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的探讨
2020-07-12柯冬英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柯冬英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一、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的每一次繁荣和发展,新产业的兴起,都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下的技术创新分不开。①李克强总理说国家经济实力最终靠科技展示“肌肉”。习近平主席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但随着贸易全球化发展,知识产权争端逐渐成为外国企业和我国企业经贸摩擦的新热点。知识产权保护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能力、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的谋划知识产权事业未来发展,国务院《2018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下文简称《计划》)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做了整体部署和前瞻性安排。无论从制度构建还是战略目标的实施,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计划》第六项“加强组织保障和实施”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理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国家知识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国际环境日益复杂,西方与中国在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不断发生交锋,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领域阵地的重要性,如果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不去占领,就会把这一领域的阵地拱手让人,就会危及社会主义的思想大厦。②高校青年学生思想上正处于易变求变的过程,假如没有正确的价值引领,西方思想观念将会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以及意识形态的安全。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时代学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③因此,知识产权法作为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应当重视专业知识与德育知识同向同行,既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硬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针对国际国内争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性运用水平,提高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能力;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核心,引导学生在对国家历史、国情、国际形势有着充分和深刻的认识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 挖掘思政元素,寻找融入路径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所有的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有人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习主席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因此作为知识产权法的专业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能动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德育目标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载体,增强思政课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润物无声”地传达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⑤,以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一)思政元素于教学内容的融入路径
1.制度背景环节融入“四个自信”
任何制度的发展都有其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以及发展意义,其本身就是重要课程思政内容。在介绍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向学生重点传递知识产权法从无到有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对国家的重大意义。中国以短短30年时间走过了其它国家两三百年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历程,这个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阿帕德鲍格胥说:“在知识产权史上,中国完成所有这一切的速度是独一无二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从“制造型”大国向“智造型”大国转化的最有利保障。2008年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纲要》实施十年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增长迅速,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全人类价值的成功创造。⑥当代大学生要坚定“四个自信”,在自信中体现担当,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
2.权利保护环节融入“诚实守信”
欧阳修说:“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⑦诚实守信是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良性发展。《纲要》里明确提出:全社会弘扬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⑧《计划》里进一步提出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⑨
在知识产权法课程中可以从三个角度探讨诚实守信原则。从著作权法角度来看,诚实守信要求文艺创作追求独创性,这是著作权法的核心内容。“独创性”强调作品应来源于作者,而不是对其他作品的抄袭或者复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第七条规定:“学位申请人员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⑩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⑪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这两个文件,在著作权法课程“作品”一节中,可以把学术诚信作为重点环节来讲解。授课过程中结合社会热点和具体事例,比如以“翟天临事件”让学生准确把握“独创性”的要义,明确什么是剽窃行为,引导学生对论文诚信的探讨,进而传递“科研伦理”的规则,帮助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号召大学生坚守诚信学习品德,遵守科研规范,杜绝学术欺诈、加强科研伦理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风气。
从专利法角度来看,诚实守信要求技术发明具备新颖性,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不属于现有技术;从商标法角度来看,诚实守信要求商品标识追求显著性,不与他人商标发生混淆。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新冠疫情期间,医疗用品专利和商标引发的争议进行探讨,引导大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
3.权利运用环节融入“尊重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 知识产权渗透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各个领域。在知识产权领域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间通常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条约,然后对内国的法律制度作出相应调整以形成相对统一的国际协调机制。中国加入有“经济联合国”之称世界贸易组织十多年,始终秉着平等、互惠的原则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承担我们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如我国制定的《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第九条规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按照总理事会决议确定的机制通报世界贸易组织TRIPS理事会,希望进口治疗某种传染病的药品的,或者非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最不发达国家通过外交渠道通知我国政府,希望从我国进口治疗某种传染病的药品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强制许可,允许被许可人利用总理事会决议确定的制度制造该种药品并将其出口到上述成员或者国家。⑫这是为公共健康目的制定一项制度—专利权法定许可,目的是为了解决缺乏制药能力或者能力不足的其他成员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时,制造有关药品并将其出口到这些成员,帮助有关国家、地区解决其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本次新冠疫情就是我们面临的最直观的公共健康危机。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国政府纷纷向中国送来声援,提供物资、专业的意见以及其他支持。作为疫情的最大受害者,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坚持大国担当,采取了坚决、果断、公开、透明的措施,跟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通力合作,共同分享成功防治经验。通过这些真实的事例让大学生明白,在人类面临共同挑战时,各个国家只有守望相助,尊重合作,才能攻克难关。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尊重意识,大局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做好新形势下“聚民心”的重要使命任务。
4.交流发展环节融入“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⑬文化特别是优秀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创造的活的灵魂。由于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中国很多老字号品牌被抢注的情况愈演愈烈,每年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使我国的民族品牌走出国门的路子变得非常波折。中华老字号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良好信誉的品牌不仅仅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对振兴中华民族企业,提高民族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建立创新型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许多国民对民族品牌淡漠,甚至出现了“崇拜洋品牌、轻视民族品牌”的现象。⑭在学生中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因此,课程中结合我国实施的民族品牌战略计划,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华为、中兴、 创维、海尔等优秀品牌走向国际的典型案例,增强知识产权的文化自信,唤起国民对民族品牌的支持,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为民族品牌赋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要有国家意识,国际视野,运用专业知识加强民族品牌的国际保护,维护商标权益,参与国际竞争,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思政元素于教学方法上的融入路径
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寻找智能教育的新思路。信息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带来就是新的机遇。基于互联网传递信息及时、准确、直观等特点,通过互联网平台推荐和播放介绍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优秀影片,比如《厉害了,我的国》,《大国重器》《学习强国》等各种视频资料,设计一些热点问题,运用讲授、讨论、辩论、观摩、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现场引导、点评等模式,帮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认识所处的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立场、健全的理性,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形成自己的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互动中提升传统思政的亲和力,让思政教育焕发出新活力。
(三)思政元素于教学管理上的融入路径
良好的课堂纪律也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内容。著名的加拿大华裔心理学教授江绍伦曾经说过:教师必须把纪律作为他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给学生,可以肯定其重要性,不低于所规定的课程的学科内容。⑮在知识产权法课堂上为了更有效的规范学生的学风学纪,引入了课堂派、钉钉等各种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智能管理。通过平台各种功能如微信扫码签到、直播、互动,测试,充分满足学生喜欢互动的需求,吸引学生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课堂。通过平台对学生课上课下考核,利用大数据分析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及时反馈解答,操作简易、双向沟通便捷,有效的突破了时空界限,并且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有获得感。虽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但只要善于利用它积极的一面,它就能成为课程思政课堂的得力助手,改变当今课堂上大学生被手机完全掌控的局面,反而能促使学生能动的使用手机,更好的投入专业与思政并行的课程中来,为做好思政教育提供保障。
结语:意识形态的引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习主席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作为知识经济保护神的知识产权法应当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使优秀的品德“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育才育德的统一。
注释:
①黄锦明.应对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挑战我国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J]商业研究,2003,(10) :141-143.
②焦连志.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高校育人课程体系的必要性[J] 昌吉学院学报,2017 ,(6) :1-5.
③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网[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④光明日报评论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N].光明日报,2019-03-19(01).
⑤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典型经验摘登[N].中国教育报,2017-05-11.
⑥李勇华/洪千里. “四个自信”的历史渊源、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J].观察与思考, 2017(9): 40-46.
⑥桂琳.论欧阳修新型人格结构的生成.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7(2):34-38.
⑦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全文)[DB/OL].http://www.sipo.gov.cn/ztzl/gjzscqzlgybbssszn/szngyjs/1124905.htm.
⑧国家知识产权局.2018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11/09/content_5338779.htm.
⑨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DB/OL].
⑩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 5911/moe_621/201211/t20121113_170437.html.
⑪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⑫国家知识产权局.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局令第37号) [DB/OL].
⑬http://www.sipo.gov.cn/zcfg/zcfgflfg/flfgzl/zlbmgz/1020088.htm.
⑭蒋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美学问题研究[D]. 西南大学 2012 -5-23.
⑮于维军.“中国制造”盛名背后的隐忧—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亟须打造“中国品牌”[J]《中国检验检疫》 2007(05 ):50-52.
⑯陈荣华.化解课堂“不守纪律”学生的技巧[J].运动,2014年(04):111-113.
⑰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