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
——民族复兴中的美术教育
2020-07-13杨芸
杨芸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学科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对自身历史的全面认识与反思。对中国美术教育而言,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是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与中华民族的觉醒,汹涌而至的西方新思潮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相结合而产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中华民族蒙难,国势衰微,民族觉醒之际,与此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成长发展史。
一、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蹒跚成长
民族的复兴必然导致艺术的繁荣,艺术的发展又是民族觉醒的先导和标志。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中华民族的觉醒有着蹒跚的成长过程。自鸦片战争后,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改变视西方国家为“夷狄之邦”“化外之夷”的迂腐观,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设译馆、译夷书,培养了解西方的人才。而后爆发的甲午海战,中国一败涂地,救亡图存的“呐喊”震惊朝野。战败于通过“明治维新”崛起的“东方小国”——日本而感到举国震惊。痛定思痛后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有志之士的带领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批判、继承,对西方文化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吸收借鉴。此时,报馆、学会如雨后春笋,大力传播维新思想。梁启超认为这次震动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开端。
为实现“开明智以救国”的愿想,1898年6月作为“戊戌变法”新政之一的京师大学堂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理念。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煕取法日本1872年颁布的《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系统的办学制度,并规定图画课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并主持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在1904年张百煕、张之洞等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把培养国民手工及审美能力的图画课作为12门独立科目之一,其中,《高等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开设具有西画性质的图画课。
与此同时,1902年开始筹建的南京三江师范学堂校监督李瑞清为使美术教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于1906年以日本1886年开设师范教育为蓝本,积极倡导开设师范类美术教育科,并聘请日籍教师以教授图画手工课。又因“路近省费”“东文近于中文”,故清政府大量派遣优秀学子赴日留学,如陈师曾、何香凝、李叔同、高剑父等,他们学成归来,为国人带回了西方绘画艺术技法与理论知识,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巨浪。思想解放的浪潮也体现在兴学救国上,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由蔡元培主持教育部事宜,2月即提出了包括“美感教育”在内的五育并举的思想,并明确提出“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任务。此时对中国美术界产生更大震动的还是1917年7月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展出学生的素描人体写生作品,引起舆论哗然。1918年校长刘海粟展出自己的人体写生作品,对于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和陈旧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刘海粟也由此被称为“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而且,1918年4月15日发生了中国美术教育界的大事记,中国第一所公办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成立了,由留日的郑锦任第一任校长,自此拉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大幕。
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也点燃了国人的希望。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艺术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等也被早期共产党人和进步文艺家介绍到中国,企求以俄罗斯艺术为参照,追求建立无产阶级新文艺统治的新中国。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加快,在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带有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倾向的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不仅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同时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鼓舞和教育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受困于近代动荡的时局,近代学校办学不具有连贯性,加之,中国近代美术教育间接透过日本学习西方,不易学得西方系统完整连贯的教学体系。至此,虽未形成完整的中国近代美术教学体系,但为近现代美术教育的转变、发展积累了经验。
二、建国后螺旋式发展的现代美术教育
(一)全面苏化期
受国际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影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新中国与以俄罗斯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保持友好合作与交流。1950年中俄两国代表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文化交流的“蜜月”期正式拉开序幕。以此为契机,中国美术教育界积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文化策略,以促中国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有所成的青年学子,都工作在国内高校的教学一线,为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后继者,并努力追寻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他们用毕生精力著书立说,积极传播西方艺术理论观念,为国人了解西方美术提供了便利条件,丰富了国人的精神生活。
建国初,俄罗斯注重素描的教学体系在中国艺术院校“深入人心”,甚至当下依旧是美术入学考试中评判绘画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无形中也为中国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注重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契氏”教学体系统领下的中国美术教育界虽创造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但也暴露它的封闭性、局限性、僵化性等问题。
(二)曲折发展期
民族复兴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50年代末在“多快好省”的总路线下,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大跃进”运动。甚至提出“将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脱离实践的打破美术教育发展规律的目标。随着1966年《五·一六通知》的下发,正常的美术教学秩序也被了“轰轰烈烈”的“打、砸、烧”混乱事件所取代。文革十年间,“意识形态的图像化表达”成为美术的重要政治任务。在此政治运动中,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的众多老一辈美术教师,也受到沉痛打压。在招生工作中侧重政治出身的“工农兵学员”,忽视专业化美术人才的基本素养要求。课程设计上侧重政治、劳动、样板戏,轻视艺术人才培养课程要求及破坏教育规律,甚至提出美术创作标准统一化的怪像。学校中帮派主义、无政府主义泛滥。这些都沉重打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给美术教育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快速发展期
自恢复高考后,各美术院校也开始复校招生,引进欧洲美术教学体系,批判苏联教学体系的单一模式,并根据专业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实时调整教学课程。反思苏联教学模式对我国美术教学的影响,要求采取兼容并蓄派遣优秀学子留学欧美,大力充实教学设施等措施。1980年文化部确立“整顿、改革、提高、调整”的八字方针,要求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提供教学必需的设施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美术人才,改变美术教育落后的局面。1981年,文化部、教育部颁布《当前艺术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支持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其在国民教育的位置给予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美术教育飞速发展,国内综合类高校几乎全部开设美术类专业,教学环境和设施也大幅度优化,招生人数连年攀升,而且部分国内高校也紧随时代步伐,设置一系列与现当代艺术相关的艺术课程,并取得斐然的成绩。当然,在取得成绩之时,我们也要有勇气、有担当敢于承认曾经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三、结语
回顾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在过去曲折、坎坷的百年岁月中,中国美术教育经历了百折不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在于文化,文化的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又加快了民族复兴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虽依旧面临一些问题,但随改革的力度不断加深,美术教育在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断推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