风格元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途径。首先从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征上看,在体裁、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体现出了民歌的音乐风格;在声、情、气、字方面则体现出了民歌的演唱风格。从民歌风格元素传承上看,在声乐教学中则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实现,才能够体现出其价值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风格元素;民族声乐教学;传承
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其最为基本的特征就是吸取传统声乐的艺术精髓,以科学的发声方法表现出最具有民族精神的气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的国度,拥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特别是民歌、戏曲、曲艺中的声乐成分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民族声乐艺术体系的创建,在走向科学化、大众化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深层次传承意义。蒙古族民歌是草原音乐文化的代表,集中而深刻的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独有的性格与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体现出对蒙古民歌风格元素的继承,这对于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蒙古族民歌风格特征
在我国众多的民歌色彩区中,蒙古族民歌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它既包括悠扬婉转、豪迈大气的长调,又有着热烈欢快、俏丽奔放的短调。从民歌音乐要素构成上看,在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造就了蒙古族民歌独特的演唱风格。
(一)音乐风格
从蒙古族民歌体裁的角度看,基本上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形式。长调民歌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旋律连绵不绝,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蒙古族人民所生存的地域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短调民歌一般以固定的律动节奏为主,乐句结构也较为方整,在内容上多表现蒙古族的日常生活,多具有赞歌的性质。从旋律的角度看,蒙古族民歌在旋法上多呈现出驼峰式的线条,一般从调式的主音或者属音开始,在级进上行之后到达旋律的最高音,然后级进下行到主音或属音上,这种旋法的表现特点更能够体现出马背上民族的气质。从节奏的角度看,长调民歌以自由节奏为主,集中的体现出了传统音乐中弹性节奏的特点,短调民歌则更多的表现为固定的节拍和均分性律动,即在规定的节拍下呈现出强弱拍子的周期性规律。从调式音阶的角度看,蒙古族民歌多以宫调式和羽调式的五声音阶为主,较少使用偏音,其中宫调式多从调式属音开始,落音多在宫音上;羽调式民歌多以属音或主音开始,落音为主音,也有极少数落在属音上。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实际上是建立在中国音乐体系基础上的,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风格元素在蒙古族民歌中可以说完美的体现出来,同时这种音乐特点也集中的反映出了蒙古人民既开朗豪放又稳重内敛的性格特点。
(二)演唱风格
从蒙古族民歌演唱风格的特点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声、情、气三者的有机结合。“声”指的是指的是聲腔,包括声音的质量、色彩,蒙古族民歌声音的表现组委突出的特点就是弱而不虚,强而不燥,发声自然;“情”指的是演唱者要把自己的情感融汇于民歌自身所要表达的情绪之中,当演唱者的情感与民歌中的情绪实现统一时,声音就能够在情感的带动之下实现圆润性的表现;“气”指的是气息的有效支撑和流畅贯通,是做到声情并茂的基础,演唱蒙古族民歌时要找准气口,特别是在演唱长调时,要保证好气息的连贯性,切勿出现断句的情况;二是从咬字和吐字的角度看,蒙古族民歌在字音上有蒙语和汉语两种形式。其中蒙语民歌以原生态的语音表现为主,在字音上注重阳性元音、中性元音和阴性元音的区分,而辅音中又存在舌根辅音与小舌辅音的区分,在演唱时,如遇到不同性质元音和辅音的结合要特别注意不同位置的发音,以体现出最为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特点,汉语民歌则注重汉语发音时的字正规律,即讲求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特色,其中要特别注意字头的表现,这是实现字正的基础,其次就是在字腹的表现上要做到口型的保持,一般而言在咬字发音时字腹保持的实践较长,当字头发音后,口型要保持才能形成饱满的字腹。在字尾的表现上则指的是归韵或者收声,蒙古族民歌中的汉字在归韵时要做到自然,根据旋律中对应字的音符而做到及时的归韵收尾。
二、蒙古族民歌风格元素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中注重音乐风格分析
在声乐教学中,音乐风格分析虽然是一个理论探究的过程,但是对于教学和演唱实践却起到关键性的基础作用。从音乐风格分析的角度看,基本上包括体裁和题材两个基点,在体裁上要确定歌曲属于长调还是短调,或者是否具有两者结合的特点。如传统民歌中的《辽阔的草原》、《牧歌》等属于长调,《嘎达梅林》、《黑缎子坎肩》属于短调,在创作民歌中,如《赞歌》、《草原恋》等歌曲则是长调和短调两种体裁的结合,从结构上看,一般在歌曲的开始和结尾采用长调演唱,中间部分则多是短调风格。从题材上看,则需要根据标题和歌词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因为不同的题材在内容和情感的表现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如《嘎达梅林》表现出了对民族英雄的歌颂,歌词不仅正面刻画了英雄形象,而且更是对英雄所经历的事件进行描述,具有史诗性特点;而《娜拉姑娘》则是通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了对蒙古族姑娘的赞美,属于爱情题材的民歌。
(二)传统演唱风格与现代唱法的结合
蒙古族民歌有着自身传统的演唱特点,如长调中特有的模仿马头琴颤音的音色,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有的润腔方式,如在《赞歌》中的第一部分,在sol、re音上的颤音以小三度上下行迂回为主,在演唱时需要依靠现代民族声乐中科学的发声方法以自然圆润的声音表现出这种颤音效果;其次就是在咬字和吐字上,无论是蒙语还是汉语,在保持好本民族语言原生态风格的基础上,以现代唱法中字声的要求进行融合和规范,这样不仅能够使原有的风格特征能够继承下来,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民歌演唱风格的创新与发展。在传统演唱风格与现代唱法的结合上需要高度的处理好民族风格的表现,如果过多的把现代唱法中的技巧运用到民歌中,必然会失去原本的民歌味道,而要实现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传承、规范、创新与发展,仍然离不开现代唱法的融入。
(三)多样化教学形式
民族声乐的教学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而不只是拘泥于室内课堂或者一对一的教学中。蒙古族民歌在形成上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所谓自然因素指的是很多民歌的产生于蒙古族人民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在具体的音乐要素的运用上就能够明显的体现出来,如民歌中旋律的起伏性特征就与内蒙古地区的高原地貌非常的相似,而委婉深情的長调则如同流淌于草原上的河流一样九曲连环;人文因素则更多的体现在民歌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怀、生活习俗,体现出蒙古族人民在创造历史、写就未来时表现出的性格品质。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要使这些特点得以传承,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可以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草原上进行感悟和体验,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民歌的魅力,体会蒙古族民歌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其次就是可以采用研讨、探究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可以针对某一首或者某一类民歌进行探讨和分析,实现教学相长。
(四)传统民歌与创作民歌教学相结合
民族声乐教学既需要以传统为基础,同时还需要从传承和创新的角度进行发展,因此要有效的做到两者的而结合,要注重传统民歌与创作民歌教学的结合。传统民歌指的是由人民大众创造的并世代流传的民歌,这些歌曲能够反映出蒙古族民歌在历史上的风貌,同时也集中体现出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从当今教学看,在传统民歌的选用上较少,很多传统民歌并没有完全的开发出来而应用到教学中,这对于传统民歌风格元素的传承而言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创作民歌指的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通过改编或者提取传统民歌元素进行创作的歌曲,当前创作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的最多,这种现象对于传承风格元素而言起到一定的作用。笔者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当注重传统民歌与创作民歌的结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民歌的魅力,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驾驭现代蒙古族民歌的演唱。
结 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地域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它们之间最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风格的个性化上。蒙古族民歌作为我国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的代表,其风格主要表现音乐风格和演唱风格两个方面。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演唱中要体现出风格特征,必须要做好对歌曲的分析;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则主要是要把握好对风格元素的传承。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和演唱实践中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和理论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达到传承风格元素的目的。这样才能够更加的体现出民族声乐教学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和未来——以民歌《嘎达梅林》的当代创作和改编为例[J].北方音乐,2019,(09).
[2] 张劲.盛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内蒙古实践[J].内蒙古艺术,2018,(09).
[3] 陈晓鹏.蒙古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以长调为例[J].音乐创作,2018,(01).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体育、艺术专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GHYS201818)
作者简介:
曹瑞清(1966-),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大学学历,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