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德育观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2020-07-10魏诗航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

魏诗航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全新要求,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发挥高校所有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德育观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助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建设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德育观;高校;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是通过课程进行德育,反映马克思主义德育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德育观中国化发展的政治提升。“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链接高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原点,实现高校学生的全员德育。

一、马克思主义德育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德育观念的开创者,其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观念的影响颇为深刻。在道德的本质上,马克思指出:“道德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道德在这个层面上实则是为解决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约束力、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中必然产生社会经济关系,而这一系列的关系需要规则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约束。这种约束,必然产生道德教育。

在德育的目的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他提到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来共同完成。这种发展,意味着人全方位的发展,意味着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发展。同时,他也提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相互结合,因此德育起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作用。

在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上,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娜却大量地进行道德的说教。”他所提到的说教是针对施蒂娜的“说教”提出的,那些说教是空洞的道德说教,是对人的道德绑架,我们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改变这种状态,充分分析德育的目的。要以实现生产、生活以及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德育观的中国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德育

当今社会,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甚至是煽动、教唆无时无刻地跟随着人们的生活。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不断,导致了部分人群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转化成果教育,成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关键。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现代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和道德上团结在一起。”那个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保证德育工作中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领导地位,并将这项教育工作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特别是在高校这个主阵地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脚点,贯穿在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全过程,以此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成为团结全国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核心动力。

(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德育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教育将生活风气、中国精神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是关键。一方面丰富宣传途径,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形式,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习近平特别重视的正是对青少年和青年人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他认为广大教师要利用好课堂和校园资源,围绕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占据好高校这个德育的重要阵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与德育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追求是真正的文化国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包括了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先进文化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关键内容。文化,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教育更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朝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实践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是学校层面。应构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结合学分制改革大趋势形成完整的领导、管理、实践、监督、考核等评价体系,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确保“课程思政”在高校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地位不动摇。

二是二级学院与系部层面。应立足本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从典型的思政课程出发,找到“课程思政”的落脚点。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前教育学》其中教师师德部分的教育内容,可以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现德育目的。同时,应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精心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

三是专业课教师层面。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应革新观念,明白课程是高校德育的载体,关注自己擅长领域的课程开发,实现思想价值引领与专业成长相统一,实现思想政治内容与学科知识相统一。同时,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思考,扩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在实践探索方面,同样围绕学校、二级学院与系部以及专业课教师自身来探讨。例如上海高校创建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前列;立足于红色文化,大庆师范学院将“铁人精神”生成了高校立德树人的特色课程;笔者所在的保山学院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现场教学研讨,遴选来自学校所有专业教师的典型案例进行现场教学、专家点评、交流讨论,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温度、思想引领的力度和立德树人的效度。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德育与“课程思政”在新时代社会主义高校的建设过程中相互促进与联系着。虽然高校的“课程思政”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由学术界提出,现仍处在探索阶段,但其德育价值与功能不言而喻,在终身教育特别是以高校教育为主阵地的学生专业成长过程中,“课程思政”终将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新论点,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