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姆》杂志及其时代的设计话语
2020-07-12徐昊
徐昊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
一、前言
设计杂志是对当下设计实务、设计现象、设计方法、设计问题等最直接的反映平台,也是设计师、设计机构阐发设计观点和思想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对设计持续不断地自由探索、批判、研究的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出版物如意大利的《Stile Industria》,英国的《Design》,美国的《Industrial Design》都已经在设计学界崭露头角,并成为设计人员与设计爱好者获得设计信息、了解设计问题的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在德国,1957年卡塞尔工艺学校校长朱普·恩斯特(Jupp Ernst)、威廉·瓦根费尔德(Wilhelm Wagenfeld)等人共同创办了《form》杂志。 相对于设计机构创办杂志的时代潮流,设计院校的校刊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高等设计院校的校刊为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等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而且校刊在引导舆论、沟通业界等方面的作用更是让校刊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尔姆》杂志由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于1958年创办,属于学院的校刊,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二战前包豪斯学校中《包豪斯》季刊的出版,它包括了包豪斯的课程信息、最新产品的造型等。但从更广义的设计与时代的关系来看,《乌尔姆》杂志显然更完整、更系统、更有时代与教育价值。不过,虽然《乌尔姆》杂志作为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校刊, 它的出版并非与1953年学院的成立同步,而是直到学院成立5年后的1958年10月才有了创刊号。
二、《乌尔姆》杂志的创办与定位
众所周知,乌尔姆设计学院只存在了15年(1953年-1968年),因此《乌尔姆》杂志也和学院一样,没有摆脱短暂而悲剧性的命运。《乌尔姆》杂志从1958年到1968年只出版了10年,总共21期,却只有14个刊号,因为其中有6期是以双号合刊的形式出现的。 《乌尔姆》杂志的办刊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8年10月到1959年7月(第1-5期), 第二个阶段从1962年10月到1968年3月(第6-21期)。《乌尔姆》杂志不仅为乌尔姆设计学院开创了一个国际化交流的平台,而且把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成果、专业发展研究和设计话语的核心问题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它除了有文献纪录的功能外,主要是它具有了一种批判反思和问题意识的功能,同时也是了解乌尔姆设计学院设计思想的最直观的一个窗口。一开始学院的领导层负责对杂志的内容进行把关,然后有了专门的编辑部,但后来担任校长的马尔多纳多在选择文章主题上明显地带有了其个人主观的倾向。
从第六期的导言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出杂志对设计问题的评价标准和对设计哲学的理解:“设计在这个世界上归于哪类角色,源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设计哲学作为其一部分与今天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步调一致。乌尔姆的设计哲学是通过问题来表明的,这些问题回答了它的肯定和否定,但更多的是通过问题,让其具有开放性并持续讨论。” 我们从《乌尔姆》杂志中可以看出一本艺术设计类杂志所涵盖主题的多元性,从第六期开始整个杂志基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院教师重要的设计论文、报告;二是学院师生作品、学术交流、设计批评、设计界新闻等。当然,关于设计教育的文章占据了主要的版面,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的设置、课堂作业的展示、教师及毕业生的作品、教师对课程结果的评价和注解以及对有针对性的设计实务的分析与构思。
三、 《乌尔姆》杂志的设计话语
《乌尔姆》杂志第一期创刊号是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教师介绍的专版,详实地罗列出读者最希望了解的学院重要信息。
马尔多纳多的《工业设计中新的发展和产品设计师的培养》一文成为了第二期的全部内容,这也是他在1958年布鲁塞尔的世博会上所作的报告的全文刊载。第三期则是史道伯(Staub)的一篇关于摄影的文章及作品。第四期也只有弗罗斯豪(Froeshaug)的《视觉方法学》一篇长文,第五期依然是马尔多纳多撰写的《传达与符号学》这样明显具有介绍性与概念性的文章。上述这五期不仅从时间上而且从形式上可以算作第一阶段。从杂志的开本来看,采用了极为少见的正方形,而且相对于其他的杂志尺寸略显宽大。正文排版直接从封面上开始,没有多余的衬页。这种开本形式可能源自二战后德国民主化思潮和去纳粹时代中心化思想的影响,但很显然,方形开本在版式处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前五期符合了杂志原来的季刊的定位,但相对来说信息量过少,每期只有一篇文章。正文采用德、英、法三国文字书写,一方面体现了乌尔姆杂志的国际性的视野和开放性的心态,但另一方面三种文字占据了过多的版面空间,造成了整体版式上的拥挤不堪。
时隔三年出版的第六期是杂志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周期依然定位为季刊,但它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封面不再排印正文;其次,杂志在封面上加注了一个副标题:设计学院校刊;再次,杂志明显加大了内容信息量,规定每期页数不少于32页。一期杂志只有一篇文章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原来采用三国语言的形式现在只剩下德语和英语,法语被取消。让人感到最直观的视觉上的变化是杂志的开本,A4规格已经和主流设计圈里的杂志形式相差无几了。1962年10月出版的第六期作为新一阶段的起点可谓用心良苦,不仅在封面上对杂志给予了清晰的定位,而且马尔多纳多还专门写了开篇词和导言部分,他也阐明了在新的阶段开始,《乌尔姆》杂志力求达到的两个目标:“一方面记录乌尔姆设计学院在教育、研究和发展领域的成果,同时也指明在理论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成果;另一方面对设计哲学、设计方法论和设计教育的开放性的问题作了有价值的探讨”。
《乌尔姆》杂志第七期出版于1963年1月,其中刊登了学院教师汉斯·古格洛特(Hans Gugelot)在伦敦斯莱德艺术学院所作的题为《工业设计的实践》的报告,这也反映出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业界的参与度以及西方主流设计学界对于学院的认可。到了1964年5月第十和第十一期合刊时,出版的间隔越来越长。而在10个月后,第十二和第十三期合刊才出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期首次采用三色丝网印刷。第十二和第十三期合刊中,刊登了马尔多纳多受邀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所作的报告《世界发展中建筑师和产品设计师的教育》一文,文中所体现对于当代设计教育格局的认识也奠定了马氏在设计学术界的地位。1965年12月出版了唯一的第十四、十五和十六期三号合刊,厚度达到了96页。1968年4月最后一期的《乌尔姆》杂志以全黑的封面和封底出现,似乎早已预料到了与现实窘境的决裂。由于此时财政等各方面的原因,乌尔姆设计学院被迫要结束其短暂而辉煌的办学历史,黑色成为了《乌尔姆》杂志此时境遇最恰当的诠释。其中《乌尔姆杂志的结束》等文有如战斗檄文般地宣告与呐喊,其悲壮的情绪掩盖了本期其它的关于设计类文章的色彩。
四、《乌尔姆》杂志的困境与问题
《乌尔姆》杂志是乌尔姆设计人不断在设计领域探索的舞台,也是乌尔姆设计人坚持学术自由的阵地。当然它的问题与它传奇般的色彩同样刺眼。一是,1957年第一任校长比尔由于与学院教育理念的分歧离开了学院。当他辞去了校长一职后,杂志才在1958年有了创刊号,这也意味着对于比尔等原来与包豪斯有关的人没有在杂志中留下自己在学术上的只言片语。从《乌尔姆》杂志的目录不难看出,文章选择在标准上难免带有排斥艺术问题和优良形式等的主观色彩;二是,《乌尔姆》出版周期原来定位的是季刊,但出版时间几乎并不及时,而且从第一到第二阶段之间有三年的时间停刊,这显然是令人遗憾和费解的,第二阶段大多以“双号合刊”的形式出现,从周期上来说显然缺乏时效性;三是,作为学院的官方杂志,其内容过于囿于学院师生的内部圈子,学院之外的观点很难取得相应的地位,甚至最后成为自己专业小圈子里孤芳自赏的读物。反观其他杂志如《form》,其读者反馈栏目及时的让杂志与读者产生互动,并对杂志的受众群始终有一个较清晰的把握。以上的这些问题都使得《乌尔姆》杂志成为了一个既传奇又“极端”的杂志。
五、结语
《乌尔姆》杂志作为乌尔姆设计学院官方出版的杂志,不仅见证了学院设计教育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时德国设计院校中最前卫、最积极的探讨设计话语的阵地之一。校刊一直都被视为学校制造的典型的文化产品,具备独特的文化传播功能。忠实记录学校的设计文化生活,杂志本身就是一部学院发展的历史。《乌尔姆》杂志作为传奇色彩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校刊,由于学院的关闭而昙花一现,其实没有充分地持续展开它的学术价值。它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戛然而止虽令人扼腕叹息,但是它所带来的关于校刊对于设计学院发展史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校刊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问题,以及学院发展改革与校刊发展的“同步”关系等问题依然是值得后续研究的。
注释
①《form》杂志一开始是作为专业宽泛的文化类杂志出现的。1966年杂志第33期产生了一个新的定位,第一次提出这是一本“关于设计的杂志”。
② 1961年,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学生自管会创办了《output》杂志。1961-1964年间共出版了25期。学院也编辑了《Information 63》和《ulm report》等短期的刊物,但影响力并不大。
③双号刊的有:第8/9期,第10/11期,第12/13期,第17/18期,第19/20期;三号刊的有第14/15/16期
④第1期和第2期同时出版。
⑤《ulm》第6期导言部分,第3页。
⑥《ulm》第6期导言部分,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