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理特征*
2020-07-13郝俊海吴敏骆新兰陈婉雯梁远锋林展翼
郝俊海, 吴敏, 骆新兰, 陈婉雯, 梁远锋, 林展翼
1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2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2心血管外科, 3病理医学部, 4心血管内科, 5老年医学科(广东广州 510080)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IDCM)是一种原因未明、以心室扩大及收缩功能减退且进行性加重的原发性心肌病。根据WHO诊断标准,诊断IDCM需先行冠状动脉(下简称“冠脉”)血管造影检查排除严重冠脉狭窄(管腔狭窄程度≥50%)[1-2]。研究显示明确诊断IDCM患者中存在血管造影与病理检查不一致的情况[3-5]。Repetto等[6]对55例行心脏移植术的IDCM患者冠脉树进行病理检测,结果显示1/4的患者存在严重冠脉粥样硬化,可能进一步加重心功能障碍。而冠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增龄性改变的慢性炎症疾病,儿童时期即可以出现血管相应的病理改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由于冠脉标本获取困难,冠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研究特别是初期轻微病变的研究较为缓慢。美国心脏协会于1992年将由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 SMCs)、弹性蛋白和蛋白多糖形成的、无脂质或巨噬细胞浸润的肌弹性内膜增厚(musculoelastic intimal thickening)定义为弥漫性内膜增厚(diffuse intimal thickening, DIT)[7]。而SMCs是参与DIT发生、进展的主要细胞,通常表达Ki-67[8]、Bax[9]、TEM1[10]等一系列抗原表征细胞增殖、凋亡、表型转换等特征。然而,IDCM患者合并冠脉DIT病变病理特征及SMCs的性质和行为尚未完全揭示。本研究拟对IDCM患者冠脉DIT病变特点及SMCs在其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丰富对IDCM合并冠脉轻微病变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8月30日在我院行心脏移植术治疗终末期IDCM的患者共18例,术前经过患者(未成年患者经监护人)及家属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后,在患者心脏移植术取下病心后提取冠脉。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史资料、术前心脏彩超等资料。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临床资料见表1。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组织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仔细解剖病心,提取冠脉树,多聚甲醛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并进行连续病理切片。按照流程分别对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sson三色(Masson-trichrome)及VERHOEFF′S VAN-GIESON(EVG)染色。制片完成后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进一步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细胞性质,对固定的冠脉标本再次进行石蜡切片,根据说明书使用抗CD163抗体、抗caldesmon抗体、抗smoothelin抗体、抗Ki-67抗体、抗Bax抗体、抗TEM1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添加生物素标记二抗,继而使用DAB显色,并用苏木精复染。
表118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
项目数据年龄(岁) 42.2±12.2年龄范围(岁)12~55性别[例(%)] 男10(56.0) 女8(44.0)吸烟史[例(%)]2(11.1)嗜酒史[例(%)]0(0.0)心肌病家族史[例(%)]1(5.6)高脂血症[例(%)]2(11.1)糖尿病[例(%)]0(0.0)高血压[例(%)]0(0.0)其他血管疾病[例(%)]1(5.6)左房大小(mm)∗53.8±10.8右房大小(mm)∗58.6±11.5右室直径(mm)∗70.2±14.1左室收缩末期直径(mm)∗68.3±10.1左室舒张末期直径(mm)∗77.4±11.6左室射血分数(%)∗26.6±7.3
注:*为移植前最近一次心脏彩超数据
1.3 病变程度评估 采用内膜厚度(intimal thickness)、内膜-中膜厚度比(intima-media ratio, I/M)来定量评估DIT病变程度。选取HE染色,使用CCD照相系统分别在高倍镜下(20×)拍摄切片,每张切片约拍摄4~6个部位,拍照后测定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并计算I/M。
2 结果
2.1 DIT的病理特征 18例患者的冠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病变,其中6例患者在冠脉树病理切边组织中尚可发现DIT病变,而其余11例患者切片组织中最轻的病变已经为病理性内膜增厚病变,1例患者的组织学改变已完全是粥样硬化斑块。对6例患者的病理染色进行进一步分析,组织学染色显示DIT病变内皮细胞层大体完整,内膜呈局部增厚或局部严重的弥漫性增厚,即同一切片存在不同程度的DIT病变。EVG染色结果显示,部分病变部位内弹力层(internal elastic lamina, IEL)形态规则、结构完整,而另一部分病变部位IEL呈不同程度碎片化。根据IEL形态将DIT病变分为IEL完整组、IEL碎片化组,高倍镜下HE染色显示IEL完整组内皮完整,内膜较薄,中膜结构完整,而IEL碎片化组内皮细胞层粗糙,内膜增厚、细胞数增多,内中膜界限欠清晰,中膜内层平滑肌细胞形态异常。而Masson染色显示IEL碎片化组内膜增厚,内膜胶原含量(蓝色显示)增多。分别测定IEL完整组和IEL碎片组内膜厚度为(70.1±6.5)μmvs(154.0±3.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膜-中膜厚度比为0.49±0.04vs0.9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图1。
注:A:DIT病变HE染色,DIT病变内皮细胞层大体完整,内膜呈局部增厚或局部严重的弥漫性增厚,即同一切片存在不同程度的DIT病变;B:DIT病变EVG染色;C:IEL完整组EVG染色,内弹力层(internal elastic lamina, IEL)形态规则、结构完整;D:IEL碎片化组EVG染色,IEL呈不同程度碎片化;E:IEL完整组HE染色,F:IEL碎片化组HE染色,相比IEL完整组,IEL碎片化组内皮细胞层粗糙,内膜增厚、细胞数增多,内中膜界限欠清晰,中膜内层平滑肌细胞形态异常;I:IEL完整组与碎片化组内膜厚度比较 *P<0.001;J:IEL完整组与碎片化组内膜-中膜厚度比比较 *P<0.001
图1弥漫性内膜增厚(DIT)的病理特征
2.2 SMCs的增殖、凋亡与表型转化 为明确细胞类型和细胞学行为,对6例患者的冠脉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IEL正常组内皮下层可见Caldesmon阳性、smoothelin阴性细胞,内膜可见Bax阴性细胞,同时,Ki-67、TEM1在内膜、中膜均未见阳性表达IEL碎片化组内膜明显增厚,其内可见大量Caldesmon阳性细胞,部分细胞同时呈smoothelin阳性。碎片化组内膜可见TEM1阳性细胞,同时内膜、中膜内层Bax阴性细胞明显增加。而Ki-67在内膜、中膜均未见阳性表达(图2)。
3 讨论
IEL是由弹性纤维形成的多孔致密柔性屏障,在冠脉中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线,其孔隙结构可调节内中膜间大分子物质和细胞的交换[11]。IEL孔隙结构增大可允许低密度脂蛋白等致粥样硬化大分子物质通过,影响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及发展[12-14]。根据EVG染色结果对DIT病变进行分类,IEL完整组内膜厚度、I/M、内膜细胞数量和细胞外胶原含量均较低,提示病变程度较轻。而IEL碎片化组内膜厚度、I/M、内膜细胞数量和细胞外胶原含量明显提高,提示病变程度较严重。IEL完整性是影响内、中膜物质和细胞交换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显示出与DIT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IEL在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SMCs是DIT病变的主要参与细胞,既往对其特性和作用分析较少。Caldesmon等可作为SMCs标志物,而Smoothelin只在分化完全的收缩型SMCs中表达[15],可用于表型鉴定。研究结果显示,IEL完整组内膜细胞主要为分泌型SMCs,而IEL碎片化组内膜细胞明显增多,包含了收缩型与分泌型SMCs。同时,IEL碎片化组出现较多TEM1阳性细胞结果,这提示IEL碎片化组可能发生内膜SMCs表型转化。从染色结果看,IEL碎片化组内膜与中膜内层的SMCs细胞形态及抗原表达接近,提示可能发生了中膜SMCs向内迁移,这一点需要细胞示踪实验证实。进一步分析,分泌型SMCs富含粗面内质网,细胞代谢活跃,具有更高的能量需求[16-17],这可能是SMCs来源泡沫细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展非常缓慢的疾病,DIT是这一过程最早的阶段,因此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很低,无法检测出Ki-67阳性细胞,这一结果与Nakagawa等[18]一致。抗Bax染色提示,IEL碎片化组内膜Bax阴性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增加,提示发生了细胞凋亡减少,这可能是DIT内膜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加及病变进展的原因。
注:A:IEL完整组抗Caldesmon染色;B:IEL碎片化组抗Caldesmon染色;C:IEL完整组抗Smoothelin染色;D:IEL碎片化组抗Smoothelin染色;E:IEL完整组抗Ki-67染色;F:IEL碎片化组抗Ki-67染色;G:IEL完整组抗Bax染色;H:IEL碎片化组抗Bax染色;I:IEL完整组抗TEM1染色;J:IEL碎片化组抗TEM1染色
图2SMCs的增殖、凋亡与表型转化
综上所述,冠脉粥样硬化在终末期IDCM患者中普遍存在。IEL完整性、SMCs表型转化及凋亡降低可能是引起DIT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容易被忽视的合并症,IDCM合并冠脉粥样硬化需更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