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原景复现
2020-07-10王玥辉
王玥辉
摘 要: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以故宫独有的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符号载体,以年轻的视角对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挖掘和产业化转向,同时以“小剧场”形式复现历史情境,打通“文物、文化、文产”三者界限,为国内同类综艺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文化自觉;原景复现;传播要素;视听修辞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1-0-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归来”,荧幕之上兴起了众多以“文化”为内核的综艺节目。有“文化+诗词”形式的《中国诗词大会》《邻家诗话》;有“文化+文字”形式的《朗读者》《见字如面》;有“文化+书籍”的《一本好书》;也有“文化+歌曲”元素的《经典永流传》。
在此背景下,2018年11月,由故宫博物院、北京电视台出品,春田影视传媒承制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在北京电视台和爱奇艺平台正式播出。“文化+文物”的节目形式令观众耳目一醒,为其提供了一把通向历史深处、沐浴人文关怀、体味家国情感的钥匙。节目在“把故宫带回家”创作理念的指引下设计出八大主题“让文物说话”,以“小剧场”方式还原历史现场,同时深挖故宫文化元素,与高校设计院联合设计出兼实用与美观兼顾的故宫文创产品,不失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一次新颖尝试。
二、传播要素中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点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它化。”[1]换言之,文化自觉是行为人自发自主对本国文化的一种反思性行为。在节目当中,“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传播主体的选择与传播效果的发生两方面。
(一)传播内容与主体选取
《上新了,故宫》节目第一季共分为十期,除第十期外,前九期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探秘,如寻找“乾隆的秘密花园” “上天入地的大戏楼” “紫禁城的超级学霸” “紫禁城的传奇母亲” “紫禁城里的OO后”等。一方面,这些主题分别对应一种民族文化诉求,如对自由与自私的讨论、梦境与现实的拷问、勤奋与责任的推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的结果。另一方面,从“分众论”观点来看,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因此主题的把握应建立在对受众需求精准分析基础之上。在第一期开头,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道“我们欢迎更多的年轻朋友来到故宫,用他们的创意让故宫焕发出新的意趣”,由此可见节目将受众定位为“年轻人”。每期探秘结束前, “要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 “用心做事的感觉是幸福的” “现代通信技术让人与人之间多了陪伴”等人生感悟体现了对年轻人审美需求和情感经验的关照,是对当下文化热点现象进行自觉选择的结果。
节目在传播主体的选择上也体现出较强的“文化自觉”性。导演根据节目需要将传播主体分为两组:一组“故宫代表队”负责历史情节的介绍和还原,由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御猫后代“鲁班”、AI机器人“阿尔法蛋”和故宫工作人员组成;另一组“嘉宾代表队”负责故事串联和线索挖掘,由两位“文创产品开发员”——邓伦、周一围担任,每位出场人都负担着各自的“文化使命”。在第三期“解锁紫禁城超级学霸”中,有御猫对上书房建筑来历、皇子课程的介绍;周一围对《康熙帝传》中康熙求学生涯线索的挖掘和人物扮演;邓伦对武英殿、裕德堂等地的实地探索;故宫工作人员对裕德堂用途的学术考证等。每个场景都伴随大量文化信息和文化符号的输出,每个人都成为故宫的“文化代言人”。
(二)传播效果的时代新意
社会作为统一的整体,需要社会成员对客观存在的重要事物及其各部分关系形成大体一致的认识,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这种“社会共识”。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分为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维护效果和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一档成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受众传递知识和经验,更要唤起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同,乃至成为时代风尚的塑造者和引领者。
首先是对观众知识量和知识结构的影响。《上新了,故宫》的一大特色在于其涉足了故宫未曾向游客开放的20%的区域,如第一期当中 “竹香馆” “符望阁” “倦勤斋”等建筑,观众通过这些更加私人化的建筑,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帝王形象。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过的建筑,如《末代皇帝》中的太和殿、养性斋、储秀宫等地,将观众思绪拉回历史深处,怀着回望和思考去探寻一座真实的紫禁城。此外,节目还介绍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精湛技艺,如“百宝镶嵌” “掐丝珐琅” “沉香嵌玉花窗” “螺钿镶嵌”,以及“倦勤斋景画”、金丝楠木竹篱、“3D”效果的紫藤萝顶画,无一不渗透着古代匠人的绝妙构思。
其次是观众观看心理和态度的变化。随着观众个人知识量的增加和对历史了解的加深,我们在乾隆花园中领略了一代帝王的政治理想和“梦里江南”,在畅音阁大戏楼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时光印记和盛衰沉浮,看到了孝庄文皇后的运筹帷幄、“学霸”康熙的废寝忘食……共有的历史记忆唤醒了观众身上相似的文脉基因:“感谢节目组让我长见识了” “我们要更加努力让祖国强大” “此生不悔入华夏”等弹幕让人心生感动。这些场景的设计触发了个体对于自我行为的反思,经过“我是谁”到“我们是誰”的思考,观众从个人“文化认同”走向群体“文化自觉”。
三、视听修辞
“修辞”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指为加强劝说性陈述的表达效果,巧妙运用语言的方法与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是说服的艺术。[2]所谓视觉修辞,是“为了使传播效果最大化,而对传播中运用的各种视觉成分进行巧妙选择与配置的技巧和方法”。[3]在节目当中则表现为以最佳的视听组合,表达最优的节目内容。
(一)“小剧场”情景复现
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4],节目组精心设置了“小剧场复现”环节。巧妙运用平行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视听修辞手法,通过镜头组接或音画有机结合,生动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还原历史上文物的命运以及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温情和传承。
在《乾隆的秘密花园》一期中,邓伦与嘉宾蔡少芬正在“符望阁”中探讨为何这里建有两个相距很近的戏台,这时插入周一围扮演乾隆皇帝在此听戏、评戏、唱戏的“小剧场”,以“戏中戏”方式向观众再现戏台曾经的用途,并以旁白形式抒发乾隆帝内心活动。随后镜头切回现实,两位嘉宾以现代人的角度重新审视戏台和乾隆帝当时的心境。交错叙事的手法使古今时空两相对照,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在“倦勤斋”的一场戏中,演员借助于皇帝在室内摆放的众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镜子,上演了一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镜中的人是他心中向往的自己:“湖上泛舟,交友,吟诗作画,”而镜子对面的人则是现实中的自己:只能“端坐在皇位上”,两人对自由与自私展开讨论,把君临天下的帝王形象和畅游江南的才子形象糅为一体,让观众透过这两面镜子走进一代帝王的内心深处。在闪念、回忆、梦境与幻觉、想象、潜意识相交织中,观众将自己代入嘉宾视角,既是“剧中人”,也是历史现场的亲临者。“看戏、演戏双方各有乐趣,各是人生实现,我们各不妨碍其所好,更不必强分高下,或勉强一切人都走上一条路。人性不止一样,理想不止一个,才得见这世界的恢阔和人生的丰富。”[5]蒙太奇修辞手法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立体的审美体验和强烈的时空沉浸感。
(二)“游园式”视觉体验
节目在“线索挖掘”阶段运用交叉剪辑方式,使观众体验到中国古典园林“步移景换”的美感,而“直抵实景”的录制模式也让《上新了,故宫》从同类演播室节目中脱颖而出。
在《寻找南迁文物》一期当中,陈建斌、邓伦与周一围三位嘉宾刚出场时分别置身于乾清宫、奉先殿、景仁宫三处不同地点,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与殿内陈设的特色文物相遇,并由此开启寻找“最重”文物之旅。随后,嘉宾根据身边线索,先后从宝蕴楼、文物管理处等地了解到“文物南迁”这一历史事件,并在宁寿宫确定“国子监石鼓”为本期要寻找的文物。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画面素材进行选择取舍,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叙事内容的高度概括集中。空间移动贯穿了整个话题探寻过程,而“悬念型”的任务设定则让观众在好奇心驱动下随嘉宾一起探秘故地。把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两条线路交叉剪接,成功实现了空间扩展和角色转换。
此外在镜头运用上,有展现嘉宾强烈好奇情绪的眼部特写,起到了缝合观演视线、沟通镜头内外情绪的作用。有表现“倦勤斋”室内巧妙布局的全景式拍摄视角,与背景音乐相配合,让观众瞬间“穿越”回乾隆梦中的江南水乡。在探秘过程中反复运用的仰拍、慢放、定格镜头以及光线的明暗变化,更使观众如临其境般跟随嘉宾完成任务。
四、创新之处
近年来,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剧增,同质化现象也逐步显现。如何使文化的“内核”上长出“新芽”,让“高冷”的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不仅仅停留在节目中,是此类节目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文创产品研发
《上新了,故宫》最具特色的卖点即“文物+文创”的“院学用”新模式。博物院在每期节目当中负责提供“上新”元素,之后由设计师指导高校学生进行文创新品研发,再在众多设计稿中选出一件最为合适的产品投放消费市场。从市场价值来看,节目实现了在深挖文化符号基础上的产业链的打造。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今日头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投递创意想法,待想法被设计成产品后对其进行购买。从受众角度来看,此举打通了设计者、消费者、观众三者间的圈层壁垒,增加了受众获得感和体验感。
《上新了·故宫》秉承“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购买是最好的保护,分享是最好的传播”的节目宗旨,将文创产品设计为兼具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文化产品。以第一期文创产品“美什件化妆品收纳盒”为例,出现了众多“故宫小世界”元素:宮廷簪花金什件、倦勤斋江南翠竹、双面绣吉祥如意云纹、通景画紫藤鹊鸟、金丝楠木仿斑竹形等,完成了集粉饼、口红、眉笔收纳盒于一身的“美什件”新品开发。这件产品既承载着乾隆皇帝的江南一梦,又体现了使用者精致柔美的“少女情思”。其他文创产品如“畅心”睡衣、“日晷”时钟、祥云瑞兽纹“仪副耳机” “紫禁”香薰,“文渊阁”文具等无一不实现了“文物”到“文创”的完美跨越。
(二)立体传播矩阵
与其他“文以载道”的文化类节目相比,《上新了,故宫》节目的“经世致用”意图更加鲜明,围绕“新品研发”这一主题,在各个环节增进受众参与感,打造多元立体的传播矩阵。
“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最关键的变量。”[6] “产品征集”环节中,今日头条APP在互动专区开设了“文创投票、创意投稿、故宫宝鉴、花絮集锦”等四大板块以及“我在故宫做文创”的创意设计栏目。网友可点击观看每期节目所搜集到的文创元素,了解其文化内涵。随后发起“网络头脑风暴”,由“新品开发官”邓伦将征集到的创意产品进行介绍和遴选。这一环节将年轻创意注入古老文物,使“新与旧创造出永恒”。
此外,节目还在微博上发起了针对文创产品、明星表现、故宫文化知识等节目内容的实时讨论,以“本喵”口吻赋予其社交属性,在互动与转载当中实现了传播效果的轮次叠加。在“线下推广”环节中,节目联合“今日头条”,在北京国贸地铁站展出了总长135米的“故宫雪景长卷图”。十米互动区内,观众可通过互动屏幕参与冬季宫廷运动会、第一届宫廷车展、老佛爷的AI按摩椅、宫廷好莱坞电影放映会等,扩大节目传播范围,打造“沉浸式”传播效果。
五、结语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故宫作为一个拥有600年历史的文化大“IP”,可以深度挖掘之处不胜枚举。近年来,随着带有“故宫出品”字样的影视剧、纪录片、联名文创产品的不断推出,社会上已然形成一股“故宫热”。《上新了,故宫》更是以年轻人的视角、产业化的模式为老故宫谋求新路,为中国故事提供符号载体,这种不带有‘文化复归意味的“回归”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我们期待在“三年三季三十期”的节目当中,感受到来自故宫的温情和对时代的敬意。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第83页.
[2]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4页.
[3]冯丙奇.视觉修辞理论的开创——巴特与都兰德广告视觉修辞研究初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 6期.
[4]新华社.《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全文)》(2014年3月27日,巴黎),http://www.gov.cn/ xinwen/2014-03/28/content_2648480.htm.
[5]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家文丛 朱光潜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10页.
[6] 【美】德兰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任聚贤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