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2016-12-19朱诚逸
朱诚逸?
摘 要:苏州桃花坞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及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在我国民俗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桃花坞年画日趋衰落。互联网时代,桃花坞年画的传承和发展应该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借鉴其他民俗艺术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快捷的特点走向国际,探索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发展新途径。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民俗;传统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65-02
年画艺术在中国古代有着吉祥幸福的美好寓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劳动人民过年风俗的演变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我国民间特有的具有象征意味的装饰艺术。木版年画的历史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祭祀等等。而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因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内流派繁多的年画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它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但具有图文并解、题材多样、故事连续的特质,在构图上也是丰满、精巧,富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之美。
一、桃花坞年画衰落的历史原因
桃花坞年画在康熙、乾隆年间进入兴盛时期,木版年画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深入到家家户户。太平天国运动时,清兵围攻苏州,大多数店铺被大火烧毁,经营年画的店铺自然也未幸免于难,大量的年画作品毁于一旦,许多珍贵的年画资料也就此失传。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从此一蹶不振。
民国初年,因受到西方印刷术的冲击,传统木版年画渐渐失去了广大的市场。直到19世纪初,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家创作了许多以当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新潮物件为主题的作品,但这一类年画的数量及其有限,在当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破坏了经济,搞得民不聊生、百业俱废,势必又对年画艺术造成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对于文化艺术是一场浩劫。当时,桃花坞年画被认为是封建迷信,遭到大量损毁,在此期间,桃花坞木版年画全面停产。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大批画家和匠人以他们的满腔情投入新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创作中。桃花坞年画开始慢慢得到复兴。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我们步入了一个文化多元交融的新时代,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促使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眼花缭乱。城市环境和每个人的生活习性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桃花坞木版年画也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静静地藏匿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除了部分专家学者和慕名前来的收藏爱好者愿意购买外,普通市民无人问津。年轻一代对桃花坞木版年画更是缺乏了解、不感兴趣,更不可能愿意学习桃花坞年画的制作技艺。桃花坞年画的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
二、新时期桃花坞年画传承和发展的路径
1.创新宣传渠道与政府扶持政策
在互联网时代,桃花坞年画若要恢复以往的兴盛,必须做好年画制作工艺的传承,并在宣传渠道、政府扶持政策方面有所创新。1979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被重新组建起来,人们又开始关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的创作再次充满了活力,焕发了生机!桃花坞年画的创新之路迈出了振奋人心的探索步伐。但是一直到2000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所拥有的设计师仅两名,刻工、印工也只剩3个人,几乎是处在停产的状态。为了继承和发展桃花坞年画艺术,苏州工艺美术局和苏州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2001年6月联名上书苏州市市政府,就 “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划转工作提出请示。等到2002年的5月,“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终于正式划转到了苏州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这使得原本已经陷入低谷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开始了它继承发展的新阶段[1]。
桃花坞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需要来自艺术院校的支持,也需要学院派的声音来为它的发展建言献策。但是真正要让大众认识、喜爱并且愿意来学习桃花坞年画的制作技艺,还是要依靠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等传播介质大力宣传。目前,艺术收藏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作是桃花坞年画的主要发展方向。那么,能否以商业软文的形式将与桃花坞年画相关的旅游纪念品进行包装?软文通过报刊杂志的刊载广泛地传播,再配合网络新媒体,比如微信公众号、兴趣部落等,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互动关系,扭转认知、培养兴趣,从根本上重新培育桃花坞年画的社会土壤。
在年画艺术相关衍生品的开发上,也要尝试题材的创新。现在市面上的儿童故事绘本大多画工粗糙,严重妨碍了少年儿童的认知审美发展。桃花坞年画恰好有以多张连续性的年画来叙述戏文故事的形式,将《杨家将》《西游记》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小说故事改编成拥有桃花坞年画特色的儿童故事绘本,既拓宽了桃花坞年画的市场,又能让少年儿童从小就接触到桃花坞年画独有的艺术风格,做到“年画要从娃娃抓起!”更何况,一个孩子的背后往往凝聚着多名成年人的关心,以桃花坞年画的风格来绘制的儿童故事绘本一旦受到家长的追捧,必将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必须在注重产品文化属性的同时,强调其创意性和功能性,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向导,根植于传统,紧扣流行文化的脉搏,增强桃花坞年画艺术衍生品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不断加强保护和传承力度的同时还要大范围地宣传桃花坞年画艺术,这些工作都需要政府扶持政策的支撑。苏州针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政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苏州人自古以来就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如果非遗传承人拿到政府扶持资金后不作为或传承工作不到位,那么对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就很不利。《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修订稿)》中明确地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以后不再是终身制,文广新局将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以作为管理依据。
手工艺界正普遍存在着对 “传承人”头衔热评、热捧的歪风邪气,其中有少数的传承人在其入选后并没有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职责。许多热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大量申报人数,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却很少有人报名。苏州非遗文化作为城市的一种活态文化,它的继承和发展需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代际传承,所以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必要的。但这样的必要措施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应该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相应的资格和政策支持,这种做法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带动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和发展,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绝不能只看个人的技艺高低,还要看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做了什么事,尽了哪些责任。该修订稿对此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要采取绩效考核管理措施,只要有以下三类情况可以换人:一是原有代表性传承人去世;二是代表性传承人因年龄、健康等原因而丧失传承能力;三是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却不履行相关责任与义务,被取消传承人资格。针对后两种情况,市非遗办将每两年组织专家进行一次资质与传承能力及传承绩效的考评工作[2]。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修订稿)》还列出了缺少从业人员或已经进入《苏州市濒危非遗项目名录》的项目,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中青年只要能够通过相关的程序,就会被列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候选。一旦发现原有传承人已经不具备传承能力或者没有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职责,立即换人。相信这一政策的出台会促使更多喜爱苏州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愿意投入到桃花坞年画的学习和制作中来。
2.借鉴苏绣与宋锦的成功经验
早期桃花坞木版年画吸收了外来艺术的精华,使得作品层次上升,甚至影响了日本浮世绘艺术,从而又间接影响了欧洲印象派绘画,海外媒体称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东方古艺之花”[3]。近年来,桃花坞年画艺术走向衰落,与桃花坞年画同样代表苏州民俗艺术的苏绣、宋锦却频频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桃花坞年画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学习它们的成功经验,抓住机遇,走向国际。
要善于利用名人效应,苏州绣娘姚建萍因其刺绣作品经常被国家领导人当作国礼赠送人而出名,再加上她本人又善于包装和宣传自己,从而带动了苏绣的发展。在当代,似乎找不到名人或者艺术大师与桃花坞年画有关联,但是有一位历史文化名人给桃花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那就是大才子唐伯虎。看过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人都知道,秋香最喜欢的唐伯虎的诗就是歌咏桃花坞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可见在明朝末年,桃花坞就已经声名鹊起,桃花坞年画到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才会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形成“南桃北柳”的态势。苏州本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利用江南才子的文化效应,大力做好网络宣传。并且,配合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将唐伯虎与桃花坞年画联系在一起,开发旅游项目,让五湖四海的游客都来桃花坞领略年画艺术。
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2014年APEC会议过后,苏州宋锦织造工匠抓住机遇,学习国外知名奢侈品的设计理念,把宋锦产品打造成时尚的奢侈品,打通了中高端客户的渠道。桃花坞年画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理念,既要提高年画的观赏功能,又不能削弱年画的实用功能。年画不应该只是人们传统记忆中过年可有可无的一张纸,而是任何时候都能拿出来翻看的精美的工艺品、艺术品。19世纪初,桃花坞木版年画也曾出现了不少能够反映国内外事件和新潮事物的作品,例如《法人求和》《苏州铁路大轮车》等。网络时代,聚焦时事的题材十分容易就能获得,网络传播又只需要设计图的扫描稿即可,免去了繁琐的刻板、套色流程。大量地创作这一类年画作品,必然会使桃花坞年画成为微信、微博疯狂转载的热点。此外,在宣传手段上也要多多运用国外先进科技,诸如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给予人们更好的视觉体验。要先让大家熟悉并喜欢上桃花坞年画,才有可能吸引他们来学习或体验原汁原味的桃花坞年画制作工艺,购买桃花坞年画艺术的衍生产品。
三、结 语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创作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能够适应潮流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多元文化互相交融的背景下,桃花坞年画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机遇与风险并存。只有迎难而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为苏州民俗艺术的发展探索出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文波.桃花坞年画衰落原因探究[J].湖南包装,2015(9):81-83.
[2] 江尧瑞.苏州:对非遗传承人实施绩效考核[N].光明日报, 2015-02-25.
[3] 张磊.苏州桃花坞年画艺术特质探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157-160.
[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