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阻运动及感觉刺激改善高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效果分析
2020-07-10李珍张子营马璐
李珍 张子营 马璐
尺桡骨双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占全身长骨骨折的7.5%,其会导致腕关节及前臂旋转等活动障碍、骨折畸形等[1]。高龄患者由于年龄、身体素质等因素其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临床手术能够促进骨折愈合,但缺乏对高龄患者的主动训练和腕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视,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极大影响其腕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水平[2]。抗阻运动及感觉刺激模式是将主动、被动运动相结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干预的新康复模式。笔者采用抗阻运动及感觉刺激改善高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效果确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同意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4例高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女13例,男14例;年龄60 ~85 岁,平均年龄(82.36±1.02)岁;骨折部位:左侧11例,右侧16例;骨折类型:闭合型16例,开放型11例。观察组女14例,男13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82.44±1.01)岁;骨折部位:左侧10例,右侧17例;骨折类型:闭合型17例,开放型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外伤性骨折者;年龄60岁以上者;无血管神经严重损伤者[3]。排除标准:合并病理性骨折者;合并严重感染者;精神疾病且沟通障碍者;恶性肿瘤者。
1.3 康复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遵医嘱予以抗感染药物等治疗、指导科学饮食和上肢握腕等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抗阻运动及感觉刺激:在实施之前对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基本内容、步骤及注意事项,以提高其积极性和依从性。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康复治疗师、康复理疗师和评估医师成立康复功能锻炼与评估小组,均经过专门康复训练培训,临床工作2年或以上。
制定康复训练医嘱并实施:①体位康复。指导患者进行患侧手指握拳、五指张开、患侧肩关节向外展开等主动功能训练,每个动作保持15 s后进行下个动作,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5 min。②抗阻运动训练。对卧床患者开展主动和被动功能相结合的运动训练,首先轻揉患侧前臂,然后缓慢旋转后从小到大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在此过程中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扩大,然后逐渐对各关节进行抗阻运动,增强肢肘关节、腕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训练,活动过程中保持肘关节处于中立位;同时可借助相关器械进行抗阻力运动,每个训练动作持续15 s后进行下个动作,每次训练15 min。③感觉刺激训练。根据患者病情情况,进行肢体感觉刺激训练。指导患者触摸不同温度、硬度及材质的物体刺激患肢组织感觉机能,同时询问患侧肢体的自觉感受,鼓励其说出触摸物体的名称。④手指精细运动训练。注重患者手指功能精细程度,加强手指肌力运动训练,同时可配合手握橡皮圈、挑捡豆子等方法提高手部握力,训练期间训练力度应适宜并观察局部情况。连续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腕关节功能:测量前臂旋前、前臂旋后、腕背屈及腕背伸角度,度数越大则说明腕关节功能恢复越好。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4]进行评价,总分100分,生活质量与得分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 22.1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重复方差分析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差值比较 观察组前臂旋前、前臂旋后、腕掌屈和腕背伸等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末、3个月末生活质量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差值比较(±s) 单位:(°)
表1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差值比较(±s) 单位:(°)
组别 例数 前臂旋前 前臂旋后 腕掌屈 腕背伸观察组 27 18.26±4.19 12.26±2.10 17.01±4.56 19.15±4.32对照组 27 10.35±4.22 8.87±2.26 11.52±3.67 10.47±3.28 t值 6.912 5.710 4.874 8.31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干预1个月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3个月 F值 t值观察组 27 56.32±4.26 64.25±4.28* 68.25±5.02*# 23.562 <0.05对照组 27 56.44±4.30 60.24±4.25* 63.58±4.07*# 16.334 <0.05 t值 0.103 3.455 3.755 P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尺桡骨双骨折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性暴力所致,骨折后短时间内会导致局部肿胀、肢体畸形以及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等,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素质差导致术后恢复较缓慢,术后康复训练不及时将影响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康复[5]。对于尺桡骨双骨折患者,手法复位能够促进骨折愈合,但长时间制动影响后期腕关节功能的康复,尤其是老年患者主动活动能力较差,以往临床多采用口头宣教和被动干预进行指导,缺乏对患者肢体功能的主动训练,导致改善上腕关节功能效果不理想[6]。
前臂是由桡骨和尺骨组成,尺桡骨近端相互构成尺桡上关节,下端又相互构成下尺桡关节,并且两者之间有坚韧的骨间膜连接,当前臂处于中立位时,中间的骨间膜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而当前臂处于旋转位时,骨间膜又处于松弛状态,当单一尺骨或桡骨受到外界刺激出现骨折时,暴力会经骨间膜传导至骨干而造成不同平面的尺桡骨双骨折[7]。因其周围分布众多肌肉,肌肉的牵拉导致复位困难,故对其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干预至关重要[8]。抗阻运动及感觉刺激能够将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以“主动训练为主,被动训练为辅”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从体位训练、抗阻运动功能训练、感觉刺激和手指精细运动等全面实施系统化康复训练,从而促使患者患侧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前臂旋前和旋后分别指以前臂中立位时手掌和肘关节向正前方和向正后方,这时将拇指向前和向后的旋转动作;腕关节背伸是指手腕向手背方向抬起,反之则为掌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抗阻运动功能训练、感觉刺激模式应用于高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可改善腕关节功能。
抗阻运动功能训练、感觉刺激模式中以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相结合的训练原则,采用由低频率、低强度逐渐向高频率、高强度等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各项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体位训练、主被动功能锻炼、患侧手部精细运动以及感觉机能刺激相结合的全面康复训练,并且注重训练的适宜性等方面针对患者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促进患肢腕关节功能恢复[9]。尺桡骨双骨折后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高龄患者大多数合并基础疾病,骨折后无疑雪上加霜进一步影响其生活质量[10]。SF-36量表是临床用于评价生活质量量表。本研究中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说明抗阻运动功能训练、感觉刺激模式应用于高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可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抗阻运动功能训练、感觉刺激模式在开始实施之前对患者进行相关康复训练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认知度提高且更能主动参与锻炼中,与此同时,抗阻运动功能训练、感觉刺激模式集中对腕关节旋转、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等动作的训练,而这些动作正是日常生活中重要活动范围,对该部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将主动被动训练相结合应用其中,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抗阻运动功能训练、感觉刺激模式应用于高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中,可改善腕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