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代机织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0-07-12江苏江阴杭彩云
□ 江苏江阴 杭彩云
《现代机织技术》课程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现代机织技术课程在学生学完纺织材料性能、纺织品性能检测技术、纺织应用化学等课程后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有关现代机织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制定机织生产工艺的原则与方法,了解机织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现代机织技术能力的目的,并能顺利通过国家职业资格社会化考核,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现代织造生产工艺设计与织造设备的维护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代机织技术》主要围绕织物的形成,介绍原理、设备、工艺参数、质量控制等,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原理性知识点理解难度较大;对于女生来说,对设备运行很难理解也不感兴趣。同时,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学生无法单独进行实验操作。此外,传统的教学过程存在以讲授为主、教学资源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结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积极探索现代机织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内容
《现代机织技术》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多,理论知识深奥,理解难度大,课时又少,所以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差,期末考试不及格现象常有发生。为了解决《现代机织技术》课程上课难效果差的问题,依照纺织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以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带动纺织专业知识的衔接与渗透,将传统的机织设备和机织工艺等课程内容及其他各科的基本技能整合在一起,进行整体优化整合。根据梭织面料的形成过程,将课程分为两个专业模块:准备篇和织造篇。准备篇包括络筒、整理、浆纱和穿经等工序;织造篇包括开口、引纬、打纬、卷取和送经。每个项目由企业实际问题为任务驱动,进行设备工作原理、工艺设计与分析、综合技能等知识讲解,现代织造设备工作原理包括:络筒机、整经机、浆纱机、织机;工艺设计与分析包括:络筒工艺设计、分批整经工艺设计、分条整经工艺设计、上浆工艺设计、织造上机工艺设计、机织生产质量控制等。
二、改革教学方法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现代机织技术》课程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辅,对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来说,显然效果很差。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二十条要求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现代机织技术》设计为两个模块十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再分为几个子项目。如在准备篇浆纱这个项目下,再分调浆、上浆、浆纱质量检测等三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是由企业实际的案例引入,通过浆料结构与性能,浆料配方确定的原理等理论学习,再结合实验调浆和上浆实验,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改革,学生不仅掌握浆纱理论,也学会了浆纱工艺分析和浆纱设备的工作原理。
三、丰富教学手段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现代机织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在学校泛亚平台上创建了在线课程,为了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或者讨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课件、视频、动画、拓展阅读资料、书籍、测试题库等。比如在喷气引纬项目中,包括了本节教案,课件PPT,喷气织机运行过程的视频,喷气动画,喷气引纬工艺参数制定的微课等。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梭织面料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备原理、机械传动等苦涩难懂的内容时,使用动画、视频、微课、图片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多方位的展示,将织造设备内部结构和运转过程在课堂上呈现,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设备内部结构和运转原理,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四、创新考核方法
由于《现代机织技术》课程涉及到的设备原理多,理论与实践结合度高。为了合理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检查教学的效果,课程的考核方式由期末理论考试单一的评价,调整为平时、实验、期中和期末四部分组成,分配的比例为3:2:2:3。通过考核方式创新后,由单一的理论考核转变为以能力考核为主,并注重平时的考核和实验实训的考核,通过期末考试阶段性的测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某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采取补救措施。
同时在考试内上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如期末试卷中基本概念占20%,基本加工原理占30%,基本的工艺计算占10%,其他40%为主要机构作用、特点和质量控制和综合讨论。试题难易程度配比中难题只占10%,容易占40%,适中50%。
通过对《现代机织技术》课程内容的整合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运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和听课为辅,做学习的主人。在《现代机织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时注重理实相结合,并通过创新考核方法,建立合理考核评价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