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殊 途
——基于浮世绘发展经验探索桃花坞年画发展道路

2020-07-12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665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桃花坞浮世绘年画

(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266500)

一、苏州桃花坞年画与日本浮世绘的渊源

1.浮世绘的诞生

浮世绘,即日本的民俗版画。江户时代社会的相对安定;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商人为代表的平民阶层的崛起;使得平民百姓开始追求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促进了这门大众艺术的盛行。浮世绘的创作者和受众都是平民,为了满足民众的审美要求,浮世绘的题材包罗了日本当时的民俗生活以及各色风景,又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浮世”来自佛教的“浮世间多忧”。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芸芸众生都不过是这尘世间沉浮的过客,后来其意被引申为入世行乐之意。

2.桃花坞年画传入日本对浮世绘产生的影响

江户时代的日本开始了“锁国”政策,只与中国和荷兰进行通商,其间日本从中国大量进口了书籍、佛经和画谱,其中就有当时被称为“苏州版”的桃花坞年画。当时的桃花坞木板年画作品汲取了西洋画的透视表现手法,不仅影响了浮世绘的题材与技法,也向浮世绘传播了这一绘画技法。日本著名的田中日佐夫教授就曾在《王舍城美术馆藏苏州版画观后感》中探讨了苏州版画和浮世绘之间的渊源:“苏州版画对我国浮世绘以及冈山派等写实派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锁国时期由中国传入的版画尤其珍贵。日本画家在多角度的表现上历来混乱,所以像远近透视法必然是从中国版画中学到的。”

二、苏州桃花坞年画与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差异

1.发展背景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平民阶层在思想表达上大多含蓄内敛,讲究以和为贵。而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浸染使得百姓渴望通过对于神仙的尊崇来获得庇护或是永久的幸福,从最初以驱邪护宅为目的的门神到后来的各种神仙年画都得到了体现。桃花坞木版年画在选材上多采用和谐、吉祥的辛福生活以及各种神话传说和神仙画像,现实环境的艰苦使得人们将理想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仙身上,神话传说的题材几乎占据了年画的一半。如《钟馗》《小五子门神》《灶君》《关公》《八仙庆寿》等。在儒家思想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年画的服务对象平民阶层普遍认为膝下子孙成群、人丁兴旺便是一种幸福生活的体现,这种对繁衍子嗣的期望也在年画中得以体现。

日本国土占地面积并不大,这种有限的资源环境使得日本将目光转向了海外,造就了日本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及通融性。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历史的变动,导致了日本民族缺乏安全感,形成了一种“物哀文化”。就算眼前的是繁花似锦、草长莺飞的美景,他们也会常会感叹道眼前美景的转瞬即逝。村上春树在《我们不过是借住者》中写道:“不管是樱、萤或枫,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它的美丽。我们为了目击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远也愿意前往。那里存在的不只是纯粹的美丽,人们亲眼确认它们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鲜艳的色彩在眼前凋零,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时,反而能找到安心感。”人们在浮世绘中热衷于描绘冬季的皑皑雪景,那一片银白绚烂仿佛是四季的终结,虽然美得让人炫目,却终逃不脱消融的宿命。浮世绘中的雪景,传递出日本的“物哀文化”,人的感情也融入在这自然的变换中。

2.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鉴于年画在春节时起的烘托气氛的作用,桃花坞年画的画面效果追求构图饱满对称,人物形象丰满,常以紫红色为主调来表现欢乐气氛,在细节刻画和色彩上都能感受到江南地区民间艺术的精雅细致。题材则多是辟邪纳福、吉祥喜庆为主,寄托了劳动人民的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画面多体现出一种热闹的氛围。色彩倾向饱和度较高的色彩,讲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浮世绘的创作题材中最常见的是美人绘,色情是其标志性特征,单用现代眼光来看的话,其中对于女性美的描绘不可谓不生动,从对女性发丝的刻画中便可瞥见浮世绘的精细程度。而日本浮世绘受禅宗文化影响以及对自然的崇敬,在色彩选择上多选用清淡素雅的过渡色来展现出画面的唯美。

三、浮世绘经验视角下探讨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发展道路

1.各自的发展现状

浮世绘由于其文化的兼容性,借鉴了中国版画印刷技术,从桃花坞版画中学习了西方的焦点透视原理,且与本土艺术审美相结合不讲求构图的对称,开拓出独副版画以及新版画风格,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导致浮世绘在传入西方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浮世绘唯美的装饰感及视觉的美感、颜色的绮丽使西方感受到了东方艺术的震撼。在西方掀起了一阵日本风情的浪潮,并影响了西方印象派的诞生,特别是莫奈、梵高等艺术家,都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浮世绘的影响。在当代,浮世绘的装饰风格仍对设计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浮世绘的颜色运用、不对称构图、流畅的线条都在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传播工具的创新,浮世绘也在不断地增添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地创新,并扩大着它的影响面。

日本自古以来就从中国学习了各种文化知识,具体到浮世绘来说,其版画技术、造型特征乃至焦点透视法都能看到桃花坞版画的踪迹。然而在当代国际上,年画的影响力以及普及性却远远不及浮世绘。乾隆年间是桃花坞年画发展的最繁盛的时期,但到了抗日战争前,大部分艺人已改行转业,桃花坞年画已到了后继无人的境地。到了2006年桃花坞木板年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苏州版”才又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中节日习俗的淡化,黏贴年画的需求量已大不如前,在都市楼阁中更是难得一见。

2.桃花坞年画的局限性

相比于浮世绘表现形式的广泛,桃花坞木板年画经过战争的毁灭性打击,流传下来的门神、灶君之类的年画成了其主要产品。主要以庆祝新年与门神为主,功能走向单一,功能的局限性也限制了题材的多样性。桃花坞年画的所讲述的内容中大多是关于各种历史、典故、民俗、与神话传说,不是在相关文化背景中成长的人较难读懂年画,限制了桃花坞年画的受众面。目前国内对桃花坞年画的研究方向主要以传承为主,缺少与时代接轨的创新,内容上的固守于前,导致消费主要群体的年轻人很难从年画中找到认同感,限制了年画的受众面,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桃花坞年画的盛况不再。

3.探索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发展路径

日本对于文化的态度和宣传文化的积极性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秉持着异常谦逊的态度不断地去学习,又不至于迷失在外来文化中失了自我,而是汲取其他民族中的优秀文化并与本土文化想契合,不断地发展着自身文化。

在都市生活中,习俗被简化,张贴年画的习惯也更多见于乡村地区。鉴于桃花坞年画单一功能的限制性,使得其只能在传统节日里受到关注,想要让年画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来,给年画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在题材上,可以加入一些流行文化来与当代生活接轨,以引起现代年轻人的共鸣。此外,应打开桃花坞年画的市场,扩宽其表现形式而不仅局限于年画,例如设计开发桃花坞年画文创产品、衍生伴手礼、主题餐厅等。年画是过年的一个符号象征,我们可以利用年画所带给人们的心理共鸣来吸引消费者,年味是家的味道,年画衍生设计旨在出门在外的游子通过年味的视觉符号来得到一丝欣慰,但其功能和形式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浮世绘以及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发展现状和特点,通过具体剖析二者的风格特征,共性与差异性,从而探析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发展路径。桃花坞年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更需要我们发展与创新,寻找在延续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对非遗进行创意转化的路径。

猜你喜欢

桃花坞浮世绘年画
浮世绘
摩登姑苏:被低估的“桃花坞”
互联网时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
浮世绘
浮世绘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
月月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