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以及审美通感分析
2020-07-13邓宝辉
邓宝辉
河北美术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建筑工程数量迅速增多。但就目前来看,建筑工程项目同质化、建筑工程创新发展困难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建筑与音乐在历史发展中具有深厚渊源,研究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以及审美通感,对于提升建筑建设理论科学性以及建筑工程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与音乐艺术门类概述
为讨论建筑与音乐艺术门类,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工作,需要重点考量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美的艺术
建筑与音乐共同属于美的艺术领域,在西方近代艺术体系中,曾明确说明,建筑、音乐、雕塑、绘画以及诗是五种基本类型,与此同时,在达朗贝尔所制《百科全书》中,曾明确说明在“诗”这一艺术领域中,包含音乐、建筑、雕塑、绘画以及雕版画,这一体系理论在欧洲得到了十分广泛的传播,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美的艺术领域中,建筑与音乐艺术具有密切联系,且具有共同特点。
(二)艺术界分
在艺术界分方面,依照莱辛提出的美的艺术理论知识,可以将艺术划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两种主要类型,音乐属于时间艺术、建筑属于空间艺术,但音乐中包含诸多空间因素,建筑中也具有时空交错审美体验。如随着人们视点的移动,建筑艺术空间层次就可以得到逐渐展开,进而利用多种序列结构形成视觉韵律,让空间中有时间渗透,让建筑产生四维空间特点,建筑空间序列的丰富性对于时间因素发挥充分性具有直接影响;如随着乐音的传播,人们利用人耳就可以对声源空间位置进行辨别,让空间感得以产生,使得音乐作品变得更为立体。
(三)形式美方面
在形式美方面,可以借鉴黑格尔对建筑、音乐关系剖析的理论知识,首先,建筑和音乐作品都属于重要创造表现,建筑形状形成主要来源于精神创造,音乐作品产生主要来源于作曲者精神世界,二者都具有内外高度统一特点;其次,建筑和音乐作品创造中,都需要对形式美原则予以遵循,在建筑塑造过程中,需要遵循重力规律,并保证建筑结构和谐性、对称性,在音乐作品中,需要保证其具有和声规律、比例关系规范特点,二者均具有对称性、整齐性。
二、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以及审美通感
(一)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数学比例突出,同时包含音乐元素,如古罗马建筑专家维特鲁就曾在《建筑十书》中说明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中包含音乐这一科目,就维特鲁观点而言,设置音乐科目的主要作用是可以让建筑专业人才在音乐学习中获得艺术体验与艺术审美感,与此同时,在此时期,“天体音乐”与黄金分割的理念十分流行,在建筑形式中,主要表现为建筑形状重复多。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神的身上蕴含人性,因此,在一些神学建筑中,也融入了人性思维,如赫菲斯托斯神庙等,而在古罗马建筑中,如角斗场、万神庙则多了一丝雄浑凝重之感,但建筑都融入了一定黄金分割理念,且较为亲近自然,这与当时音乐风格十分接近。
2.中世纪时期
考量时代背景,在中世纪中,因为罗马教廷对经济、政治的统治,在此时期,建筑与音乐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为宗教服务。在建筑方面,如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纷纷出现,前者建设的基本雏形为封建主城堡,具有较强的动势与丰富的雕刻元素,后者建设中会留有较大的内部空间,进而让整体气氛更为神秘、阴暗,如巴黎圣母院、意大利比萨主教堂等。在音乐方面,其主要形式为咏唱,音乐风格较为枯燥,旋律较为单一,且重复相对较多,可以让宗教精神中禁欲思想得以传达。建筑与音乐类似的风格共同体现了宗教思想,建筑、音乐、宗教三者形成了密切关联。
3.文艺复兴时期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得更为开放,建筑、音乐风格也变得更为多元。在建筑方面,哥特式建筑风格逐渐被人们抛弃,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建筑风格重新兴起,在古典柱式构图中,人文理念、坚持理念得以体现,与此同时,建筑具有一定艺术个性;在音乐方面,古典音乐形式对该时代音乐起到了较大影响,音乐作品逻辑性受到充分重视,在严格的音乐体系下,也不乏出现一些具有创造精神的延伸,如巴赫音乐作品就是该时期的代表。也就是说,建筑与音乐在此时期都曾追寻古希腊精神,并进行了适度创新,这也让音乐、建筑呈现出新的面貌。
4.浪漫主义时期
因为工业革命到来,理想主义与资产阶级现实主义之间产生巨大矛盾,在此背景下,浪漫主义产生。在浪漫主义时期,建筑与音乐均取得了巨大发展,且个性化特点十分明显。在建筑方面,洛可可风格建筑数量迅速增多,其具有纷繁琐细、华丽精巧特点,与古典主义相比,其具有明显个性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异国情调,如英国议会大厦等;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曲家多会在作品中强调个性特点与主观情感,如李斯特、舒伯特以及肖邦等音乐家均是该时期音乐领域代表人物。
结合上文,在建筑与音乐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且具有互相影响,题材具有较强的趋同性特点,通过分析音乐作品音乐风格,可以对建筑风格进行研究。
(二)建筑与音乐的审美通感
1.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在19世纪欧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说法开始风行于世,谢林·弗、歌德、叔本华等人都曾被认为是该比喻的提出人,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比喻的提出是德国浪漫主义的产物,但就音乐乐曲形式与建筑结构而言,这一比喻不无道理。建筑音乐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首先,建筑中蕴含音乐节奏,建筑本身是一个空间结构,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需要通过运动铺陈形成的空间序列,在空间序列展开中,需要利用连续、重复等手法,让明确、单纯节奏得以体现,让起伏、高低、疏密、浓淡、进退、虚实等规律变化得以形成。而在音乐序曲中,包含渐强、高低、浓淡、起伏、虚实、间隔等规律性节奏变化,可以让律动感得以体现,与建筑具有相似性。以北京故宫为例,如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保和殿、中山殿以及景山就是一种韵律感的表现,纵观十几个院落的序列展开,可以发现其具有前奏、渐强、高潮与收束,主体部分、烘托部分、陪衬部分一应俱全,所有空间序列共同组成了一首“交响乐”。
其次,建筑中蕴含音乐旋律,如哥特式建筑就具有修长立柱、高耸尖塔以及花窗玻璃,观察建筑装饰,可以发现所有建筑装饰可以共同构成空间组合,如音乐音符一般,有节奏的共同谱写成一首建筑乐曲;与此同时,观察建筑雕塑,可以发现每一个雕塑都代表着不同的人物与故事,如音乐乐章一般,各自独立,但又同时具有密切联系,可以共同串联成一首有旋律的音乐交响。
2.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建筑与音乐是不同艺术形式,但同时具有较多共同之处,在聆听音乐时,人们往往可以幻想出相应的场景,进而获得审美同感,研究音乐中蕴藏的建筑元素,可以发现,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建筑。
首先,音乐重复技巧具有建筑特点,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重复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基本手法,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也可以使用重复手法完成设计工作,如重复开洞、色彩、光线、阴影等,进而完成建筑设计工作,如罗马角斗场的规则重复设计,就与古典音乐中的重复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与此同时,在高低起伏的建筑群落中,之所以可以带给人们协调、和谐之感,其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具旋律感。
其次,音乐形式结构具有建筑特点,在音乐作品中,主要形式结构包含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如在交响乐曲中,四个基本乐章就与四幢房屋建筑具有相似性,如北京典型四合院结构形式等,音乐结构关键在于重复、变奏、派生、展开以及对比、再现等手法,变化与统一具有高度结合性,与建筑结构构建方法具有相似性。如在《英雄交响曲》中,其节奏变化、旋律就可以让人感受到建筑宏伟之感,之所以产生此种感受,其主要原因是音乐家贝多芬在创作《英雄交响曲》时,就曾受到巴黎建筑群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舒曼bE大调《第三交响曲》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也曾想表现科隆大教堂的建筑结构、建筑外观,其形式结构上具有明显建筑特点。
三、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以及审美通感实例分析
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以及审美通感在东西方建筑中均有所体现,结合实例,可以让本文分析内容变得更为具体。
(一)圣卡罗教堂
圣卡罗教堂是西方建筑中历史相通性以及审美通感的重要代表。圣卡罗教堂在巴洛克教堂晚期教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为波浪形曲面,内部空间为尺度相对较小的椭圆形构造,但同时装饰有壁窟、凹间,空间较为复杂,在穹顶方面,其具有巧妙分格,具有明确的几何形式。在巴洛克时期,歌剧主要类型为宣叙调连接咏叹调,以《阿里安娜》这一歌剧为例,该歌剧主要取材于神话故事,现阶段,只有女主人公歌唱哀歌留存于世,在此哀歌中,每段结束位置均为小调,在该建筑与音乐联系分析中,可以发现建筑前后入口设计类似于《阿里安娜》曲式编排开始和结束,在教堂中间部分,其变化形式较为规整,与《阿里安娜》中间高潮部分具有相似之处。
(二)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东方建筑中历史相通性以及审美通感的重要代表。其本身就是一首较为宏大的交响乐。在故宫建筑结构中,其主要是沿着中轴线布置而成,在群体空间转换中,可以体现出平衡性、对称性特点,让主次更为分明。结合交响乐曲式特点,可以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在前门到天安门,可以将其视为交响乐第一乐章,其主题是神秘感;其次,从天安门到午门,可以将其视为交响乐第二乐章,其主题是威严性;再次,从午门到坤宁宫,可以将其视为交响乐第三乐章,其主题是辉煌;最后,从坤宁门到景山,可以将其视为第四乐章,其主题是回味性。在北京故宫具体结构内容中,衔接部分与乐章段落衔接具有相似之处,如在第一、第二乐章的衔接中,就采用了较为狭长的比例设计以及放大尺度设计,让整体透视比例具有不简洁特点,如同若干古典不够和谐的音符共同构成的乐曲小节,可以让作者情感得以表现;如在进入午门时,空间比例关系得到一定缓和,与三和弦比例关系类似,在端门,此种关系又再次受到挤压,整体为一放一收类型,如同乐曲高潮要到来时对乐曲氛围的挤压,在利用七和弦挤压整体乐曲氛围后,会转入大三和弦,让情感得以最大化释放,在建筑中,应用此种手法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三大殿区域的宏伟、壮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均有所体现,与此同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与音乐之间具有共同的审美通感,无论是在圣卡罗教堂等西方建筑,还是在北京故宫等东方建筑,历史相通性与审美通感均具有明显体现。因此,在建筑与音乐的创造、研究中,需要努力从深层次角度分析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让创作灵感得以激发,让艺术认知变得更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