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泽湖渔鼓的舞台化发展探索

2020-07-12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230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渔鼓洪泽湖民俗文化

(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223000)

艺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悄然的发生着变化,每一种优秀艺术形式都将经历着历史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时代的变迁都推动着更多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向着舞台化方向前进。洪泽湖渔鼓在2014年期间,由国务院将其列入至第四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洪泽湖渔鼓舞台化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多元化的机会和平台,使其显示出出更加丰富的文化景象。洪泽湖渔鼓是我国民间民俗艺术中的一种,想要全面渗入大新时代肌理当中,就不能把其简单归为“纯艺术”,必须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审核转向间找到相应的结合点,达到人们生活中民俗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有机融合。而舞台化运用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渔鼓的发扬和继承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此项极为重要的社会运动当中,洪泽湖渔鼓民间艺术是如何维持其文化内涵,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中巧妙的顺应舞台化形式发展,以推动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以及为民间民俗文化的继承带来可信赖途径。

一、洪泽湖渔鼓的发展历程

(一)洪泽湖渔鼓前期发展

清朝时期民间的打端鼓达到了鼎盛。不管是渔民家里要续家谱,还是要开铺子或者祭祀都需要设坛推行“打端鼓”活动,过程中进行渔鼓表演的人数达到了数千人。此后,湖区的民间艺人对于打端鼓的舞蹈身姿增添了劳动形象,并从之前单一形式的请神活动,渐渐演变为节日以及家谱会议等等活动里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也结合了民间各类舞蹈元素。此时,将端鼓舞改称为洪泽湖渔鼓,表演场所也增添了陆地及广场表演场地,真正形成了全面的渔鼓舞蹈。从清末至民国阶段,渔鼓舞蹈从内容上以及形式上都发生很多新改变,渐渐变成渔民集合迷信活动与日常娱乐文化活动相融合的项目,此时的渔鼓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迷信活动。先从唱腔上来将,已经不是民间迷信里的念佛与叨神,慢慢融入了曲艺唱腔以及肘鼓曲调,也吸纳了渔民号子等等音律与唱腔,改进了以前喜好无病呻吟的“娘娘腔”,演出的舞蹈也融进日常元素增添了演出形式,出现了左右摇摆以及前后游等等舞蹈身姿,模仿撒网以及摇船等捕鱼动作。

(二)洪泽湖渔鼓舞台化继承载体

洪泽湖渔鼓和我国社会变迁之间有着相互依附的关联,古时候,渔鼓舞的变化和人民的生活与工作生产紧密相连。诞生于过去传统祭祀活动的洪泽湖渔鼓在我国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形成了完整化的舞台表演艺术。传统形式的洪泽湖渔鼓经过舞台化改变由此在发展继承道路上有了喘气的机遇。传统形式的渔鼓舞主要为实用,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其中大部分源于祭祀以及工作生产的需要。传承至今,伴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传统的祭祀形式已不多多见。调查后发现,参加祭祀活动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过去的老艺人也时常表示,现代化过程中缩减祭祀形式极大缩减了洪泽湖渔鼓的发展空间。

现今,洪泽湖渔鼓历经历史化的变革,利用舞台化艺术模式达到了质的飞跃。从1943年期间直至1957年对洪泽湖渔鼓进行整理和挖掘,洪泽湖民间民俗文化研究者张坤组织当地渔民民俗爱好者,在湖区范围对传统形式的渔民渔鼓展开了整体化整理。进行改编之后的渔鼓演出,在传承渔家舞蹈的传统形式风格的时候,为顺应舞台演出而增添大量的舞台艺术表演元素,且正式改名为渔鼓舞,并在1960年期间参与省群众文化演出,被真正抬上了艺术舞台,获得了众多好评。半城文化站联合本地文化艺术骨干走进湖区探索出渔鼓舞,且在此基础之上打造出洪泽湖渔鼓舞蹈,如《洪泽湖上好风光》以及《渔鼓飘香》等等大型化的场地方阵形式渔鼓舞蹈表演。一直坚守民俗舞蹈的特征且融合现代社会审美类型的洪泽湖渔鼓走出田间渔家,走进新时代的舞台。为顺应现代社会大众的审美眼光而转变的渔鼓舞已成为其继承与发扬的关键载体,实现了表演舞台化形式。

二、洪泽湖渔鼓的舞台化

(一)洪泽湖渔鼓舞台化的展现

民间民俗文化的舞台化历经了传统化走向现代化的转变,传统化艺术形式完成舞台化的革新,要经过推陈出新的思想创新。郑也夫教授也曾经表明不破不立是发展传统文化最不好的主张。由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特质使得此逻辑富有极强的空想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显著的文化艺术符号,洪泽湖渔鼓所蕴含的精神思想文化经过时代的变迁却历久弥新。所以洪泽湖渔鼓在进行舞台化进程中做到了守旧立新的发展,不仅继承了民间民俗文化元素,满足了当代审美需要,同时还保留了民间民俗风格元素,也展现了当前人民生活情况,巧妙的结合了历史继承与现代观念。

例如作品《张郎休妻》当中的张郎打丁香当中,丁香抱着鼓盘膝像不倒翁一样在舞台上不停翻滚,张郎围着丁香进行走圈以及转鼓,代表打丁香,彼此间搭配默契,动作流畅优美,带来极强的舞台表演效果,这就是洪泽湖渔鼓当中最经典的一个舞蹈动作。所以在舞台化演变过程中,洪泽湖渔鼓保留了自身独有的舞蹈风格,对传统形式的舞蹈动作、舞蹈队形展开艺术性处理,在舞蹈动作编排与设计中更加符合现代化理念。作品《渔鼓飘香》同样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在传统形式的舞蹈语言中进行作品创新,显现洪泽湖当地人民的劳动情境与幸福日子,传递人民对于丰收的快乐。传统形式的洪泽湖渔鼓舞蹈属于祭祀舞蹈形式中的一种,主要运用的曲调包括嚷神咒以及念佛记,经过舞台化改进之后,加入了渔民号子以及渔民曲调等等。《渔鼓飘香》以富有极强感染力的渔渔民号子作为开场,清澈动听,搭配舞者模仿船家划桨时的身体动作,打造了浓厚的渔民生活气息,经过这样的表现方式,促使人物形象更为清晰鲜明。在舞蹈语言上,则传承了洪泽湖渔舞蹈特征,留下传统形式的舞蹈语言,模仿人民劳动和生活;选用传统舞蹈队形,加上舞台的装饰,丰富舞台场面调配。从民俗性转化为艺术性,融合现代艺术审美的《渔鼓飘香》是浓厚传统风格和现代观念的融合体,为洪泽湖渔鼓的发言道路带来了新方向。

(二)舞台化是继承语境改变之下可运用路径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改造之下,大部分的鼓手转行做起渔业生产工作,到如今湖区过去的老鼓手已经寥寥无几,新时代中年轻渔民已经没有人从事这一活动了,渔鼓舞面临失传的困境,始终强调的代代相袭的民间民俗面临断层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对于传统形式的民俗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是全球现代化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中不能避免的难题。在传统祭祀仪式渐渐缩减、文化风俗渐渐衰退的今天,洪泽湖渔鼓表演正在不断的远离市场。人们所处的当代现代社会环境,积极的把民俗文化艺术作为振兴衰败地区的高效资源和资产,给予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此公认的定义,将其作为行政制度之下的保护对象,处在此环境当中,人们已经不能再把民间民俗文化的继承发展交予“自然力量”。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民间民俗文化就无法继续发展。而舞台化表现则为洪泽湖渔鼓的发展道路带来了全新方向。

社会学家苏皮契奇曾客观的评价其:“新型传媒打造了新型文化,在准确点讲,首要决定了涵盖旧文化的新型之路。”新型的表演环境把洪泽湖渔鼓从其形成与表演的环境之中剥离开来,用创新方式方法,新型审美形式被人们所接纳。洪泽湖渔鼓表演的内容是当地民俗。表演性极强的民俗文化,富有共享特性。作为共享型文化,通过舞台演出能够得到与观众间的情感交流。舞台为我国民间民俗文化带来了良好的和观众沟通的平台,使其在时代变化的新方向上完成重构。其中民间民俗文化传扬的重大核心难题是“传承人”的选择。中国在2011年颁布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法》第四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当中,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与鼓励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发展与传承。”像洪泽湖渔鼓这样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单纯依赖地方上少数人民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其推广到全国各地,那么舞台化将是最好的能够突破地域范围限制,充分发现民俗文化艺术内的感性元素,是引领人们进行艺术审美重要途径,促使人们提升对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重视,引发人们对其的继承、发扬和保护的意识,是良好带动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有效发展的重要方法。在热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得到了当下最好的发展机遇,多种文化艺术交流和展览会等等舞台为我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打造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也引发了人们在当今文化消费主流意识中对于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在拓宽发展道路的同时,提升我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活化传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洪泽湖渔鼓的舞台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其自身的成功实践转化为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继承和发扬带来了新的道路。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现代化观念有机融合,经过现代社会文化改进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不再单一体现着其自身的实用性功能,顺应现代人民审美观念的舞台化艺术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途径。新社会环境中,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继承发扬道路正在悄然改变,逐渐拓宽的接受主体,逐渐增加的讯息传递都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舞台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社会大众认识和学习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机会,使其在坚守的历史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全面展现舞台主导能动性作用,高效运用好舞台此传播平台,有助于带动我国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渔鼓洪泽湖民俗文化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地方保护经验对零陵渔鼓保护和传承的启示
国内渔鼓分布情况探析
洪泽湖绿
洪泽湖渔家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