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不同层次的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研究

2014-09-01林红珍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5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层次三位一体

摘要:立足理工科专业背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优化知识产权法教学内容,根据法理、法律制度和典型案例“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知识产权法与理工科专业课深度融合教学的理念设计菜单式教学模块,采取学生基于专业背景自主选择模块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知识产权法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层次;知识产权法;“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92-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决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大事[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离不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越来越重要[2]。如何立足于理工科高校,借助其独特的理工科专业背景,区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培养要求要求,加强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时代的紧迫性。

二、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目标

1.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法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不同层次的理工科知识产权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二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产权法的法律知识;三是结合专业背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教师在制定具体目标时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群体的专业背景、学习基础、层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目标定得恰到好处、难易适度。理工科高校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法教学的多层次、多元化培养目标,对专科、本科主要突出其应用型的教学目标,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主要是创新性导向,对专业型的硕士采取应用为主或应用创新并重的目标导向,协调平衡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知识产权法教学只有始终由教学目标引导才能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方面,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目标的情况。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下,理工科高校应基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硕士)、普及型需求与知识产权法知识与理工专业知识深度融合需求,合理确定理工科高校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法教学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专科学生,因为其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普及型,当然,也应灵活根据专业背景和学生的需求开设与专业融合的模块,供其选择。对本科学生,则应根据其专业背景及自身的职业规划定位,分为知识产权法普及型教学目标和知识产权法与理工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型教学目;对研究生,则主要是知识产权法知识与理工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型教学目标。

三、知识产权法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1.加强知识产权法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首先应对理工科高校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法教育需求、现状、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实然和应然进行分析。在多层次、多元化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实现由基本层次的本科知识产权法教学向高层次的硕士、博士复合交叉课程教学转变,重视理工科专业知识与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制度的交叉与融合,整合和优化知识产权法法学教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基本素养。在内容上体现新颖性,及时将知识产权法前沿动态成果引入教学,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以研究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促进相关研究,教研相长,形成良性循环。其次,立足理工专业背景,推进知识产权法课程建设,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实施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的重大问题。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应立足不同的理工科高校的专业特点,在内容设计方面彰显其适切性和发挥交叉的优势。应当通过讲授专利文献等知识产权法利用知识,使理工类大学生能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信息,了解本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避免重复研究[3]。

2.根据专业特色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块。理工院校在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文科法律院校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其理工科专业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利渠道。问题的关键是要将理工科院校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工院校知识产权法课程的建设,不能照抄照搬文科类政法院校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而应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办出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来。这样既可发挥自己的优势,更有利于形成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使整个高等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契合的结构和布局。在美国知识产权教学团队中,其师资来源一般由以下3个方向组成:法律博士、商业管理博士、科技学科博士,三者都有着共同的交集之处,客观上可以实现跨学科整合,从而有效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复杂性需求[4]。还应重视教学内容模块的动态更新,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以及与其层次、专业的匹配性。

四、提高知识产权法教学效果的策略

1.“理”“律”“例”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本科层次立足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过程不仅强调思维的开创性,也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因此比较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面向理工类大学生开展的知识产权法教育以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其培养目标,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意识,立足其专业背景,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制度,促进科技创新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创新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教学中实现“理论讲授”、“制度分析”“案例讨论”的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三个环节对于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的重点不是灌输式的要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侧重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基本理论—法律制度—典型案例”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形成一个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到法律实践的过程,从而提高运用知识产权法的能力。

在知识产权法的硕士和博士层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授课、学生分组讨论与发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切实做到以法律制度评析典型案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组织教学。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法理、制度与案例为一体,最终达到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法律素养的提升。

2.加强师生有效互动、构建和谐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认真精选近期发生的典型知识产权法案例,组织案例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通过典型知识产权法案例,创设教学情境,要求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在教学展开之前,向学生提出知识产权法案例涉及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5]。有效的师生互动,一般包括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一般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6]。

3.重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除了重视课堂教学外,还应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现实,到企业、高校实验研究机构等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中去学习、体悟和锻炼。理工科高校实验室一般承担了国家一些科技创新方面的课题,有条件的时候可以让硕士、博士层次的学生到这些实验室去参观实习,学校还可组织本科学生到科技创新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去参观与实践。总之,到科技创新的第一线现场去感受、领悟科技创新的意识及其中所涉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科技创新与法律知识融合的研究论文或申报相关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性。此外,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理工科高校学生,采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组织知识产权法专题辩论、开办知识产权法法律诊所、模拟审判知识产权法案件、建立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中心等多种形式,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举办知识产权法系列讲座。还可根据情况和需要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到专利和商标代理公司深入实习[7]。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摇建设创新型国家[N].人民日报,2008-06-11.

[2]陈美章.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法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知识产权法,2006,(1).

[3]李伟,孙晓红.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知识产权法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4]曾培芳,叶美霞,刘红祥.中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

[5]贾瑞凤,李桂岩.案例教学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10,(11).

[6]任燕.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析[J].管理工程师,2010,(5).

[7]张晓东,傅利英.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课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0,(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内容与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2B095);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科技大赛指导模式研究》(编号:2012X29)。

作者简介:林红珍(1973-),女,湖北黄冈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企业公司法。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法层次三位一体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