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分类的原因及其潜在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分析——以上海市“强制垃圾分类”政策为例

2020-07-12朱洁茹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消费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资源

朱洁茹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引言: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从此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上海的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各种声音中既有赞扬,也有质疑。当垃圾分类要在一个拥有着2000多万人的城市落地时,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城市垃圾为什么需要分类?分类了有什么好处?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本文试图要解答的问题。

一、全球及全国垃圾分类概况

垃圾分类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来说都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全球及全国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措施及成果概况如下:

(一)垃圾分类的全球概况

很多发达国家早已在工业的飞速发展中察觉到垃圾废料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并开始将环保事业提上议事日程,而垃圾分类无疑是环保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无论是出于眼界高度还是科技水平,真正将垃圾分类贯彻到国民生活中的,极大多数还是以日本、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日本将垃圾更为细致地分为十类;美国设立专门的垃圾管理公司,定期有专人负责清理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德国为各户投递垃圾说明书,并关闭垃圾填埋场以促进民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而如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全球化浪潮中。

(二)我国的垃圾分类概况

我国作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同样逐渐开始为垃圾问题所困扰。根据国家统计局和OECD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生活垃圾产量以5%左右增长,2018年全国范围内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到2.28亿吨。目前,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我国也已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生产垃圾最多的国家。

面对垃圾日益增长的严峻现状,我国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环卫车产量已从2010年的3.32万辆增长至2018年的10.71万辆,复合增速为15.8%;对无害化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从2009年的356.13吨/天增长至2017年的679889吨/天,处理率达到97.7%。这些数据都代表着我国近年来在垃圾处理上所取得的进步。

但现状依旧不容乐观,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待垃圾的新方法新政策的制定迫在眉睫,于是我国将眼光转向垃圾分类。与上文所提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过去的垃圾分类实施效果确实不尽如人意:由于政府并未实行有效的宣传导致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同时也缺乏一个可行的回收系统来处理垃圾,这些都证明,我国垃圾分类的完善,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垃圾分类的原因分析

既然上文提到全世界已有不少国家及地区将垃圾分类的行动落到实处,就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垃圾分类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发展真的这么重要吗?为什么垃圾分类的呼声在近几年来愈演愈烈?

积极实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垃圾分类后更有助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将部分废弃的垃圾转化为可用的资源;其次,如果垃圾没有分类,势必导致处理的经济成本较高,且造成较大污染,得不偿失。

(一)资源再利用因素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数量大,种类杂,不仅包括了人们平时所说的生活垃圾,也涵盖了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其他种类。城市垃圾的复杂性决定了针对不同的垃圾,势必要使用不同处理方式。

以厨余垃圾为例,当采用好氧堆肥方式时可以利用其制成有机的复合肥与饲料;选择厌氧发酵的方式时,则能够生成沼气与沼渣。沼气不仅可以为发电带来帮助,经过提纯后,还可以输入输气管道作燃气用。而沼渣通过一定的处理后,在不脱水的情况下,可以用作调节剂加入肥料,促进作物的生长。当这些厨余垃圾与灰土等无机成分组成的垃圾混在一起时,它们也就无法发挥出这些“妙用”的力量了。

当垃圾被转化为可用的资源,就构成了“循环经济”。日本从21世纪初期即开始构建国内的循环经济体系,以“环之国”为发展目标,同时也设立了垃圾循环利用率这一衡量指标。垃圾循环利用率,是指循环利用量除以循环利用量与天然资源投入量的和后的比值。日本政府所定立的垃圾循环利用率是2010年达到16%,2020年达到18%。也就是说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垃圾循环利用产生的资源,将会是天然资源投入的大概4.5倍。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资源较为稀缺的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战略设计[1]。

垃圾资源化既可以让这些垃圾得到处理,又可以得到经济发展所必要的资源,可谓“一举两得”。垃圾分类作为垃圾资源化的重要前提,对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这就决定了实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二)不分类导致的处理成本过大因素

从反面思考,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将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城市有发展,就势必会有垃圾的产生。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极大影响。目前,垃圾处理主要有三种手段:填埋、堆肥与焚烧发电。

其中,填埋法虽所需的资金成本低,但它也所需要足够的土地资源——在如今人口逐渐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的时代,填埋的实际总共所要消耗的资源成本远比它所需要的资金成本高得多。除了对土地的占用,填埋垃圾还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对环境造成危害。

堆肥法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代谢分解垃圾中的有机物,在高温下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能够产生有机肥料。生活垃圾中,塑料袋、牙签等杂物的占比通常不超过10%。利用堆肥处理的前提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其剔除。而设想当人们人为自觉地将杂物与有机物分类,处理的成本将会下降,处理的效率也会更高[2]。

于焚烧发电而言,虽然可以将垃圾大规模集中处理、且处理效果也较好,但成本极高,需要花费高额资金建造垃圾焚烧炉、处理费用也十分高昂,同时又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对空气造成污染。但反观垃圾分类后,不仅可以通过一些特殊处理将垃圾转化为额外的资源,还能大大节约处理成本,更加说明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3]。

三、上海市强制垃圾分类潜在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垃圾分类确实有许多益处,而当这样一个行为被写入上海市的政策条例,要求市民强制执行时,随之而来的又会是什么样的影响?从宏观上看,产生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经济与社会。从经济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城市收益。从社会角度而言,垃圾分类的兴起增加了就业岗位,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一)经济影响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分析显示,今年七月以来,上海每日湿垃圾分出量可达到8200吨,是2017年日均分出量的1.3倍。实施垃圾分类之后,湿垃圾的日均清运量比上月增加了15%,可回收物比上月增加10%,干垃圾下降了11.7%。这些数据,都表明垃圾分类政策的执行是非常成功的。而这些单独分类处理的湿垃圾在分拣出塑料袋等杂质后,经过粉碎、蒸煮、提油等一系列步骤,送入厌氧罐中发酵产生沼气——其中每吨湿垃圾能产生约80立方米的沼气,燃烧后可发电150度左右。这些资源能够继续被人们所利用,从而节省了成本,不仅是购买资源的成本,还有原本垃圾分类不当时处理垃圾的成本——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4]。

(二)社会和环境影响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顺利实施,在就业方面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垃圾分类作为一项新出台的政策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政府的支持与这个行业本身蕴含的巨大商机让部分企业家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垃圾处理行业上,对于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原有行业——例如垃圾运输业、分拣业、焚烧炉的运作管理等——来说,工厂数量将会增加,相对的,就业岗位也会随之增加。同时,垃圾分类的强制执行也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上海市实施强制性的垃圾分类政策后,“垃圾分类网约工”职业开始兴起,他们上门将客户打包好的垃圾按要求回收分类。诚然,随着这项政策更加深入的执行,也会有更多新的创意想法产生,使垃圾分类处理这一原本单薄不引人注意的产业区块变得更加多元化[5]。这激发了人们的创业激情,又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解决当下由于岗位资源有限而越发紧张的就业竞争问题。对于许多应届毕业生来说,选择一些新行业,也不失为一种挑战。

垃圾分类所造成的最直接影响无疑是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垃圾分类后多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可以尽可能减少填埋处理的垃圾量,减少了对土地以及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如今垃圾分类受到全市人民的热切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避免了湿垃圾因未及时处理而释放有毒气体,而是将其转化为沼气发电,做到“变废为宝”,把本来有害的物质转变为可用的资源。这也是环境保护进程上的一大进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先介绍了国内外垃圾分类的历史与现状,接着分析各国实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再简要分析了上海市实行垃圾分类后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及环境影响。研究认为实行垃圾分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资源再利用因素与不分类所导致的处理成本过大因素。从影响层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了确实有许多正面的影响。而从这次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来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等待解决,例如预备期短,政策出台突然,大多群众还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储备,导致政策的推行增添难度,应加强宣传力度;又比如夏季天气炎热,湿垃圾长期放于室外更容易腐烂,对周边的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对群众来说执行起来也不够便利。但总的来说,强制垃圾分类的政策前景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资源回收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