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新文字运动的发展历程与启示意义

2020-07-12延安大学7160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盲陕甘宁边区边区

(延安大学 71600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字运动。期间,陕甘宁边区通过办新文字识字班,筹建新文字干部学校,成立新文字研究机构,出版新文字报纸、教材和读物等多种举措,推动新文字运动。新文字运动得到了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为陕甘宁边区扫除文盲、普及文化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次新文字运动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扫盲识字,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群众的文化觉醒,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一、新文字运动的缘起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在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启迪下,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的文化素养有了显著提升。但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仍局限于上层社会的先进知识分子,并未波及到广大普通民众。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底层广大普通人民群众大多数还是文盲,他们还不识字或是识字较少。因此,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对当时社会中的普通人来说微乎其微。

普通民众文化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字的繁难,汉字的独特的方块字结构特征将普通民众隔离于汉字之外。因此,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改革汉字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从晚清到民国,改革汉字的浪潮此起彼伏,其中“拉丁化新文字”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浪潮。它的改革方案最初来源于苏联,由一批旅苏的中国共产党人创设。当时苏联革命胜利后,制定了拉丁化字母方案,用于改革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用来扫除少数民族文盲,取得了良好的扫盲效果。受到苏联文字改革的影响,1921年由瞿秋白拟订了第一个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后来吴玉章、林伯渠等中国共产党人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成了中国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方案(也称“北拉”)。该方案在后来使用新文字对旅苏的10万中国工人进行了扫盲,取得了一定不错的扫盲成绩。

吴玉章、瞿秋白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在其文字改革思想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去解读文字改革,把文字改革与阶级解放充分结合,认为难学难识的方块汉字是历朝历代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压迫劳苦阶级的工具之一。“我们的战争,不是争城夺地帝国主义性的战争,而是从帝国主义铁蹄下谋全民族永远独立解放的战争。不是一时性的和局部性的抗战和建国,而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战争,和全民族的战争”。他们看重语言文字的社会属性,把语言改革与阶级斗争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其成为革命组成部分的主张,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在陕甘宁边区大规模地推行新文字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新文字运动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早日顺利,中国共产党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改革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需要通过文字扫盲运动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来积极投入抗日战争来争取抗战的早日胜利。但是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绝大部分是文盲,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需要通过制定一种简单而且通俗易懂的、能够与根据地人民的认知能力相符合的新文字,以此来积极宣传和动员广大农民大众投身抗战革命斗争之中。因此,文字改革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成为了一种现实的需要。由于新文字简单且容易学,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大众能读会写,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为陕甘宁边区文字改革的首选,得到了大力推广。

新文字运动在陕甘宁边区集中开展过两次:第一次是1936年至1938年初,第二次是1940年至1943年春,尤其是在第二次扫盲运动中,新文字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运动进入了高潮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陕甘宁边区新文字运动委员会成立,选举吴玉章为主任委员;根据地各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等都增设了新文字课程;陕甘宁边区新文字运动委员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新文字自修课本》等。同年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在延安中央礼堂召开成立大会,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讲话中宣布:“边区政府已在法律上给予新文字合法地位,凡是写报告、递呈子、记帐、打收条、通信等,用新文字跟用汉字在法津上有同等效力。”这样一来,新文字在延安革命根据地获得了合法化的地位。1940年至1942年,在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由吴玉章等人主持具体工作,新文字运动在边区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大力开办新文字冬学

在开展新文字运动的过程中,边区教育厅首先在延安县试办新文字冬学。1940年全县开办冬学57处,入校学生1446名,毕业学生450名,1941年7月开办的冬学教员训练班培养出冬学教员65名。在这些参加冬学的人中,大多都学会了新文字,而且这些人都可以用新文字来写信、看报。学员经过50天的学习,有45%的学会了使用新文字,与以往汉字较低的扫盲率相比较,这样的扫盲效果对边区新文字运动的推动者来说是好的效果。在初步试办新文字冬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后,在1941年边区所属各县全面开办新文字冬学。

(二)开办新文字干部学校

为了推进和保障新文字运动的发展,必须要有专门从事新文字运动工作的干部。1941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创办了专门培养新文字运动教员的新文字干部学校,由新文字运动积极倡导者、曾参与苏联远东地区新文字扫盲工作的吴玉章来担任校长,第一期学员达100多人,这些学员在经过短时期的新文字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后,都奔赴陕甘宁边区各个县市参加了新文字冬学运动的教学工作。在新文字干部学校第二期工作报告中,学校利用寒假期间组织了一期速成班,办速成班的目的是希望抽调各机关的现任干部来这里进行短期的训练,速成班结束之后使他们回原机关后可以担任新文字教员,从而在当地开展新文字运动。“新干校自成立以来,八个月的工作中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绩。一、它派出了四十个干部到边区各地去担任起今年全边区开展新文字冬学的光荣任务。二、它教育着二班的五六十个学生,初步的提高着他们,其中有一半以上,可以培养为新文字工作的干部。三、在学校工作上已经有了初步经验,奠定了今后发展为正规学校的基础。四、靠着自己的力量,前后打了十几个窑洞,解决了住宿和供给问题。”

(三)出版新文字读物

为了配合新文字扫盲运动的开展,与新文字运动有关的读物也开始出版。《新文字报》是当时新文字协会的会刊,于1940年11月在延安创刊,4开两版,油印,至1943年1月停刊时共出版100多期。《新文字报》的读者对象是初学新文字的农民、冬学学生和机关部队的扫盲班学生。报纸内容除简要的事实新闻外,主要刊登新文字辅导材料、教学方法和冬学工作情况等。随着新文字运动的不断发展,报纸的发行量由开始的七八百份增加到后来的四五千份,该报对新文字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除了《新文字报》的出版,边区政府还编写出版了新文字教材,以适应当时新文字扫盲运动的开展。

三、新文字运动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根据地扫除文盲,普及文化教育

陕甘宁边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条件落后,教育发展也比较落后,文盲占到了当地总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所以大力开展新文字运动,普及文字、扫除文盲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陕甘宁边区通过冬学、夜校、半日学等灵活多样的扫盲方式,推广新文字,扫盲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在这短短一个月时间中得到了不少经验,而且加强了信心。特别使人兴奋的是延安妇联会派来一个十八岁的农村不识字的女子周子桂,她在这一个月学习中,居然能够看书写信了。这就证明新文字容易学会,容易应用,比汉字强百倍,而且证明我三万万六千万文盲中,有不少优秀的女儿。”

因此,新文字运动使陕甘宁边区的一些百姓可以使用新文字写信、做简单的记录,可以阅读当时的新文字刊物《新文字报》,对扫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传播革命思想

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发动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投身到抗战中来。但是在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农民大多数都是文盲,他们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也缺乏较高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所以,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文字运动广泛地宣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政治理念,传播了革命思想,有利于提高根据地群众的思想意识。“中国革命特别困难,其原因除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条件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广大劳苦群众之愚昧无知,使他们不易接近前进阶级和革命政党的主张,如果消减了广大群众的文盲,革命将会一日千里地发展起来。但是消减文盲唯一的武器是新文字,新文字干部培养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因此,新文字运动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使得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为抗战的胜利和国家的解放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文字运动是民国时期文字改革浪潮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更是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理念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典型事例。它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创设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等文字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延安时期的新文字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也将是另一番样子。尽管新文字运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但是这些失败的文字改革经验仍然为新中国文字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参照,避免了新中国文字改革再走弯路。

猜你喜欢

文盲陕甘宁边区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假文盲》的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新文盲时代”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明证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