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比较研究

2020-07-10周理超张亚林廖荣信陈早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斑块病理动脉

周理超 张亚林 廖荣信 陈早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多数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致残甚至致死[1]。颅内动脉狭窄是主要风险之一,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脑血管炎等均可引起动脉狭窄,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2-3]。因此,如何利用影像技术准确测量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做到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临床干预,对降低患者致死率,提高脑卒中后存活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临床上诊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常用方法,存在敏感度、特异度相对较低的缺点,且属于侵入性检查,会对机体造成一定创伤,存在并发症的风险。新兴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技术具有非侵袭性、高分辨率等优势,可清晰区分动脉管壁及管腔,增强组织对比度,提高对颅内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诊断能力[4-5]。因此,本次研究将对比分析HR-MRI与DSA在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临床诊断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2例,女23例,男49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7.2±6.7)岁;体质量指数(23.14±3.21)kg/m2。其中,31例有高血压病史,43例有高血脂病史,20例有糖尿病病史。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确诊为颅内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无生命危险;自愿接受DSA、HR-MRI检查;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经诊断为非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有精神病或精神病史;脑外伤、脑出血、恶性肿瘤患者;对DSA、HR-MRI检查存在禁忌;影像图像质量不佳。

1.3 方法

1.3.1 HR-MRI 利用院内的飞利浦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仪器及配套软件对患者进行检查,采取仰卧位,进行3D-TOF血管扫描,扫描参数设定为视野为100 mm×100 mm,矩阵为256×256,TR/TE为29 ms/3.4 ms。根据3D-TOF图像对目标血管进行层数覆盖,层厚2 mm,层间距0.5 mm,层数12,然后进行T2WI(TR/IE:2 883 m/49 ms)图像扫描,采集到的数据经Phillip图像后期处理,使用仪器自带的电子测量尺完成血管管径的数据测量。

1.3.2 DSA诊断 术前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常规检查。局部麻醉后,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进行插管,全脑血管正、侧位造影,主动脉弓造影。针对狭窄病变的位置采用放大造影的方式处理以显示血管的狭窄程度。

在图像的质量分析上,由我院两名高年资心血管系统影像科医生对图像质量进行观察分析,意见分歧时相互讨论并得出一致性结论。综合判断分析患者图像的所有序列,测量血管的狭窄程度,分析产生原因。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HR-MRI和DSA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狭窄中的检出率,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可根据狭窄率分为四级: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其中,轻度狭窄的狭窄率<30%,中度狭窄的狭窄率为30%~69%,重度狭窄的狭窄率为70%~99%,闭塞狭窄率为100%,狭窄率= (1-动脉最窄处血管宽度/正常颈内动脉内径)×100%。②比较HR-MRI和DSA下颅内动脉斑块形态诊断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斑块形态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结果比较HR-MRI和DSA在重度狭窄和闭塞上的检出结果一致,HR-MRI对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的检出率略低于DSA(表1)。

表1 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结果比较[n(%)]

2.2 斑块形态诊断结果比较 病理结果显示,规则形斑块112个,不规则形斑块66个。HR-MRI检出斑块形态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检出斑块形态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R-MRI检出斑块形态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斑块形态诊断结果比较[n(%)]

3 讨论

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风险之一,严重威胁人群健康,产生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主要病因包括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烟雾病等,脑卒中复发率和致残致死率相对较高,因此,及时有效的检查和诊断对明确患者病因及时干预治疗至关重要[6-7]。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影像技术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及DSA等方法[8],其中,DSA技术是公认的评价血管结构异常的金标准,有效检测出血管的狭窄程度,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无法区分血管腔狭窄产生的具体病理,而且DSA属于有创检查,不适合颅内动脉狭窄的早期筛查。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扫描技术的进步,HR-MRI被应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具有无创显示管壁结构、检测斑块成分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HR-MRI与DSA在诊断颅内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和闭塞上,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10]表明,HR-MRI和DSA在对血管的狭窄度检查结果上有较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HR-MRI对颅动脉狭窄的评价效果非常接近DSA。DSA是医学界公认的颅内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充分表明HR-MRI对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查接近实际情况,结果可靠。而且HR-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中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的管壁情况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性质,进而提高HR-MRI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与此同时,本研究病理结果显示72例患者的178支颅内动脉狭窄中包含112个规则斑块和66个不规则斑块,HR-MRI诊断斑块形态与病理诊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SA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HR-MRI诊断斑块形态的能力优于DSA。除外,刘义等[11]的研究结果表明HR-MRI的无创优势使患者更易于接受,同时还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HR-MRI和DSA对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诊断结果都相对可靠,接近实际情况,有助于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

猜你喜欢

斑块病理动脉
Gray-Weale分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病理:从检查到报告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