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学人与艺术家的美术馆梦

2020-07-12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林风眠蔡元培徐悲鸿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210000)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某艺术网站共收录各类展览约5128个展览,其中在美术馆举办的大概有2600个,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五十,这里的美术馆包括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艺术宫、画院、艺术馆等属于美术馆序列的部门。目前,中国有多少美术馆数量尚没有完整的统计。单就上海市而言,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市总共有81家美术馆机构,其中国有美术馆23家、非国有美术馆58家。整体而言,中国已经跃升为一个美术馆大国,无论是就增长速度还是美术馆总量来说,都是如此。而在中国,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美术馆文化,人们也更多愿意将空余时间花在美术馆里。

中国美术馆如今的繁盛局面,可能不是几十年前的民国学人和艺术家所能够想象的。但在当下中国美术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下,回顾那段历史,则既可以让我们正视这份财产的来之不易,又可以让我们在旧有的知识中汲取新的再出发的灵感。

一般学界认为最早提倡在中国设立美术馆的是鲁迅先生。的确,早在1913年,鲁迅便在其《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提倡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美术馆体系。此文中,鲁迅分析美术之用,认为美术可以表现文化,可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救援经济。因此,对于美术应该加以宣扬和利用。而如何宣扬利用美术,则需要传播美术的方法,以使人发现美术的真谛,启发国人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美术馆就是传播美术的最基础设施。鲁迅写道:“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为光复纪念,次更及诸地方。建筑之法,宜广征专家意见,会集图案,择其善者,或即以旧有著名之建筑充之。所列物品,为中国旧时国有之美术品。”1这里他提到从中央到地方一体的美术馆体系,直到今天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于美术馆之建筑本体和美术馆中的收藏品,鲁迅的文章中都有涉及,可见,这是一份具有实际操作性质的向政府传递意见的报告书。该文载于《教育部编纂处日刊》之上,乃是因为当时鲁迅的身份是教育部佥事,是政府工作人员,所以才有这样的建设理想,他所在的教育部部门,刚好是主管此类文化事项的。鲁迅在艺术方面,一直有较高的追求和欣赏能力,这也使得他较多注意于艺术方面的事业。可惜的是,这份意见书并未引起当时政府的重视,盖民国初肇,根基尚未稳固,何谈文化之建设?

当时的教育总长(即今日之教育部长)乃是蔡元培。蔡元培以其“美育代宗教”之论著称于时,并对后世影响颇深。蔡元培所提倡之美育,实际上是个宏大的概念,不仅包括美术、建筑、音乐、文学等等,他写道:“美术馆的设置,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公墓的经营,市乡的布置,个人的谈话与容止,社会自的组织与演进,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2美育这一个很宏大的概念,并不止于艺术本身,而更多和个人的修养有关。虽然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但也要一点一滴去实行,而其中“美术馆的设置”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蔡元培尝就学于德国,在艺术熏陶方面感受颇多,对于外国美术馆事业之发达,必耿耿于心,所以在国内也经常不遗余力地提倡。他曾说及一种美感的“天下为公”的特征,即“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3。他认为,实现人生的价值,除了工作,还要再余暇时光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求知识和情感的调和。他的提倡是美好的,但是在社会建设上要与之同步才能够实行。因此,蔡元培虽然未曾大声疾呼筹建美术馆,但是他的言论和书写中可见,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是少不了美术馆这种建制的。而由他所引发的美育浪潮,则进一步刺激着学术界和艺术圈,反响热烈。

与鲁迅、蔡元培等学人一样,民国时期的艺术家在呼吁建立美术馆方面往往也很是用力,他们的呼声也是最高的。一方面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是留学归来,在外国浸染多年,对于美术馆制度的便利性和重要性有深刻认知,另外一方面是美术馆作为一种现代制度,对于艺术家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可以将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与鲁迅和蔡元培等人的实用立场不同,民国时期的艺术家在呼吁创建美术馆方面,有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艺术发展的考虑,是一种艺术本位。

这其中,以徐悲鸿最为知名。1928年,徐悲鸿在《艺院建设计划书》中写道:“中国固有文艺,非借特殊设施不能再兴,吾之计划,实间接能令中国文艺之复昌。”4如此可见他对于美术馆建设之迫切要求,甚至认为只有建设好完备的美术馆系统,方能实现中国之文艺复兴。在《近代美术院缘起》一文中,徐悲鸿提到:“吾国自革命以还,奠都南京,泱泱大邦,世所瞻视,政府所在,机关林立,独无美术院之设,似今日华夏,不足征焉,诚文明之所羞。于是民众之游息罔知所向,识者憾焉。”在此处,他将美术馆之阙如视为一个泱泱大国、文明古国的一大耻辱,这是政府的失职,也是对民众公共生活的关怀不足。因此,他才大声疾呼设立美术馆,故而才继续写道:“同人不敏,窃视为急要之图而为之创。”5在文中,他呼吁人们为他捐款,或者捐赠收藏品。1934年,徐悲鸿在文章中写道:“俄国人屡次问:贵国有多少美术馆?如此悠远历史文明古国,美术馆之设备定比我们无产国好。”面对这样的提问,徐悲鸿自言感到非常汗颜,也十分痛苦,只得敷衍塞责,而不主动回答。他提到自己在俄国所看到的彼国美术馆之情状如此:“规模之宏大,设备之精美,绝不亚于英、法、意、德诸邦,且觉过之。”而相比较之下,他便愈加觉得中国人民“可怜”,因为民众所需要的美术馆,国家从未措意。他评价道:“惟有岁靡巨款,说办文化事业。白日见鬼,并一个美术馆都没有,在责任繁重,提倡科学,尽力国防的政府,我们自然不能责望他以不急之务,但既名国务,但既名国都,又自称文明大邦的国度,那文明究竟是什么东西?说来可笑!”6这里可见其对于当时国民政府美其名曰重视文化事项而从不真心加以建设的无奈和愤恨。

1935年,在对《朝报》记者谈话中,徐悲鸿就筹备画展、建立美术馆和创办美术协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建立美术馆方面,徐悲鸿提到,中国在文化方面每年号称花费千万元,但是连一个国立美术馆都未能建立起来,而且这件事好像也根本无人在意,对此他表示很是遗憾。去年在国外游历一圈之后,他便很受震撼,所以回国之后向政府建议在首都(南京)建立美术馆一所,没有料到当局者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对此,徐悲鸿也深感无奈,乃谈到:“本人为我国艺术界之前途计,现拟以己之力,向各方奔走,而筹募美术馆之基金(预算约十万元)。”7徐悲鸿虽然有很大的雄心壮志,也有很多机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追求,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名声,但毕竟只是一位艺术家、大学教授和学者,其在政治经济领域所能发挥的效用其实有限,是以他虽然呼吁很急切,却未能及时引起什么效果。

与他类似,艺术家林风眠也有建立美术馆的呼吁和理念。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林曦文先生写道,他在1986年在部分省市美术馆专业工作会议上发言说,中国美术馆事业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认识不够,尤其是有关决策者对于美术馆的社会地位认识不足。8后来他读到了林风眠的《美术馆的功用》一文,他惊讶地发现1930年代的艺术家发表的文章竟然与自己的意见不谋而合,这是历史的巧合,但更彰显了现实的可悲。尤其是想到在该文发表后的几十年,中国当局对于美术馆的认识仍然那么局限,就更加令人沉痛了。但不得不说,林风眠当时所面对的一穷二白的局面,自然不是今天所能够比较的。林风眠的文章发表于1932年,在文中,林风眠开宗明义写道:“中国提倡美育垂十余年,到现在才有寥寥两三个美术馆,鼎革后频年内战国家困于经济自是一因,最大的原因恐怕是大家不留意美术馆有何种功用。”可见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对于这种现象的不满,也可见这种怪现象在当时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他认为“美术馆的功用”是一个大问题,因而只言片语、一时半会是不能够解释清楚的,他随意选择几个浅明的道理来加以说明。首先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从廿四史中认识者远不如从几千百件古代艺术品所感得者为清晰有力。”由此可见,以保存历代美术品为职志的美术馆,对于历史的功用有多大了。

其次,他认为在中国文盲率较高的当时社会现实中,“找一个不受经济限制,不受时间拘束,不必识字亦可以得到知识,直接影响于良善的品性的教育方法,除却美术馆而外还有什么东西呢?”

再则,在中国当时的现实中,中国的收藏家往往对于自己的藏品秘而不宣,所以大众或一般人能够看到的艺术成品很少,而美术馆可以打破这种收藏制度所决定的局面,将美术作品真正展示在公众面前。

在这种人人隐匿的收藏制度之下,号称文明古国的中国,又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自己的文化传统呢?因而美术馆恰好是这样一种展示大国形象的地方。故而,林风眠说美术馆对于“国家的观瞻也是不可轻视的啊”。9

值得注意的是,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知,他也带有一种对政府说话的味道。民国时期这些学者和艺术家,在谈及这件事的时候,无论是公开的建言,还是发表于公众报刊上的文字,都带有与政府对话的特性,盖都希望通过文字引起政府之重视。而其主要原因是,在现代国家建设中,国民政府严重忽略了文化建设的这一个基础环节。

除了上文所提及的诸位学人和艺术家对美术馆建设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还有许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也参与到这种“建言”性质的公众舆论的营造之中。其中有很多人的策略是撰文介绍其在国外所见闻的美术馆之情形,以使得一般民众和政府知道美术馆乃是现代文明城市的必备标志。这种知识普及的工作,其影响也是很大的。

正是在这样的舆论营造的氛围下,国民政府对于美术馆建设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显然,他们也因此而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于是终于决定在新建的“国民大会场”左侧修建一所国家级美术馆,即后来的国立美术陈列馆。101936年8月26日《中央日报》第3张第4版发表了国立美术陈列馆竣工照片,该馆总占地面积为4165平方米,建筑面积1326平方米,可惜的是建成后只在1937年4月举办过一次大型展览,即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此后南京沦陷,该美术馆也不幸夭折。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建成了江苏省美术馆,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民国遗产。

注释:

1.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载教育部编纂处日刊,1913年第2月第1卷第1册。

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载现代学生,第1卷第3期,1930年12月出版。

3.蔡元培,美育与人生,载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 1840-1949新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226-227页。

4.徐悲鸿,艺院建设计划书,中央日报“摩登”副刊1928年2月5日。

5.徐悲鸿,近代美术院缘起,载徐悲鸿著.为人生而艺术 徐悲鸿自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136-137页。

6.徐悲鸿,在全欧宣传中国美术之经过,载美术生活,1934年第8期。

7.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72页。

8.林曦文,百年呼唤声未绝,载美术观察,2000年4月。

9.林风眠,美术馆之功用,载美术丛刊,1932年第2期。

10.江苏美术馆年鉴,1986年,42页.

猜你喜欢

林风眠蔡元培徐悲鸿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林风眠《静物·瓶花》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赵无极救恩师
理解彼此的差异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