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都市近郊生态移民社区精细化治理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万兴乡为个案

2020-07-12郭燕四川旅游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移民社区培训

郭燕 四川旅游学院

一、研究背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1]龙泉驿区万兴乡作为大都市近郊生态移民的典型代表,在乡政府主导和运转下建成了生态移民异地安置集中居住区。万兴乡移民安置区由龙泉区政府统筹安排建在相邻的西河镇,共有4个安置小区,分别来自7个村,全乡共安置3814户,12505人。万兴乡自2017年启动整乡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以来,截止目前已完成村民房屋分配及安居阶段,小区入住率达70%。2018年5月成立万兴乡社管中心,负责联系协调各村委会、物管公司、房屋开发商公司相关工作。移民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虽已发生改变,但移民的生活习惯、规则意识、群体意识仍然停留在农村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治理主体面临的挑战是:人地变化后移民的恐慌与冲突,如何引导移民更快更好更健康地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融入环境?治理主体面临的是一项重大改革,所形成的社会问题相当严峻,改革压力大。目前政府顶层设计要求高,大理论和实施过程中的细节还衔接不够好,运转不够高效。安置区的治理情况相比传统城市社区也有较大差距,社区治理工作严峻。

二、大都市近郊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现状

(一)日常生活困境

移民前主要以土地生产支撑家庭生活开支,日常的蔬菜水果、家庭用水、柴火基本自给自足。但是移民搬迁后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从市场购买,家用水、天然气、停车费等家庭生活开支相对增加,除了政府的补贴外,刚从农村以土地生产生活为主还未适应城镇新生活模式的移民,受教育程度、技术、思想观念的束缚,新生活新环境下不知如何安排是好,就业欲望低,一方面开支增加,另一方面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这无形之中增加了移民的生活压力。另外,移民子女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压力。安置过渡区部分移民下乡租房住,根据龙泉教育局统筹安排,子女教育按照居住地区域范围划分就近入学相应的学校。大量移民处于安置过度期,移民子女较多,导致划分区域内的学校学位相当紧张。位于安置区附近的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西江河学校)正在建设完善中,2019年9月招收小学一年级七个班,初中一年级八个班,共计610名新生。[2]但学位仍然紧张,移民学生入学问题依然很严峻。

(二)就业转型困境

移民前,居民主要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包括蔬菜水果等。目前移民离乡进驻城镇,生存问题、就业问题是首要任务。万兴乡移民面临就业难的群体主要集中在50岁及以上,对于50岁以下的人群随着改革开放外出务工多多少少有城市生活经历,能立足城镇生活。安置小区居民的经济来源包括政府补贴,就业工资,存款,女性50岁以上、男性60岁以上社保收入。目前就业人员主要以劳动转移为主,大多是劳动输出,外出务工。龙泉政府基于龙泉汽车城和美好生活的愿望,对留在当地的就业人员,采取就业培训、就业招聘会等方式帮助解决当地移民的就业。2018年度万兴乡政府针对就业难移民群体开展了8个不同类别的培训班,分别有西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叉车、茶艺师、食品安全师、家政服务、电工、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培训周期为15天,培训费由政府买单,培训人数559人,培训结束后的职业资格(如茶艺师资格证书)认定费由受训人自愿自费申请,由于移民的教育水平、思想意识淡薄,几乎没人申请职业资质认定。培训结束后政府提供平台安排就业招聘会,大型招聘会每年两次,时间在春节前后,旨在为更多有需求有意愿的就业移民、外出务工返乡移民提供就业平台与渠道。小型招聘会根据需要安排,一般安排在各类培训结束后或者按月、季度不定期安排。通过就业培训和招聘会,移民就业去向大多为家政公司、汽车制造公司、汽车零件加工公司、绿化公司、餐饮公司工作。由于移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限、自身就业欲望低、没有一技之长等因素,导致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工作流动性大、季节性务工、阶段性务工现象突出,收入来源不稳定常态化。

(三)新环境适应困境

由于移民前在农村长期生活,居民的生活习惯还停留在农村时候不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未及时适应城市生活习惯的变化,缺乏环境卫生意识,移民前一直以家庭为单位的他们来到城市,群体意识也十分薄弱。生态移民安置小区三类突出乱象问题严重。

1.公共安全。高空抛物;破坏公共设施设备,电瓶车、摩托车违规占用公共空间或消防通道,私拉乱接电源线进行充电;小区门禁系统未实时启动,闲杂人员随意进出;小区内违规饲养犬只、宠物、家禽家畜,尤其违规饲养烈性犬只、放养犬只、无证养犬等突出问题。

2.环境卫生。随地吐痰,随地丢弃垃圾废弃物;随地大小便;小区楼道内、地下室墙面乱涂、乱画、乱挂、乱贴;居民活动区内乱倾倒、堆放建筑垃圾;文明劝导标识缺失,垃圾桶数量过少,布点不合理;垃圾清扫、清运不及时。

3.绿化管护。管护缺失,导致小区绿化草木病虫害情况严重,部分草木枯死;居民随意践踏绿地,攀折花木,利用树木晾晒衣物;小区绿化缺失、绿化毁损、枯死未及时更新补栽。

(四)治理主体单一

万兴乡移民安置区社会治理压力主要由政府承担,在访谈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安置区内部目前没有正式注册的社会团体参与社区治理,有的只是移民自发组织的兴趣爱好团,如广场舞团队、太极团队、乒乓球团队等。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程度还处于低端发展期,缺乏内生式志愿服务型、公益性团队,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意识匮乏。治理结构单一。

三、大都市近郊生态移民社区精细化治理对策建议

(一)重构新生活圈

由原来的家庭为单位院落式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小区集群化生活模式,移民群体应从思想意识上融入新生活圈,安置小区的移民都是邻居,打造沟通交流平台,拉近移民心与心的距离,营造大家庭氛围,提升移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在政府的支持下根据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寻求新的生活模式,在政府提供的就业信息渠道上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的困境从根源上就是收入的问题,一旦收入上升,家庭压力也便随之减小。移民子女教育问题,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西江河学校)完全建成后,设计规模初中18个班,小学36个班,可容纳中小学生2500余名,能有效缓解学位紧张,入学问题。[3]

(二)完善就业体系

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调查,全面深入了解移民家庭收入情况、家庭成员就业情况,对具备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失业移民进行登记,方便提供就业服务。对于部分自身就业欲望淡薄的失业人员进行宣传动员,及时更新最新就业政策,发放就业宣传手册,就业时报等资料,在社区信息公告栏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投放就业信息,实现就业信息透明化,转变移民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其次,建立完善社区就业管理机构,针对不同劳动需求的失业人员推荐适应其未来发展的职业岗位。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延长培训周期,扩大培训人数,提高培训质量,15天的短期培训仅适合职业技能低的工种,要想提高就业质量,在培训环节还应将工作做细做扎实。完善培训资源配置,开展更具特色化和实用性的培训项目,以满足移民就业需求。同时,解决移民就业离不开政府财政公共政策的支持。政府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最后,建立多角度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案,鼓励移民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对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和税收福利政策,启动政府就业帮扶计划,实现万兴乡生态移民充分就业。另一方面,2011年万兴乡发动1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筹资500万元,组建了中国第一家注册专营安全农业产品的专业公司--成都好秾人安全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在黄土镇洪福村、西江村流转土地3000余亩,与成都“一生三民”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打造了以服务生态移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繁荣的生态移民就业创业基地,创新探索了以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带领移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为万兴乡移民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政府领导

小区党组织应发挥统筹协调职能,推动村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和居民多方联动,注重发挥居民和自治主体作用,协同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摸排问题,以小区、楼栋为单元,联合物管公司、社会组织、综治人员、楼栋长、网格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开展全面排查,建立台账,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对标解决实际问题。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工作保障。万兴乡社管中心应每周组织相关科室对各小区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设立专项资金,对好的经验做法给予奖励并及时宣传推广,对行动迟缓、整治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增派工作人员,及时更新补栽社区绿化,填补文明劝导标志,及时清运垃圾,增加垃圾桶布点,推行垃圾分类。组织开展小区道德讲堂,微书吧,我与文明同行,文体活动,群众故事会,身边人讲身边事,劳动模范分享会等活动,丰富小区文化氛围,聚齐民心,鼓励移民参与文化建设工作,有效引导移民融合新环境,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文明意识,提升综合修养,共同打造新环境,共建文明社区。

(四)创新治理结构

构建以万兴乡政府主导、社会团体协助、移民参与的创新型治理结构。政府应完善治理机制创建,做好顶层设计,监督指导治理过程中的细节。实施三社联动政策,依托社区平台,培育社会团体,吸纳社工人才参与社区治理。根据社区发展需要,精准定位不同人群爱好,积极培育一批社会团体参与社区治理。社管中心引导移民自发成立健身协会、中老年继续教育协会、新市民志愿者协会、纠纷调解协会、环境保护协会。通过协会开展文体健身、互联网+应用学习班、志愿服务、纠纷化解、环境维护、新市民大舞台等主题活动,为移民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平台,深化移民新环境下的群体意识,规则意识,促进移民养成养好的生活习惯。推行加强智慧小区的建设,增强与移民的互动,实现线上线下共同治理。移民群体应依托社区平台、协会平台提升自我素养,增强团体意识、规则意识,不断养成良好的群居生活习惯,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提高社区治理效率。为创建和谐、文明、温暖、美丽的生活社区而努力,为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而奋斗。

猜你喜欢

移民社区培训
社区大作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