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资源开发研究

2020-07-13廉明

河北画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落美丽

廉明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农村的美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河南省作为中国传统村落资源最丰富的农业大省之一,率先从2013年就开始以重点培育建设美丽宜居小镇、中心村及特色村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

乡村,对于有着几千年农业文化的发展历史并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人而言,一直有着山清水秀、诗情画意的心灵家园印象,是寄托美丽乡愁之所,是中华民族美丽精神的栖息地。其中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承载着中国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遗产和生态文化资源,蕴含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生共荣的生态关系。

南阳简称“宛”, 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传统村落资源较为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地级市。在南阳这片拥有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的土地上,分布着4539个自然村落,841万农村户籍人口。在历史长河中,南阳有“南都”“帝乡”之称,并形成了以汉文化、玉文化、中医药文化、商文化、官署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南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有效保护和开发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的传统村落,如何留住乡愁?留住美丽?如何保持原汁原味的古村落生活方式和古村落传统文化?一系列问题亟待展开。

一、南阳“美丽家园”建设中传统村落的现状

传统村落曾经长期作为农耕时代最初的也是最小的社会构成行政单元,是指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聚居久远,拥有丰富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这些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结晶,也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应予以保护。但伴随着农耕社会向现代城镇化的急剧转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表现如下。

(一)传统村落数量逐年减少,日益衰弱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虽然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我国村落的总数量在急剧下降。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6年》统计数据,我国行政村的数量由 1986 年的 847894 个减少为 2016 年的526160 个,年减少率为 1.60%;自然村的数量由 1986 年的 365 万个减少为2016 年的 261.7 万个,年减少率为 1.12%。

同时,一些地区对新农村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的曲解导致传统村落加速消亡,过度商业化开发下传统村落急剧衰弱,一些停车场、水泥路、旅馆的修建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貌及其独有的幽静和美丽,现有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不足,村民改善居住条件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二)传统村落毁坏严重,整体景观不协调

传统村落的毁坏和衰败状况却不容乐观。首先,传统村落的古建筑在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影响的损毁非常严重,这其中一部分是自然垮塌,老化、坍塌情况严重,有些瓦面破损,房屋漏雨严重;还有一部分是人为拆除,修建新房。同时伴随着传统村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传统村落的宗祠、古民居之间,都夹杂着一些新的建筑物。这些新建筑与传统建筑格格不入,风格也牵强附会,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

(三)“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迁移,大量青壮年进入城市务工,出现劳动力外流;一部分村民整体迁移。许多传统村落荒凉空旷,房屋空置较多,仅有一些空巢老人居住,老人们平时深居简出,村落显得冷冷清清,呈现“人去房空”的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近二十年的数据,我国就业人员总体数量在逐年增多,但乡村就业人员逐年降低,截至2016年,对全部四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进行整理,筛选出 672 个村落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人口流出现象的村落高达68.75%。

(四)现有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缺乏国家专项立法,现有政策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均为相关专门法,但保护力度不够。多数出现内容空泛的问题,缺乏相应的违法惩罚措施。相关保护政策规定与传统民居产权间矛盾突出,修缮工作滞后,造成一些古建筑无法得到及时修复与保护,以致损毁。

(五)村落管理缺失,村民的保护意识薄弱

大多传统村落村内没有相关保护制度,村民没有意识到传统村落的价值,一部分居民从老屋搬出去后,对古建筑常年处于荒废的状态,也没及时进行修葺。一些建筑小品、匾额、石雕、木雕、名贵桌椅被盗贼偷走时有发生,甚至一些村民将自己的古屋以低价出租或出售,给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六)村民改善居住条件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改善人居环境的欲望不断增强,大多数古村原住民有“宁住新房,不住老房”的思想。因为老宅的陈旧格局及落后的配套措施有很多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习惯,比如水电、卫生间严重落后,采光、通风条件也不尽人如意。所以,原住居民为了改变落后的居住条件,拆掉原有的传统建筑,代之以充满现代化的楼房,却在客观上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

二、南阳“美丽家园”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规,使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

目前,尽管国内已经有部分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规范性法规,但这些法规条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尽快制定出一部针对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专门法律,并细化法律细则,已刻不容缓。同时,各省根据国家法律条文,结合本省传统村落发展情况,尽快制定各省自己的传统村落保护法,并鼓励传统村落订立村落保护的乡规民约。这样上下联动有法可依,村有村规,使传统村落保护步入常态化。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创新发展进行整体规划

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要纳入美丽乡村整体规划中,既要考虑传统村落的特色,同时也要考虑村落人文与自然生态的原真性、整体性,还要考虑村落的发展,以及后期传统村落适度发展旅游的规划前景,使保护和发展在整体规划下进行,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

(三)抓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环境机遇,改善乡村宜居环境

目前,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手笔之大前所未有。如何活态保护传统村落,其实就是传统村落的振兴,有产业支撑、有文化传承、有传统风貌、有基础配套,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四)利用传统村落各自特色优势,实施分类管理

根据传统村落各自情况,分别进行分类、甄别、评级、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信息,这样把村落历史沿革、建筑风貌、风俗习惯、人口规模、发展轨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现状、自然生态状况等逐一进行造册,加强管理,逐步加入国家传统村落数据库。

(五)加大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村民保护意识

政府及媒体应该积极加大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工作,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社会民众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加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大对传统村落原住居民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

(六)适度开发乡村旅游

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资源,同时结合好国家政策适度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文化产业,适度开发乡村旅游,一定要处理好村落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政府为主导,村集体为协调,村民为主体、社会多方合作的保护与发展模式。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利用乡村整体建设凝聚共识,促进村落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三、结语

遵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护原则,“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确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传统村落的活态归根结底体现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基于不同地区的特点,规划不同的村落活化之路,真正发挥传统村落的功能,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抓住机遇,进而实现乡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村落美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美丽乡村之景观改造实践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新形势下闽北绿色发展实践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